首頁/ 家居/ 正文

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馮志亮教授解析中華姓氏之譚姓——始祖與釀酒和儲藏酒的罈子的製造有關

譚姓是中國第五十七位姓氏,主要分佈在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當今譚姓人口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8%,總人口大約有499萬。

得姓始祖譚子。姒姓,譚氏。周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後,大封先賢聖君後代。大禹後裔中有一支被封於譚。故城位於今山東省章丘市城子崖。譚子在位時,正值春秋初期,針對大國諸侯以強欺弱、爭奪霸主的局面,他首次提出“尊王抑霸”的政治主張。周莊王十四年,齊桓公出兵併吞了譚國。譚國滅亡後,譚子逃亡莒國(今山東莒縣),為了紀念故土,便以國為氏,以譚姓相傳。故而譚子被尊為譚姓的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義與原始圖騰

譚,即覃。《說文》:滋味深長,甲骨文中覃字與酉字相近,金文也相似,上部都有一個囊形的蓋子,在現在偏遠的鄉村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小酒店中,均使用這種陶器罈子盛酒。一般用數層布包上乾淨的沙子,壓在罈子的頸口上。覃的本義為有塞蓋的釀酒罈或者盛酒陶壇,因為釀酒的原理和盛酒的緣故,譚字古文就會發出酒味醇厚的香氣。所以,覃字由“長”引申為“深入”之義,如覃思一詞就有深入思考的意思。

覃人當然與釀酒和儲藏酒的罈子的製造有關,覃人不但能釀酒,而且知道使用何種形狀的陶器作為酒具,能獲得質地醇厚香甜的美酒久而久之,形成了覃氏族,以此職業為氏族原始圖騰,並且命名氏族,創制了族徽。覃人的分支很多,譚人為其一。最終發展成相應的國家,出現覃,譚姓氏。

二、姓氏起源與發展傳承

譚姓主要有兩大來源:贏姓和姬姓。

第一支譚氏出自嬴姓。黃帝娶方雷氏生青陽,即金天氏少昊(少皞)帝。少昊氏族最早活躍在今河北鹽山東南,後南遷到山東曲阜地區,為以鳳凰為圖騰的東夷族一支。少昊之孫皋陶在堯舜時為掌管刑法和司法之官,皋陶之子伯益為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之官,佐禹治水立有大功,賜姓贏。伯益以後在西周時有國十四,其一為譚,子爵,史稱譚子國,故國在今山東章丘市西城子崖。公元前684年,即魯莊公十年,齊桓公滅譚子國,譚子奔莒,子孫以國名為氏。古代譚亦作覃、郯。贏姓譚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周文王滅商前,先西定西戎及阮、密、共諸國,封其庶子於獂戎故地,遂有原國,在今甘肅隴西縣北。周朝初期,周公旦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為加強對商都朝歌的監控,移封原國於今河南濟源市之原鄉,伯爵。周平王東遷洛陽後,原伯之地賜予鄭人蘇忿生,原伯東移今河南原陽西的原武鎮。春秋初,兩地原國分別為晉,鄭所滅。周襄王封在朝做官的周大夫原伯毛食邑於譚,也稱譚伯。譚即覃,覃與懷同在一地,故也稱覃懷,在今河南武陟西的溫縣,在原國之東。譚伯之後以邑名為氏,姬姓譚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年。

三、民族融合與基因融入

譚姓的外來血緣是組成今天漢族譚姓的重要成分,特別是湖南和兩廣地區的譚姓,基本上是出於東漢巴郡五姓蠻的覃姓。覃、潭、譚、鐔、瞫五字音近相通,後來演化出五個姓,實為一姓。清朝滿洲八旗有譚姓,世居瀋陽,其先為漢人,人旗後滿化,後來又改回漢族,成為東北譚姓漢族的重要成員。

四、歷史遷移與人口繁衍

先秦時期,譚姓活動於山東和河南地區。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譚姓已經繁衍到各地。唐朝時譚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體也由北方移人華南地區唐宋元之際的幾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譚姓不斷地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時期,隨著山東地區向東北的移民以及清滿洲八旗漢化過程的加速,形成了膠東和遼東兩半島的譚姓群。當代我國南北譚姓分佈的局面由此形成。

宋朝時期,譚姓大約有2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譚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譚姓人口的59%,主要分佈於湖南、廣東,這兩省譚姓大約佔全國譚姓人的75%;其次分佈於江西、四川、山東、河北、湖北,這五省的譚姓又集中了22%。全國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的湘粵贛川譚姓大聚集區。

明朝時期,譚姓大約有2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餘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譚姓人口增長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

明朝時期,湖南仍為譚姓第一大省,約佔譚姓總人口的25%主要分佈於湖南、廣東、四川、江西,這四省譚姓大約佔譚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佈於湖北、江蘇,這兩省又集中了譚姓總人口的14%。宋元明期間,譚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向西遷移。全國仍以湖南為中心,形成了湘粵川贛譚姓大聚集區。

五、當代分佈與姓氏圖譜

當代譚姓人口已有499萬,為全國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8%。從明朝至今600餘年中,譚姓人口由26萬增到近500萬,增長了19倍多,譚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遠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餘年,譚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上升的態勢。主要分佈於湖南、廣東、重慶三省市,大約佔全國譚姓人口的44。8%;其次分佈於廣西、四川、湖北、山東,貴州,江西六省區,又集中了譚姓總人口的35。4%。湖南為譚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譚姓人口的19。4%,全國重新形成了南起粵桂、北經湘鄂、西連川渝的譚姓聚集區,在近600年間,譚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相比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和四川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六、郡望堂號與楹聯家訓

1、郡望堂號

譚姓的郡望主要有弘農、濟陽、齊都等。重要的譚姓堂號除了與郡望相同外,主要還有善斷堂等“善斷”堂號典出唐朝譚忠因譚忠有謀,料事如神,被稱善斷,因而有此堂號。

2、宗祠楹聯

七歲登第;三子大夫。

三策攄奇;七齡登第。

宣猷邊塞;錫春土茅。

仙客煉丹得道;烈婦漬血留痕。

3、族規家訓

敦孝悌,以全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

和鄉黨,以息爭訟;崇家規,以承祖訓。

知禮義,以厚風俗;秉師道,以遞薪火。

積善行,以正顏色;慎交遊,以端品德。

誡子弟,以禁其非;謹冠婚,以順夫婦。

精文讀,以明事理;守國法,以當義民。

勤桑農,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物。

戒淫賭,以立準則;明賞罰,以樹規範。

目前國內外的圖書館和其他單位正式公佈收藏了譚姓族譜211部。

七、姓氏名人與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譚姓歷代名人79名,佔總名人數的0。17%,並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零九位;譚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19%,並列排在第一百零五位;譚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2%,排在第九十位;譚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22%,排在第八十六位。

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馮志亮教授解析中華姓氏之譚姓——始祖與釀酒和儲藏酒的罈子的製造有關

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馮志亮教授解析中華姓氏之譚姓——始祖與釀酒和儲藏酒的罈子的製造有關

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馮志亮教授解析中華姓氏之譚姓——始祖與釀酒和儲藏酒的罈子的製造有關

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馮志亮教授解析中華姓氏之譚姓——始祖與釀酒和儲藏酒的罈子的製造有關

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馮志亮教授解析中華姓氏之譚姓——始祖與釀酒和儲藏酒的罈子的製造有關

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馮志亮教授解析中華姓氏之譚姓——始祖與釀酒和儲藏酒的罈子的製造有關

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馮志亮教授解析中華姓氏之譚姓——始祖與釀酒和儲藏酒的罈子的製造有關

馮志亮,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出生於河北秦皇島。北京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易經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水博物館館長、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

馮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廣人、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修譜師、網路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展者,曾提出關於網路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2013年馮志亮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與哲學系特聘教授。

馮志亮先生涉獵廣泛,書法繪畫造詣深厚,並痴迷於文學歷史,亦是一位古體詞人和家史家譜研究專家。

馮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詩詞集》、《姓氏溯源與民俗探究》、《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易經新解》,以及《百家姓尋根手冊》五百餘部,《中華姓氏家譜》三百餘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