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大明王朝16-胡宗憲上書借糧後,由此看出的政客與政治家區別

這是分類講解的方式,按職場篇,政爭篇,馭人篇,根據劇情特點發散,最終連線整個劇情!

以下為劇情第二集後半段劇情!

大明王朝16-胡宗憲上書借糧後,由此看出的政客與政治家區別

前情回顧:

上一期我們說道,在總督衙門進行的一場別開生面的批鬥會,在批鬥會中無數人勾心鬥角,使盡手段就是想讓胡宗憲屈服,最後胡宗憲依然故我,堅持用一封奏書將一切事情壓下去。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利益集團,這膽識和擔當可謂國士無雙。

在地方博弈層面,胡宗憲用自己地方一把手的絕對威望,讓所有人聽命,可是地方和中央卻是兩個系統,也是兩個博弈場,胡宗憲的奏書會有用嗎?

大明王朝16-胡宗憲上書借糧後,由此看出的政客與政治家區別

話說這胡宗憲一紙奏疏馬不停蹄直接就來到了大明王朝的內閣。

其實這是不合規矩的,在明朝地方官員彙報工作到中央,是先將所有奏疏都首先遞交到通政司。

這“通政司”簡而言之就是一個管理內外檔案的專門機構。根據奏疏不同內容按“通政司”官員認知,決定上報還是不上報。

那些需要上報的就會進入各個上級機關和朝堂,那些不需要上報的,就會被淹沒掉。

可以說是對全天下政務的過濾器,大事小事經過這“通政司”過濾之後,實在無關緊要的就不需要上報甚至討論了,而需要上報的,或者需要事先知道地方實情的,則會有另一個秘密渠道獲得資訊。

大明王朝16-胡宗憲上書借糧後,由此看出的政客與政治家區別

而在劇情中,當時的“通政司”主官就是通政使羅龍文。

羅文龍其人能坐到“通政司”主官這樣的位置,就可知他必定是嚴世蕃的第一心腹。

原因也很簡單,掌握了這個政務上傳下達的核心部門,這地方上的事情不是瞭然於胸?

而在嚴嵩當內閣首輔的時候通政司的職責和辦事流程就出了問題。

原因也很簡單,嚴嵩權柄之大世所罕見,聖眷之深也世所罕見,因為嚴閣老年事已高,就有特權長期不去內閣值班,再加上通政司主官羅文龍是嚴世蕃的人,這內閣所有的事情不管重要的不重要的都是嚴世蕃第一個知情,就連嚴嵩有時候資訊都不如嚴世蕃靈通。

而這次胡宗憲的上疏,在這個節骨眼則非常有意思,他居然直接繞過了通政司的過濾系統,直接就送到了內閣。

其中深意誰懂?

不過是胡宗憲深知嚴世蕃的為人和見識,跟他是說不通的,如果經過通政司分發上報,這奏疏一定會被截留深知淹沒,一點水響都沒有,不如直接捅到內閣去,目的就是讓嚴嵩第一時間看到。

大明王朝16-胡宗憲上書借糧後,由此看出的政客與政治家區別

這奏疏到內閣之後,正好是次輔徐階在值班,這徐大人是個小心謹慎的人,一看胡宗憲的奏疏,就明白這多半是給嚴嵩的,也沒自作主張拆開。

最後這奏疏還是被送到了嚴府。

嚴嵩年事已高,嚴府上上下下事情都是嚴世蕃,他一看這奏疏,當然是怒氣沖天。

原因也很簡單!

第一:這奏疏的內容請求暫緩改稻為桑,請求調撥糧食,這不是和自己執行的國策對著幹嗎?

第二:這奏疏是胡宗憲直接跳過通政司,一路捅到內閣的,目的是繞過嚴世蕃直接向嚴嵩和嘉獎皇帝進言。這是看不起他啊。

氣急敗壞的嚴世蕃,在那一刻認為胡宗憲冒犯了自己不說,還不聽自己的要求,堅決改稻為桑,於是怒氣衝衝的去自己爹哪裡告狀。

大明王朝16-胡宗憲上書借糧後,由此看出的政客與政治家區別

說這胡宗憲是看不起自己,是直接找自己爹和皇帝告狀,是為了破壞改稻為桑,並且還給胡宗憲扣上了一頂“想留個退路”的大帽子。

這個狀告的有意思,私人恩怨,國事恩怨,還有政治鬥爭方向性,三個點都提到了,核心思想不過是告訴嚴嵩,你這個學生,要背叛你了。不能再信任了,他要和清流同流合汙,為自己找退路。

與這段劇情而言,一個飛揚跋扈的小閣老形象躍然劇中,全無城府完全是一個潑皮無賴形象。

這就是典型的黨爭政客思維方式!

簡而言之,論人論事不論心,看人看錶不看裡,以己度人以為全天下都是政客!

其實胡宗憲的奏疏內容,有一句話很中肯。

“無田則失民,失民則危國。”

這句話也很好理解,沒有了田地,民心將失去,失去了民心國家將會變得危險。

在農業社會沒有土地的農民有個特定名稱謂之“流民”。流民之禍古已有之,漢朝黃巾起義因流民暴動,元末明初農民起義也因流民暴動,就連朱元璋本人都是流民出生,至於明朝滅亡,也是流民暴動。

由此可見,田地和農民還有國家的關係多麼的重要,要不明朝建國時也不會劃分等級為“士農工商”,目的就是穩定田地和農民,田存民穩,民穩國安。

大明王朝16-胡宗憲上書借糧後,由此看出的政客與政治家區別

道理就這麼簡單!

這奏疏的內容,嚴嵩看懂了,所以他沒有說胡宗憲說的不對,因為這道理他懂,胡宗憲請朝廷調撥糧食在改稻為桑,就是為了穩定農民,放緩改稻為桑的進度,以免出現民兵。這是謀國之言,其實也是胡宗憲對自己忠心的另一種表達。

而嚴世蕃則完全不懂,其實不能說不懂,只是他根本不屑於農民的死活,對他而言,就算天下農人死絕了,這改稻為桑也勢在必行。

因為有錢賺,有業績拿,有皇帝支援,還可以打擊清流,這事情對自己有百利而無一害。

在這段中,嚴嵩就是一個雖然不謀國,但是老成的政治家角色,而嚴世蕃就是一個毫無城府的政客角色。

而旁聽他們對話的嚴世蕃心腹羅文龍則是一個貼心的心腹。

在嚴世蕃告狀之後,他還火上添油的說。

那個譚綸去浙江我就提過醒,譚綸和胡汝貞有交情現在又是裕王的心腹。他胡汝貞打量著裕王會接位,閣老又老了留退路是意料中事。我看他上這道奏疏主要為了這個。

這段話可謂是陰險至極,先是點破胡宗憲和譚輪的私交,然後說譚輪在清流中的定位,最後提醒嚴嵩,這兩人搞一起難免同流合汙(非貶義),最後結果就是背叛嚴嵩,這個奏疏其實就是胡宗憲給裕王和清流的投名狀。

言外之意就是肯定嚴世蕃說的胡宗憲給自己留後路的判斷。

嚴世蕃和羅文龍一唱一和,眼看就要將胡宗憲弄成叛徒,這個時候,政治智商線上的嚴嵩才不會上當!

他直截了當的說。

胡汝貞不是這樣的人,論人論事都要設身處地,譚輪不去他好乾,譚輪去了背後就是裕王。裕王背後是皇上,替我想他也不能毫無顧忌。

所以說,這薑還是老的辣,嚴嵩這段話就有水平的多。

第一段,就否決了嚴世蕃和羅文龍對胡宗憲的誹謗。

第二段,他在教他們做人做事,做事不能任意妄為而是要審時度勢。

第三段,則說了胡宗憲的難處。

如果譚輪不去,這胡宗憲放緩改稻為桑,甚至借糧這樣的事情都好乾。

原因也很簡單,胡宗憲乾的事情更單純,不過是執行國策,而不是涉及黨爭。這話也和胡宗憲第一次見譚輪時候說的,你不來就好了有異曲同工之處,只要涉及到了黨爭,這事情就不再單純,而是變得更復雜,一複雜就意味著需要照顧各個方面的情緒。

大明王朝16-胡宗憲上書借糧後,由此看出的政客與政治家區別

最後總結就是,胡宗憲乾的事情,因為涉及黨爭,必然不能無所顧忌而是要各方面都照顧到,要不就會引火燒身,甚至危及嚴嵩,他這樣做是為我好。

看完這段,其實對嚴嵩其人稍許有改觀,雖然是大忠似奸,但這為人處事還是有可取之處,對胡宗憲愛才心切,對嘉靖遮風擋雨,對自己的孩子嚴世蕃也是舐犢情深,

雖然是個奸臣,可也算得上是個好上級,好父親。這也算人性的兩面性吧?

那麼嚴世蕃對自己老爹的意見接納了嗎?

當然是不接納,反而拿皇上的國策說事,目的也很明確,這改稻為桑是嘉靖陛下定的,一定要辦成,拖後腿的就是對陛下不忠。

無奈的嚴嵩只能繼續解釋!

胡宗憲不是不改,只是為了照顧譚輪避免給人口實而換種該法而已。

大明王朝16-胡宗憲上書借糧後,由此看出的政客與政治家區別

這話一說,嚴世蕃又怒了!

直截了當的說:

爹,這封奏疏擺明了是討裕王他們的好這東西都擺到您跟前了您老還護著他。我跟您說吧,這世上除了你兒子沒退路誰都有退路。

這話說的嚴嵩也無奈了,只能循循善誘的說!

那我問你,裕王是誰的兒子?你們知不知道,皇上今天要去哪?去裕王府看孫子。

一聽這話,嚴世蕃不在爭論了。

其實這話已經是非常不客氣的教訓嚴世蕃了。

原因不過是告誡嚴世蕃,退路誰都想有誰都想要,你是我兒子,裕王是皇帝的兒子,這是親疏有別,我們現在能做的不過是吧今日的天,嘉靖照顧好,後面的事情我們想不著,只能聽嘉靖安排。

只有把事情辦好了,才有退路,而有退路的前提是,不能得罪死裕王,不能出大事。

恰恰是你所認為的叛徒胡宗憲,在給我們留退路,按照你的改發強制執行改稻為桑,大肆圈佔土地,弄的官逼民反,最後大亂一場,誰會背鍋?

裕王是皇帝的兒子,還是唯一的兒子,他不會負責,最後還是我們去墊背!

你懂不懂?

大明王朝16-胡宗憲上書借糧後,由此看出的政客與政治家區別

這段話,我不知嚴世蕃當時聽懂沒有,不過按照後來的事情發展軌跡,我想這嚴世蕃貌似應該也許,是沒聽懂的!

嚴嵩這段話完後也不想在繼續教育自己兒子了,而是開始安排處理胡宗憲的上書問題!

首先,定下來基調,因為譚輪的存在,這個事情不要想著隱瞞,必須如實上報!

其次,肯定了胡宗憲的做法,認為胡宗憲行的是謀國之事,也將強制執行可能的隱患說出。

最後,還問嚴世蕃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由此可進,這嚴嵩是認可了胡宗憲的安排。

面對老爹的疑問,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時候,嚴世蕃是不屑一顧的直接說。

除了我們這個改法,我不知道還有哪種改法。改稻田為桑田是為了多產絲綢,產了絲綢才能變成銀子。絲綢不好西洋那邊就不要。讓那些百姓自己去改,把產的絲都賣給了小作坊便織不出好綢來。賣不出好價錢來當時就是因為國庫空了宮中的用度又那麼大才想的這個法子,要是現在不能咬牙挺住國庫還是空的。爹,到那個時候,用不著人家來倒我們我們自己就已經倒下了。

這段話可謂資訊量非常大。

道出了嚴世蕃的真實心意和嚴黨的困境。

真實心意不過是,透過改稻為桑這件事行土地兼併之實,讓所有的農田都進他們的白手套絲綢大戶之手,最後成為他們的私產,這是為了牟利,而且大戶透過行政手段,甚至不擇手段去兼併,還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辦成改稻為桑。

最後還不忘冠冕堂皇的說,是為了控制絲綢的品質和產量。

而另一層意思則是告訴嚴嵩,如果不用這樣的辦法,國庫的虧空可沒辦法填平,如果真按照胡宗憲的做法,皇帝問責下來,我們也要倒黴。

嚴世蕃說完,羅文龍也幫腔說道:

小閣老說的是理也是勢。治重病用猛藥,當初我們定的這個國策就是為了舒緩危勢。浙江的桑田,只能讓那些大戶改才能一年多有幾百萬兩銀子的進項。改桑的田,百姓賣也得賣,他不賣也得賣。不然就連織造局那邊今年的五十萬匹生意也做不成。那時候呂公公不會擔擔子,皇上那一關我們今年就過不去。

其實這句話最讓我震驚的是,“百姓賣也得賣,他不賣也得賣”,因為這讓我想起了之前馬寧遠的話“全浙江人都死絕了也得改”。

大明王朝16-胡宗憲上書借糧後,由此看出的政客與政治家區別

老百姓在國策面前,在國庫虧空面前,在嚴嵩的困境面前算個屁?

面對困境,也堅定了嚴嵩堅持原計劃改稻為桑的決心,只不過這後果他真的不知道嗎?

其實他心知肚明,不過他還有一個仰仗,這個仰仗就和後來對羅文龍的讚美有關。

“知大勢者,羅龍文也。”

這大勢是什麼,不過是皇帝的支援而已。

就如羅文龍所說:

閣老這個主意高。當著裕王,皇上無論給什麼旨意我們今後都沒什麼隱患,此其一。裕王要是有其他念頭想讓高拱張居正他們掣肘這時沒說往後便也不敢再說,此其二。

這段話可說是,說到嚴嵩心坎去了!

長久以來為嘉靖皇帝遮風擋雨的嚴嵩,早就養成了一種思維定勢。

只要皇帝支援,只要皇帝要求,我就要做,嘉靖要魚肉百姓,我就是那把魚肉百姓的刀,這就是我存在的意義,也是嘉靖信任我的根源。

至於清流如何,他們左右不了我。

皇帝就是我們的大勢所趨。

羅文龍明白這大勢所趨,就明白了自己的心思,也難怪嚴嵩要讚譽他。

可惜的是,嚴嵩沒有想到,這最後的大勢所趨依然讓他引火燒身,在那一刻他依然有猶豫,他知道,改稻為桑逼反百姓的危害,也知道“天子一怒,背鍋斬首”的後果,首當其衝就是他這個首輔嚴嵩。

可是他沒辦法置身事外,因為大勢所趨,因為大勢有需要,如果要說惡首,其實不是嚴嵩,而是拿高高在上的皇權。

大明王朝16-胡宗憲上書借糧後,由此看出的政客與政治家區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