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患腎病10年的汪先生,現終於知道“如此高”尿蛋白意味著什麼了!

周遜腎內科主任

由於腎小球濾過膜的濾過與腎小管的重吸收之共同作用,健康人尿中蛋白質(多指分子量較小的蛋白質)的含量非常少,即24小時尿中排出的蛋白質總量多小於150 mg(0。15克),做尿常規之蛋白質定性檢查時,多呈現陰性(PRO -)或偶有1+或±。當尿中蛋白質含量增加時,普通尿常規檢查就可以測出,則稱為蛋白尿。若檢測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小於1。0克,則稱為少量蛋白尿;若檢測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於3。5克,則稱為大量蛋白尿;若檢測的結果介於1。0克與3。5克之間,則稱為中等量的蛋白尿。

患腎病10年的汪先生,現終於知道“如此高”尿蛋白意味著什麼了!

對於患有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若檢測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於0。3克,多稱為尿蛋白超標。而被作為“如此高”尿蛋白,多為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於1。0克的中等量或大量蛋白尿。

患腎病已有10年時間的汪先生,他的尿蛋白從最初的少量蛋白尿與中等量蛋白尿,到之後突然變成大量蛋白尿,再到後來尿蛋白曾經轉陰過,之後又經歷過尿蛋白多次的高高低低。最後,雖然汪先生的腎功能被保住了,但是他已經進入了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到75ml/min的慢性腎臟病(CKD)2期。因此,汪先生最能理解“如此高”尿蛋白到底意味著什麼,即不僅是營養物質的失去,它反過來也會“傷害”腎臟,造成腎小球濾過率的逐漸下降。

汪先生,現在的年齡為52歲,他是在10年前(42歲時)發現自己患有腎病的,那是在省級醫院經腎穿刺確診的特發性膜性腎病(即人們常說的膜性腎病,英文縮寫MN)。

患腎病10年的汪先生,現終於知道“如此高”尿蛋白意味著什麼了!

剛開始時,汪先生只表現為雙下肢輕微水腫,檢查尿蛋白(PRO)1+—2+,24小時尿蛋白定量在0。8—1。9克之間波動。患者起初並未引起重視,數月後,汪先生的雙下肢水腫逐漸加重到中度可凹性水腫,且伴有尿量減少,進一步檢測24小時尿蛋白定量達到5。57克的大量蛋白尿水平。

隨後去省級醫院做全面檢查,臨床確診為腎病綜合徵(病理診斷為膜性腎病),給予激素及環磷醯胺等治療,經數月的治療,患者尿蛋白逐漸下降到正常範圍。然而,隨著激素等藥物的逐漸減量與其它藥物的停止使用,患者的尿蛋白總是忽高忽低,之後經數年的反覆治療,先後使用過來氟米特、雷公藤多甙、環孢素及他克莫司等,其它藥物或基礎治療也用過沙坦類藥物、普利類藥物、抗凝劑、利尿劑、他汀類藥物、腎炎康復片及其它中成藥與中藥等等。

目前,汪先生的尿蛋白維持在中等量水平的1。1—1。7克之間水平,他的腎小球濾過率已經下降至75ml/min,雖然汪先生的血肌酐尚處於正常範圍的102。7μmol/L,但是患者的慢性腎臟病已進展為CKD 2期階段,如若患者仍然保持“如此高”的尿蛋白,汪先生的腎小球濾過率還將繼續下降,最終會進展為慢性腎衰竭(CRF),甚至可能發展為尿毒症。

患腎病10年的汪先生,現終於知道“如此高”尿蛋白意味著什麼了!

為什麼“如此高”尿蛋白會對慢性腎臟病(CKD)患者造成那麼大的影響呢?瞭解一下如此相關研究,或許就能明白。

在對IgA腎病的相關研究發現,平均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於1。0克患者,是平均24小時尿蛋白定量小於1。0克患者進入慢性腎衰竭的近10倍之多,是平均24小時尿蛋白定量小於0。5克患者的40多倍。而對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膜性腎病(MN)與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FSGS)患者的相關研究發現,經治療後,若能達到部分緩解(患者的尿蛋白下降一半或降至小於3。5克以下),也預示著患者的腎功能下降速度會隨之明顯減慢,然而,患者的病情仍將繼續進展,只有將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降至0。3-0。5以下,至少能降至1。0克以下,患者進展為尿毒症的風險才會大大降低,才有希望完全避免尿毒症。

總之,治療各種慢性腎臟病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保護腎功能與避免尿毒症,而降蛋白治療就是促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患腎病10年的汪先生,現在終於知道“如此高”尿蛋白即意味它會傷害腎功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