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黃河對華夏文明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還要從200萬年前講起……

原標題:黃河對華夏文明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還要從200萬年前講起…… 來源:上觀新聞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在中華文化奠基期,天與時,天道與人道,彼此並舉。其中,老子的《道德經》給予天道和人道以總綱式的內容,除了“利而不害”“上善若水”的命題之外,天道與人道的本質性內容還有另外的補充,即《易經》中“生生不息謂之易”的命題。這一命題指認了“變”乃天地人間的常數,源於變化,人間社會方能夠如川流之水,生生不息。

千百年來,黃河,這條孕育了華夏文明的母親河,與民族命運緊緊相連。

生生不息這一詞彙,也精確地對應了黃河的自然屬性和人文屬性。黃河的自然屬性始終在治與亂之間搖擺,尤其是下游地區,變數更加明顯;黃河的人文屬性隨著書寫與記錄,隨著考古新發現,不斷堆積、不斷擴容。一條大河對於華夏來說,意義是多重的,黃河、黃土、黃面板,也成為辨識中華文化的三個核心意象。而歷代關於黃河的書寫可謂連篇累牘,歷史地理、詩詞曲賦、筆記文章等,應有盡有。其中,相關黃河的文學表達無疑特別鮮活和靚麗,經過審美化後的黃河成為黃河文化的頂端部分。河南作家魚禾的《大河之上》,就是當下關於黃河的文學表達的結晶。這部長篇紀實散文集較為全面地觸及了黃河的三個屬性——自然屬性、人文屬性和生態屬性。黃河的自然屬性構成了全書的基礎內容,閱讀此書,是一次重溫黃河水文、地質地理的旅程。一條大河的自然屬性豐富而多元,包括源頭、支流、水量水質、兩岸地貌、氣候區域等要素。作家採取了抓大放小的寫作策略。第一章集中於黃河源頭的探查,並呈現出典型的散文式的筆法特徵;第二章集中於黃河支流的梳理,以記錄性文字描繪黃河上中游支流漫漶的境況;第七章則重點刻畫了這個星球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的基本情況,筆法上兼顧了文學性和科學說明文的記錄性特徵。人文屬性的概念內涵彈性更大,作者在鉤沉黃河的人文屬性之際,偏重於落地的內容。包括兩個基本的單元,一個是黃河兩岸的考古成果,從200多萬年前使用火的遺蹟到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幾易其地的夏都,再到商都的遷移。文中多次提及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兩大工程是1949年以來集中了多學科力量及新技術而展開的具備標誌性意義的考古工作,在山西南部及洛陽—鄭州一帶有了很多重大發現,比如雙槐樹遺址。另一個單元就是黃河的治理史,為了清晰地勾勒治河的歷史節點,作者調閱了大量水文資料。從大禹治水到漢代的王景,再到元代的賈魯、明代的劉大夏,以及清代的靳輔,皆是治河的功臣和能臣,而圍繞他們的人生故事,總是與王朝政治、民間塑造有關,或悲壯沉落,或面孔多重,歷史一旦撲向具體的身軀,很容易一唱三嘆。關於黃河的人文屬性的書寫,在書中所佔比重最大,也是作者下功夫最勤的地方。黃河的生態屬性在書中,則屬於引而不發的內容。所謂引而不發,並非虛寫的內容:一方面,書的最後一章《深呼吸》集中於黃河中下游溼地的勾勒上;另一方面,人們對黃河在生態認識上的進步散落於一些章節的細部之上,比如治河的束沙問題,比如水利工程的調節功能,這些皆是生態黃河的組成部分。水利工程,溼地建設,退耕還林,水量調節和科學化調配,這些工作為黃河的生態健康奠定了基礎,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態黃河的枝葉會更加細化,進而盎然。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境內拍攝的黃河景觀。

本書有著知識考古學的顯著特徵,這主要體現在地理實證和考古歷史兩個層面。第一章《去河源》以及最後一章《深呼吸》還有著經驗敘事的內容,其他章節的內容,知識考古的特性皆很突出。眾所周知,知識考古不僅僅限於文獻的爬梳,還需要田野考察的協同。書中,無論是源頭的探查還是考古現場的追蹤,還是故道支流的考察,皆體現出某種“在地性”。作家親赴現場,與文獻加以對應,這本來是學術梳理的方法,被作家引入到紀實散文的寫作現場。就文獻的紮實梳理而言,在黃河水文歷史上所下的功夫,讓人印象尤深。就散文來說,知識考古學是一個必要的手段,涉及地方性及文史知識、動植物知識的段落,知識考古必不可少。散文隨筆的知識性特徵,大體上就來自知識考古,書中知識考古的佔比這麼高,還是很少見的。在藝術處理上,作者扮演了紀錄片導演的角色,一反其才情並茂的散文作家的角色,行文、處理方式,有著明顯的轉折——簡樸的文字風格,短句的句式結構,記敘與說明的味道。如果將本書與張承志的《北方的河》加以對照閱讀,自然能夠解讀出一種兩極的存在。前者往客觀凝重、平和簡練的方向飛馳,後者則將文學的抒情化推向某種極致。實際上,去抒情化也好,抒情化也好,黃河猶自從遠古的時間隧道中駛來,一路摺疊轟鳴,在北中國的大地上勾勒出最深刻的線條和顏色。(作者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大河之上》 魚禾 著 海燕出版社

欄目主編:顧學文 文字編輯:肖雅文

文中圖片均來自新華社

黃河對華夏文明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還要從200萬年前講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