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前開門式諾曼底登陸艦,增大被擊中機率,但也正是無奈之處

相信看過《拯救大兵瑞恩》的人對於片頭的登陸戰鬥場景一定印象非常深刻,而這段場景也是真實取材於當年諾曼底登陸的四個主要登陸點之一的奧馬哈灘頭。不過看完影片後很多人可能對這樣一個細解感到疑惑:德軍已經在海灘上築起了防禦線,盟軍的登陸艇為何還要衝著德軍開啟?許多士兵甚至還沒踏出艙門就已經陣亡。

前開門式諾曼底登陸艦,增大被擊中機率,但也正是無奈之處

在二戰早期,美軍最常用的登陸艇一共有三種:LCP人員登陸艇,該艇長11。2米,寬3。3米,滿載吃水1。1米,排水量8。2噸,最多可裝載25名全副武裝計程車兵或者3。7噸的作戰物資。第二種是LCP-R登陸艇,相比LCP登陸艇,R型在艇艏位置加裝了可放下的登陸梯板,就像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樣。這種設計的優點在於極大地縮短了人員登陸所需的時間還增加了有效載荷:R型最多可裝在39名全副武裝計程車兵或者3。9噸物資。第三種是LCV車輛登陸艇。顧名思義,這種登陸艇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運輸車輛實施登陸作戰;為了便於車輛下艇,LCV也在艇艏位置安裝了登陸梯板。

前開門式諾曼底登陸艦,增大被擊中機率,但也正是無奈之處

隨著戰爭的推進,美國又相繼服役了LCVP人員/車輛登陸艇和LCM機械化登陸艇;相比前面提到的三型登陸艇,後面服役的這兩型無論是在機動效能還是有效載荷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位於艇艏的登陸梯設計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充其量就是在必要的地方強化了裝甲防護能力。比如可放下的登陸梯收起時明顯高於艇艙,這就是防護性的體現;再比如艙內兩側也設定了凸出的裝甲鋼板,目的也是為了儘可能地起到防護作用。但是,這些登陸艇的登陸梯設計一直沒有變化,始終位於艇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按照兩棲作戰(也稱登陸戰)的常規流程,在登陸開始前遠端火炮和空中火力要事先對登陸點進行必要的火力支援,並派出先遣清障隊,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儘可能地清除登陸點的防禦火力。有了這個前提,運載了人員和武器的登陸艇才能抵達登陸點。而為了照顧大型車輛順利登陸,登陸梯就必須設定在艇艏靠近陸地的一邊;這樣不僅能夠加快登陸速度,而且減少了人員和車輛溺水的可能。

前開門式諾曼底登陸艦,增大被擊中機率,但也正是無奈之處

因為雖然登陸艇相比驅護、航母要小很多,但對於人員和坦克、車輛等武器來說它的艇艉和兩側位置的吃水還是很深的,再加上登陸人員本就全副武裝,一旦進入深水區後不僅行動十分緩慢而且還有溺亡的危險。所以說,登陸艇的登陸梯設定在艇艏也是綜合考慮後的無奈之舉,而且類似諾曼底登陸這樣的兩棲攻擊作戰的特性就是迅速,即便用小部分人的犧牲為代價也在所不惜。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