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某些家長,請在指責孩子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得比孩子好

某些家長,請在指責孩子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得比孩子好

在中國式家庭中,責罵、批評孩子,是身為父母的“權利”,只要孩子沒有達到標準,或者是做錯了事情,父母就該罵一罵孩子,彷彿指責了之後孩子就能夠做得很好似的。

但是,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個問題:如果讓我們和孩子做同樣的事情,我們是否能夠做得比孩子好呢?

比如說,孩子考得差的試卷,做錯的題目,如果父母也做一遍,得到的分數就一定會比孩子高嗎?學習某一件事情,孩子花了兩天,家長是否能夠花一天就能夠學會呢?

某些家長,請在指責孩子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得比孩子好

顯然,很多家長會拒絕做這樣的事情,因為他們心裡其實並沒有自信,自己能夠做得比孩子好。

某些家長,請在指責孩子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得比孩子好

林同學:爸媽總說我考得不好,但是他們卻看不懂我的試卷

我在讀高三,最大的壓力並不是來自高考,而是父母。

我本來的成績也只是處在中上水平,在班裡排名一直都是不上不下,每一次的考試我都是盡全力而為,但可能是我悟性比較差,考試的結果總是非常不理想。

爸爸媽媽說,我身上寄託了他們全部的期望,所以我很清楚,我必須要很努力,才能夠達到他們的要求,但不管我怎麼努力,我永遠都在捱罵。

某些家長,請在指責孩子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得比孩子好

在進行了一次家長會後,回到家爸媽又開始指責我考得不好。我心情原本就非常低落,於是生氣地拿試卷讓他們幫我糾錯。但是,爸爸看了一會兒就把試卷扔回來了,說:“你自己的學習搞不明白,不去問老師來問我們幹什麼,每天光是上班養你就很累了!你怎麼不去問你們班的尖子生呢?”

我能看出來,爸爸其實是看不懂。我不明白,他們自己都不懂的東西,為什麼總是要指責我做得不好。

某些家長,請在指責孩子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得比孩子好

張先生:沒有做到每個月給家裡寄錢,成了“不孝子”。

畢業出來工作大概也就三年,兜兜轉轉換了好幾個工作,不是壓力太大就是工資太低,再加上房租生活費等各項支出,基本上也沒有攢錢。

某些家長,請在指責孩子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得比孩子好

老家是農村的,家裡人說,老家很多和我一樣的年輕人,出來工作幾年後都會給家裡人匯錢,所以他們也要求我每個月給家裡匯2000塊。

我一個月工資加起來不過才四五千,房租幾乎佔了一大半,還有各項支出,每個月剩下的錢都不到兩千塊,怎麼寄給家裡人?

好幾個月不寄錢,家裡人都說我是個“不孝子”,不懂得感恩,不會體諒農村父母的辛苦,自己在外過得舒服了。

我一度以為這是我們村的一個慣例,但是我瞭解到,我爸媽年輕的時候,別說往家裡寄錢了,回家的車費不問家裡拿就已經很不錯了。

某些家長,請在指責孩子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得比孩子好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標準總是一變再變,所以在他們的眼中,孩子永遠都不達標,也理所應當地要接受自己的指責和批評。

但是,就像林同學一樣,一旦孩子要求父母也做同樣的事情時,父母便開始用各種理由推脫,這實際上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

家長總是錯誤地認為,只要讓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他就得聽話,說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或者是做好。如果家長長期抱著這樣的心態,那孩子永遠都不可能做好,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老師自己都做不好的事情,學生又該從哪裡學習呢?

父母的責任不僅僅是為孩子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如何教育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

某些家長,請在指責孩子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得比孩子好

在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情之前,家長應該先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夠比孩子做得好。

某些家長,請在指責孩子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得比孩子好

父母應該怎麼正確地要求孩子?

在《為何家會傷人》中,目錄其實就已經指明瞭“方法”:

1。“不要把權力規則帶回家”

“工作中的規則是權力,其運作機制是競爭與合作、控制與征服。家中的規則是珍惜,能抵達珍惜的途徑是理解和接受。”

孩子再小,關係再親密,他也是和我們一樣是個重要、獨立的人,單向的控制與征服造成的結果只有服從,或者是叛逆。

家庭應當是傳遞愛的載體,傳遞服從和命令的,那是區分上下級的組織。

某些家長,請在指責孩子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得比孩子好

2。“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時候,不要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的標準當成是孩子的標準。孩子的人生始終需要自己走,有時候讓他自己制定標準,反而更能激發他的衝勁。

孩子的人生盡頭不是父母,所以,父母也不應該成為孩子的答案,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夠激發出更多的可能性。

3。“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父母比孩子多的,是幾十年的歲月,所以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經歷假想成孩子以後的經歷,也就是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

十幾年前值錢的東西,如今可能已經是滿大街了,孩子要走的路,也會很不一樣,家長沒必要過於杞人憂天。

某些家長,請在指責孩子之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得比孩子好

對孩子有要求是好事,但若是這份要求變成了一種苛責,便是成了孩子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指責孩子之前,應該先想一想:如果我去做,我就一定能比孩子做得好嗎?很多問題其實都會迎刃而解。

今日互動話題:你經歷過哪些讓你覺得無法完成的事情?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