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侯滌洋:為科研成果轉化落地規劃路徑

日前,工信部和各省公佈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名單,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以下簡稱總院)所屬湘鋼瑞泰和哈玻樂普獲國家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瑞泰科技、中巖科技、安徽瑞泰獲省級2021年度“專精特新”企業稱號。

“近年來,總院多項技術獲重大突破,相關成果和服務廣泛應用於國家重要場館建築、水電大壩、機場高鐵、航空航天、宇宙探測、高超音速、武器裝備等重大專案和工程,整體科技水平從跟跑加速向並行領跑轉變……”提到取得的成就,中國建材總院副總經理侯滌洋滔滔不絕,他一面解讀總院的創新密碼,一面分享對總院科研成果轉化路徑的思考。

中國建材總院副總經理侯滌洋。  中國建材總院供圖

解讀創新密碼

總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10月成立的原重工業部華北窯業公司研究所。那是新中國第一個建材科研機構,被譽為“新中國建材科技的搖籃和發源地”。2006年,中國建材集團整合所屬12家科研設計院所,組建成立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作為中國建材與無機非金屬領域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科研開發中心,總院有著深厚的科研‘基因’。”侯滌洋說,總院積極踐行中國建材集團“材料創造美好世界”的企業使命,先後完成國家和行業科研重要專案3500多項;獲省部級以上獎項1200餘項;主持制定、修訂國家和行業標準1400餘項;授權專利2800餘項;擁有8個國家、省部級實驗室,13個國家、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近5000名科研人員,並建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院士專家工作站。

剖析總院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經驗,侯滌洋認為,首先要有較高的政治站位,能擔起央企的國家責任。其次要貫徹落實發展理念,完善創新機制。

近年來,總院持續加大科研投入,2021年研發投入佔比達8。7%,“保障了創新發展基本盤”。總院組建專業化、年輕化的科技委作為技術決策諮詢機構,為企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透過分類、分層實施中長期激勵政策,發揮賽馬機制,讓優秀團隊和優秀人才“揭榜掛帥”;透過完善成果分類轉化機制,鼓勵科技骨幹透過帶團隊、帶學生的方式提升創新能力。

中國建材總院低熱矽酸鹽水泥在烏東德水電站大壩實現300m級雙曲拱壩全壩應用。三峽集團許健攝

這一系列舉措為總院打造了“創新發展溫室”,其創新環境越來越好,優秀成果不斷湧現。其中,水泥院研製的低熱矽酸鹽水泥,突破了矽酸二鈣礦物活化和穩定技術難題,實現了無縫混凝土大壩築壩技術突破,先後應用於三峽、烏東德、白鶴灘和溪洛渡等水電工程;石英院自主研製的摻雜石英玻璃熔制爐,解決了耐輻照石英玻璃內部微氣泡問題,產品應用於“嫦娥”“北斗”“神舟”全系列;哈玻院的承力截錐、氣瓶安裝支架、複合材料磁強計伸杆等產品和關鍵技術,榮獲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內的多項獎勵,已登陸“神舟”“天和”和“天問”;固化中心攻克核廢料高放廢液玻璃固化“卡脖子”關鍵技術,完成了核心焦耳爐玻璃固化裝備國產化結構設計,並研發出專用玻璃珠固化基材;玻纖院突破了光纖與陽極光錐一體化耦合技術,解決了高能宇宙射線探測訊號的高分辨、高畫質晰讀取和傳輸問題,大大提升了HERD裝置的靈敏度、空間分辨力和巡天能力。

此外,總院所屬各單位都有一套立足行業的“獨門絕技”,他們或在特種功能材料領域具有領先優勢,既滿足重大國家需求,又解決了某項“卡脖子”技術;或在高階裝備及檢測裝置領域取得突破,推動了建材行業的轉型升級;或投身綠色發展、打造智慧工廠,成為建材行業綠色化、智慧化的標杆企業;或用科學的檢測評價技術,為綠色低碳保駕護航……

練好“獨門絕技”

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一直是中央對企業的要求和期望。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利於提升我國產業基礎高階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5家企業入選‘專精特新’企業,背後的邏輯都是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侯滌洋說,“這是對總院科技創新的充分肯定,激勵著總院各企業在各自細分領域練就‘獨門絕技’,打造‘拳頭產品’,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強化創新,努力成為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配套專家’。”

侯滌洋說,“十四五”邁入攻堅之年,總院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2年預計投入經費12。1億元,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在激勵原創、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完善激勵和保障機制,推動成果轉化落地方面布篇謀局。

中國建材總院綠色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建材總院供圖

總院將圍繞“四個面向”和行業重大、關鍵問題,圍繞中國建材“材料創造美好世界”的企業使命和總院與此相應的“服務美好環境保護、服務國家重大工程、服務國防軍工建設”三大使命,結合總院科技創新“十四五”發展規劃,在基礎研究與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綠色低碳技術、智慧化等方面重點投入,加強對創新性、顛覆性技術的研究,形成一批新技術和新材料,解決國家“卡脖子”和行業共性技術難題。

同時,總院將積極鞏固傳統優勢學科、拓展新興領域學科、打造一流學科體系;透過機制創新,推動和篩選出一批可轉化、可應用、可落地的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走向市場;透過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促進創新,讓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的人真正沉下心來、投身科研、創造成果。

規劃成果轉化路徑

“總院轉製為科技型企業後,更應強調自身的企業屬性。”侯滌洋認為,產業化能更好地體現科研成果的價值,能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同時,市場的考驗也能倒逼技術創新。因此,總院將進一步完善“科學家+企業家”的運營模式,利用好上市公司平臺,將新技術成果推向市場。

總院的科研人才多、研究成果多,但成果轉化、產業化方面,還存在瓶頸。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激發創新活力,把成果轉化為商品。

“總院有很多成果具備非常好的商業化基礎,但轉化得並不成功。”侯滌洋說,“實際上,我們是企業,是科技型企業,我們應該用市場來證明自己研究成果的價值。”

當前,科技成果轉化不只是總院的難題,也是科技型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機構共同的“痛點”。侯滌洋認為,對總院來說,目前人們的思想觀念已有所改變,約束和激勵機制已經具備,但成果轉化落地的具體路徑仍待探索規劃。

未來總院將對科研成果分級分類,對成熟的技術,可以直接“裝”入自己的上市公司平臺。對成熟度不高的專案引入投資基金模式,藉助集團公司和地方成立的投資基金進行培育。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政策推動成果轉移轉化,今年1月1日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也明確提出:國家鼓勵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轉化融通發展。”侯滌洋說,“不管是國家層面的政策法規,還是總院提出的科技引領‘特種功能材料、高階智慧裝備及檢測儀器、高技術服務業’三大主業的‘1+3’發展模式,都為成果轉化創造了便利,我們要利用好這些條件,將技術和資本結合起來,讓總院這些年積累的成果發揮‘溢位效應’。”

侯滌洋:為科研成果轉化落地規劃路徑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