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蒲甘:餘暉下的佛塔

腦海中都會充滿了金燦燦的黃色

給人以祥和與慰藉

這裡能讓你暫時拋卻人世間的煩惱

找到一絲平靜

蒲甘:餘暉下的佛塔

文、圖/馬劍

發於2022。3。14總第1035期《中國新聞週刊》

如果有人問我,哪個地方既可以讓你感受到吳哥窟的震撼,又不會被眾多的遊客打擾,答案恐怕就只有蒲甘了。這座位於緬甸腹地的古老城市,更像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一塊璞玉,來到緬甸旅遊的人本就不多,知道這裡的人就更少了。但也正是這份無人打擾的清淨,才更配得上它佛國的稱號。

初到的旅行者大多會選擇住在娘烏鎮,這裡距離蒲甘古城不遠,而且旅店價格便宜。娘烏鎮的面積不大,除了幾條主路是柏油路外,幾乎都是土路,路邊零散地擺放著不多的攤位,那些小商小販見到遊客也不吆喝,一副隨緣的樣子。路邊旅館的店家似乎也不太會招攬客人,沒有人在門口攔截過往投宿的遊客,即便遊客自己主動詢問,也絕無還價的可能,完全看不到商人的精明與靈活,但只要住了進來,就會發現,實際獲得的遠比他所承諾的還要多,人還沒去禮佛,就已經感受到了佛的氣息。

進入蒲甘景區需要購買門票,不過奇怪的是很難找到正式的景區售票處,遊客只能在汽車站或是旅館裡買到門票。進入景區,更是看不到任何正規的驗票處,當地人大概認為,來這裡的人內心都是敬佛的,一切都會被佛祖看在眼裡。

遊覽古城最好的方式是騎腳踏車,租車無需押金,也不需要抵押任何證件,只要告訴對方,你住在哪家旅館,無論多晚,能還回來就好,沒想到租車也可以如此佛系。

金碧輝煌的瑞喜宮塔。

距離娘烏鎮最近的是瑞喜宮塔,說是塔,其實是一個規模頗大的寺院。作為蒲甘最古老的寺院,稱得上是緬甸佛塔的源頭。進入寺院庭院前,不但被要求脫鞋,還要脫襪子,此時正值中午,地面被曬得發燙,我多少有些不太情願,可又不得不入鄉隨俗,只能全當是在考驗禮佛人的虔誠。

走進瑞喜宮塔要經過一條長長的走廊,兩邊的牆壁上寫滿了捐款者的姓名和捐款金額。走廊的盡頭,讓人感到豁然開朗,寺院內所有的建築、雕塑幾乎都被鍍了金,閃閃的金光有些晃眼。其中最顯眼的自然是瑞喜宮塔,主塔周圍環繞著幾十座鍍金雕塑,顯得雍容華貴。鍍金大多來自當地百姓的捐獻,當地人的收入並不高,生活也十分簡樸,顯然這樣做會讓他們感覺更幸福。

瑞喜宮塔和仰光大金塔頗有幾分相似,聽當地人講,仰光大金塔就是仿照瑞喜宮塔而建,只可惜來的時候瑞喜宮塔主塔正在維修,整個塔尖被包裹了起來,且不能入內。據說,塔中供奉有從印度傳來的佛舍利。

蒲甘分為老蒲甘、娘烏和新蒲甘等幾個地區。大多數的遺蹟集中在老蒲甘的古城內。進入古城會經過塔拉巴門,這是蒲甘王朝時期所建城牆中唯一保留下來的城門,城門旁還有幾段殘留的城牆。對於蒲甘王朝的沒落,有說是蒙古大軍南下導致,也有說是內亂引起,但無論怎樣這片被歷史遺忘的古城門還是幸運地儲存了下來。城門兩側各有一座壁龕,裡面供奉有神靈,像是在預示著外來者,他即將進入另一個世界。

幾十平方公里的蒲甘平原上,牛群在草地上悠閒地散步,鬱鬱蔥蔥的椰子樹、棕櫚樹與眾多古老的佛塔相互錯落有序地散落其間。這些不同時期建造的佛塔,其中以建於公元11~13世紀的遺蹟居多。由於經歷了不同的年代,佛塔建築形式千姿百態,有的金光閃閃,有的潔白素雅,但更多是牆壁斑駁、略顯殘破。對蒲甘有人曾這樣描述:手指之處,皆為佛塔。即便你沒有佛教信仰,置身其中也難免會被這萬千佛塔所營造出宗教氛圍所感染。

阿難陀寺塔的一角。

在蒲甘眾多的佛塔中,阿難陀寺塔最被推崇,也被稱為蒲甘最美的寺廟,是由蒲甘王朝江喜陀王所建,距今近千餘年。從寺門口摩肩擦踵進出的香客,就可感受到它的人氣,還未入寺院,誦經的聲音已在耳邊迴盪。整個寺院呈正方形,外圍是個院子,正中是阿難陀塔。塔外圍的四個牆角,各有一個一頭二身的神獸雕像。整個寺院猶如一座白色的城堡,建築上頗受北印度風格的影響,能感受到那個時期,緬甸與印度之間的文化交流已十分頻繁。

佛塔內的走廊牆壁上繪有不少佛像壁畫,一些鍍金的佛像也被鑲嵌在牆壁內,這些佛像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透過頂部的天窗,陽光散射在佛像上頗顯威嚴。塔內四個方向,各有一尊近十米高的站立金佛,每個金佛的姿態各不相同,應是代表了不同的寓意。當地的香客們依次跪在金佛下,獻花、祈禱。除了香客,還有不少進進出出的年輕僧侶,或許是太熱的緣故,僧侶們的袈裟都裸露著一側的臂膀,聽當地人講,這些男孩子在成年之前都要經過出家才算長大成人,禮佛修行是他們的人生必修課。

阿難陀寺塔在蒲甘眾多佛塔中算是儲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可能與建造時的重視程度有關,其建築質量頗為過硬。據統計,自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蒲甘先後建造的佛塔達萬餘座,也讓蒲甘有了“萬塔之城”的美譽。數百年來,歷經戰火和地震,雖大多已經不復存在,但至今仍保留著的約2000座大小佛塔和佛教遺蹟。

蒲甘隨處可見的小佛塔。

上千座佛塔中,知名的佛塔就有100多座,這些佛塔大部分的樣子都非常淳樸,看不到泰國的奢華,更沒有吳哥窟的雄偉,更多的是一種寧靜與親和。但看多了,也難免也會覺得千篇一律,產生視覺疲勞。不過,馬努哈寺卻是一個例外,它位於從老蒲甘通往新蒲甘大路旁的明卡巴村口。它的外形奇特,不像是一座佛寺,倒有點像是清真寺,也不像蒲甘其他的寺廟那樣追求寬闊,而是顯得十分侷促。

寺廟裡有三尊巨大的佛像,與巨大佛像不相稱的是容納佛像的屋子被修得十分狹小,狹窄的空間讓佛像的頭幾乎快頂到房簷,佛像的肩膀也要碰到了牆壁,巨大的佛像將屋子撐到近乎要裂開,佛像的表情隨著距離產生變化,離佛像越近表情越憤怒。佛像的背面有一尊20米長的大臥佛,如果不側著身子便無法行走。而之所以會被修成如此模樣,是因為馬努哈作為一個被俘虜過來的國王,內心的壓抑與不適只有藉助修建這樣的寺廟來表達。

馬努哈寺內的臥佛。

雖是亡國之君,但卻被允許蓋自己的寺廟表達不滿,還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想必那位以征服者自居的國王因信奉佛教,也有了慈悲為懷,常樂為宗的惻隱之心。

離開寺院前,想要去一趟廁所,這裡廁所是要收費的,尤其是對外國遊客。“對不起,我沒有零錢!”我翻遍了揹包,找不到小額的紙幣。看護收費的是一個小姑娘見我有點窘迫,不知是否聽懂了我說的英文,她沒有說什麼,只是對我微微一笑,大概是讓我自便就好了,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對我的惻隱之心。

除了知名的佛塔,這裡更多的是少人問津的無名佛塔,孤零零地屹立在田地旁,荒草邊。這些“無名塔”中不少受損嚴重,1975年,蒲甘曾發生6。8級地震,當時80%的佛塔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事後那些有名氣的佛塔大多進行了修復,而這些“無名塔”受到冷落,很多隨時面臨坍塌的風險。

相對那些大的佛塔,我更喜歡這些無名的小佛塔。雖說是“無名塔”,大部分都會有當地人看守。我在一座“無名塔”前遇到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叔,他在佛塔一旁擺放著畫布,正在認真畫佛像。大叔也是佛塔的看護者,見我想進塔看看,便主動拿著鑰匙幫我把大門開啟,佛塔內四壁雖已破敗,正中的佛像卻是嶄新的,大叔說他每天都會在佛像前打掃並擺放上鮮花。雖然我們的交流有限,但卻很愜意,不用動腦筋去想這座佛塔的前世今生,也沒有遊客的打擾,只需呆呆地坐在一旁,看著大叔在那裡靜靜作畫,一身的疲憊隨之消退了不少。

一座佛塔內正在作畫的當地人。

看日落,是蒲甘另一種讓人無法言說的體驗,站在佛塔上看日落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出於保護古蹟的目的,當地政府已經開始逐漸限制遊客攀登佛塔,尤其是那些沒有樑柱的佛塔。不得已我只好尋找地勢相對較高的土坡。沒想到,最高的土坡上的有利地形早已被幾個來自歐美的遊客佔據,好在人並不多,還能再擠一擠。大家席地而坐,靜靜的等待太陽下山。

隨著太陽緩緩落下,遠方天空被照耀成一片金紅,層層的古老佛塔和茫茫的大地融為了一體,不知何處升起了白色的煙霧,瀰漫在群塔周圍,在夕陽的映襯下,顯得遙遠而神秘,此時人的內心彷彿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好似一剎那間,看到了那個曾經的佛國,不知不覺中忘記了所有。

夕陽的餘暉消散後,周圍的人群漸漸地散去,我卻沒有回過神來,依然坐在土坡上,不願離去。離開蒲甘後,每當回想起這裡,腦海中都會充滿了金燦燦的黃色,給人以祥和與慰藉,這裡能讓你暫時拋卻人世間的煩惱,找到一絲平靜。

值班編輯:王琳

蒲甘:餘暉下的佛塔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