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草編嬢嬢”陳秀英:傳承非遺60餘載的“守”藝人

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柏合街道,有一種傳承300年的工藝——柏合草編。柏合草編作為柏合“五絕”文化之首,曾是當地村民的主要副業收入來源之一。

柏合草帽因做工精細、色澤豔麗、舒適耐用等特點廣受歡迎,其產品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當地一直流傳著“到柏合寺取草帽嘍”這句口頭禪。可以說,草編滋養了柏合這方水土,是柏合人獨特的文化記憶。

今年73歲的草編文化非遺傳承人陳秀英,是土生土長的柏合人,五六歲起就跟奶奶學習草編技藝。幾根麥稈,在陳秀英的巧手翻折間,變成了一段柔軟細膩的金黃色辮子,靠著一針一線快速變換的縫合技法,不一會兒功夫,一頂精巧的遮陽草帽就做好了。“草編的用處很大,草帽可以遮雨蔽日又可以扇風,累了還可以墊坐,坐了也不會爛。 ”陳秀英說。

草編工藝流程複雜,要求極高,一般有退、剪、篩、燻、剖、掐、曬、染、縫、壓10道工序。“手工是有點慢有點麻煩。”陳秀英告訴我們,做一頂小草帽,最起碼要1天的時間,做三層的大草帽需要2天。

以前,柏合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草編,上到80歲老人,下到幾歲孩童,心靈手巧的柏合人,僅草帽就能編出上百種款式。“因為我們的長輩就是做草編的,小孩就和他們一起學著編,長大一點後手藝變好了,就做帽子賣。以前很便宜,像是傳統草帽,最好的可以賣五六角錢一個。”陳秀英說,那時,編草帽變成了柏合當地10多萬人的生存之道。

然而,2000年以後,因為銷路的萎縮及產業規劃的調整,種麥稈的土地逐漸減少,原材料缺乏,大家編織的積極性也大大下降,很多人逐漸改種水果,不再以草編為生。昔日人們在太陽下翻曬草辮、圍坐在一起編草編、戴起草帽在田間地頭勞作的場景,成為過往。直到2009年,柏合草編被納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狀況才有所好轉。

“在2019年的時候,我們社群成立了草編工坊,主要目的是為了把我們的柏合草編文化保護和傳承下去。當時,我們招募了轄區50多名‘草編嬢嬢’(嬢嬢,四川方言中阿姨的意思)。”成都市龍泉驛區梨花街社群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方璐介紹。

正是這一契機,將陳秀英和50多位草編愛好者聚在了一起。經過這些“草編嬢嬢”們的不斷研發創新,如今,草編衍生出上百個品類,工坊裡陳列了琳琅滿目的草編作品,有各式各樣的揹包、籮筐、掛件、扇子以及工藝品“龍”、成都大運會吉祥物“蓉寶”、十二生肖麥貼畫等。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瞭解、喜愛柏合草編,梨花街社群特意引入了網路直播的培訓課程,教“草編嬢嬢”學習直播技巧,給她們搭建一個更好的平臺。“我們會進一步豐富想象,做出不一樣的東西來。”“草編嬢嬢”李詩清滿臉笑容地說:“我們幾個姐妹們都希望讓草編走出去,走向全國。我們的夢想是走向世界。”

草編工坊的“草編嬢嬢”們平均年齡都在60歲左右。現在很少有年輕人學習草編工藝,陳秀英憂心草編這一工藝得不到很好的傳承。為此,她時常和其他“草編嬢嬢”一起去周邊學校教孩子們做簡單的草編工藝品。“每週五要去柏合小學教學生做一些簡單的作品,那些娃娃學得還可以。”陳秀英說,除了走進校園,她們還會走進社群以及企業,讓大家更直觀地瞭解柏合草編,讓更多年輕人親身體驗草編制作過程,感受其中的樂趣。

“小小草帽圓又圓,遮陽避雨潤心田,扇風納涼好自在,一頂草帽一片天。”這是陳秀英為草編寫的打油詩。守護、傳承草編文化60餘載,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陳秀英對於草編的熱愛絲毫未減。她說:“我們草編工坊的平均年齡是60多歲,我都70多歲了,如果這代人不傳承就失傳了,沒有人會了。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草編工藝真正地傳承下去。”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