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理財雜記 | 投資的時間與基石

居家這段時間由於哪兒都去不了,所以除了工作,也就只能看看書、聽聽路演。

不過雖然聽的、看的都是投資相關的內容,討論也都是如何更好地進行投資、找到市場的alpha,但不同的來源確實視角不太一樣,甚至其中還有些許矛盾的意味。

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沒有想得特別好,所以也談不上說誰對誰錯,只是趁著假期給各位聊聊我是怎麼思考的。

01

巴菲特投資的基石

先聊聊最近看的書,丁昶的《文明、資本與投資》。

看名字有那麼點李錄《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那本書的味道,其實讀起來也是。

整本書的視野很寬廣,分析了當下全球投資市場的異常,同時也分析了好幾位投資大師成功背後的原因,其中以對股神巴菲特以及價值投資的分析讓我印象最深。

相較於其他討論價值投資的書,更多地把精力聚焦於價值投資各種的方法與原則,這本書更多地是把當時美國的政治與經濟等宏觀環境做了介紹。在他看來,價值投資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巴菲特個人的聰明與堅持,更是建立在1940投資顧問法案、金本位體系的解體以及美國快速國際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的。

1940年的投資顧問法案以及對應的財報、審計制度為基本面的投資方法奠定了基礎,金本位的解體以及紙幣時代的到來為股票的指數化增長打開了想象空間,而美國快速上升的國際地位包括與之對應的企業業績的增長又為這一切提供了基本面的助推。

書中是這樣歸納巴菲特的投資框架的——資產端儘量與物價有關,負債端儘量與物價無關(且久期很長)。

這種情況下,只要經濟不斷髮展,物價不斷溫和上漲,企業的收入就會不斷上漲,而成本則不然。如此迴圈往復、乘以漫長的時間之後,最終的結果就體現為複利的指數增長。

所以,巴菲特的投資邏輯本質上仍是個套利框架,基石是企業盈利的不斷增長。

只要美國的國運還在繼續、實體企業還在不斷創造利潤,那麼這套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這就解釋了巴菲特為何可以做到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因為市場短期的波動並不在這套框架考慮的範疇內,而且本來巴菲特本身也有非常多的退出方式。

不過另一方面,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巴菲特在2000年之後的組合收益率會下降,因為2000年之後,伴隨著美國經濟的脫實就虛,這兩個前提多多少少都發生了變化,大量的資源被投入到了非實體經濟領域,實體領域企業的盈利增長鏈條被阻斷了。

所以,還是應了那句話,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程序。

不過分享這個例子,讓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歷史的程序,而是時間與基石的關係。

正是因為巴菲特投資的時間可以足夠的長,而時間又會改變非常多的東西,所以在整個過程中就必須尋找或者相信有些東西是不變的。美國的國運也好,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好,這些都是巴菲特所有投資與應對的基石。

投資本來就是對於未來可能性的一種下注,而未來某種程度上又是短期不可知的。

唯有找到基石,才更容易讓投資者在漫長的時間與波動中堅持下去。

02

基金經理與FoF投資的基石

聊完了巴菲特的基石,再聊聊最近看的一些文章以及聽的一些基金經理路演。

其實主題類似,大家也都是在討論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如何尋找確定性的alpha。

但個人感受觀點分歧很大,主流的觀點有兩派:一派是基於全球宏觀及政治不確定性的背景下,認為當基於滯漲的框架來進行著重配置,另一派則認為雖然當前經濟的基本面確實存在較大的壓力,但應該相信國內穩增長相關領域的政策會持續的發力。

說白了,前者認可當下、後者相信未來,前者悲觀一些,後者樂觀一些。

這種分歧不僅體現在主動型的基金經理方面,就連FOF方面也是。

由於今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整體的alpha整體有壓力、加之打新、轉債等傳統收益增強工具也接連被廢,迫使各類FOF管理人不得不去尋找新的alpha來源。

所以現階段有人增配長週期CTA,也有人增配高頻量化,還有人去抄底中概。

但說白了,這些也是基於FOF管理人對於未來不同的假設。增配CTA的,本質上是在交易滯漲,增配高頻量化的,本質上是在交易市場的狀態,而抄底中概,本質上則是在交易逆境反轉。

本來嘛,市場就是不同觀點交換的地方,觀點不同其實也非常正常。但讓我在意的點在於,這些觀點與判斷一來實在都太短了,二類也無法事前驗證。

這就好像我們預測天氣,如果一個人說晴,另一個人說雨,一方面我們沒法提前驗證,另一方面預測對的那個人也不代表他預備預測天氣的能力,可能只是運氣好罷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是不是多次有歷史準確預測記錄的人會更可信一些。這個結論肯定是對的,但可能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我們所處的市場每天都在變化,夏蟲不可語冰或者存在類似“章魚保羅”那樣的幸運者/倖存者也不是不可能。

這個話題就像FOF領域對於“畫線派”的討論與追逐那樣,我們都希望能夠找到一些理想型的基金經理,他們的從業年限足夠長、長期收益足夠高、大漲的時候能夠跟得上市場,下跌的時候又抗跌,同時策略還能夠容納足夠的容量。

毫無疑問,這是我們所有人選產品時候的希望,但有時我真有點分不清,我們到底選的能力者還是倖存者。

所以,雖然當下真的很卷,比如基金經理年報發出還沒半小時我就已經看到有自媒體連點評都寫完了,再比如前面提到的現在做FOF還得同時想辦法做短週期的擇時與風格判斷,但我始終覺得,投資是需要經歷時間的,同時投資也是需要基石的。

管理人的歷史業績也好,觀點與判斷也罷,重要也沒那麼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他們自己有沒有想清楚在自己長期的投資框架中,自己賺的是什麼錢,又賺到了沒有。

03

我們投資的基石

最後,還是聊聊我們普通投資者的話題。

其實任何一個投資框架的搭建,我覺得有兩個大的前置條件,一是需要適合自己,二是需要適合時代。

巴菲特價值投資的框架無論是之於其自己,還是之於他所處的時代,都是合適的,所以他成功了。

但這並不表明我們每個人在投資的過程中就必須學巴菲特或者他的價值投資,這裡並不是說當下的時代就不適合價值投資了,而是我是覺得,投資其實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情。

我們無法長期堅持一件我們自己並不相信或者並不喜歡的事情,即使他長期來看很賺錢。

不要和我說只要賺錢就可以,波動是與投資如影隨形的,在淨值曲線上看到的波動和自己親身感受到的波動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不是真的從內心中相信或者喜歡的事情,在時間的長河中,你的腦中一定會有無數次的放棄衝動,告訴自己這次可能並不一樣。

另一方面,巴菲特自己長期的alpha是建立在不斷尋找優秀企業的基礎之上的,為了實現這點,他個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閱讀年報、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是他的篤信、也是他的愛好,所以他能夠堅持足夠久,可以一輩子只專心幹這一件事。

顯然,對於大部分普通的投資者來說,並不具備這樣的精力或者愛好。

所以,在投資的過程中,重要的不是方法的對錯,而是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基石。

不過對於絕大部分的普通投資者來說,在我看來,他們的基石其實又是有相對共同的次優解的。

一方面,他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研究投資、研究產業、研究企業;另一方面,他們的現金流又相對長期,特別對於年輕人而言,可以有不斷的工資進行投入。

所以,與其相信有誰能夠持續地創造alpha、有哪家機構可以持續不斷地預判市場、提前選出具備alpha策略,不如相信我們的國家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相信優秀的基金經理在未來一段時間,作為一個整體仍能創造一定的收益。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的話,即相信中國經濟的beta,相信專業的alpha。

至少這才是從長週期的視角出發,更可能持續或者不容易發生變化的一件事,任何具體的管理人也好,某一個具體判斷也罷,都太短太短了。

上週董承非在路演過程中提到,現在對非專業投資者來說不要賣出。

其實我也是這個觀點,雖然當下在我們面前確實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但只要相信我們國家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只要這筆投資是筆閒錢、不著急用,那當下為什麼要賣出呢?

這與市場未來短期會怎樣無關,只與我們所相信的事物有關。

投資,是認知的變現。

這句話真是常讀常新,願你在長期投資的路上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基石。

適合自己、適合時代是最優解,但至少要適合自己。

【完】

作者:Kevin投資茶館連結:https://xueqiu。com/1459050009/216112233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