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武漢兩湖隧道東湖段啟動湖底溶洞注漿施工

近日,武漢兩湖隧道工程辦理完成臨時利用東湖水體手續,正式啟動湖底溶洞注漿施工。6月15日,經濟日報記者在兩湖隧道東湖段風光村施工區域看到,6名施工人員乘船在湖面搭設定位樁,為安裝水體圍隔作準備。

武漢兩湖隧道工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湖底雙層超大直徑隧道,設計車速為50公里/小時。工程北起武昌秦園路和東湖路,下穿東湖、南湖,南接三環線,全長約19公里。專案建成後,將在武昌片區形成一條南北向快速通道,可有效緩解二環線、珞獅南路、水果湖隧道等道路的交通壓力,不斷完善區域路網體系,方便周邊地區居民出行。

兩湖隧道東湖段湖底兩條隧道從武昌風光村出發,穿越東湖,分別接東湖路南工作井和湖北省博物館工作井。根據專項勘察結果,風光村一棵樹至武大凌波門段水域屬岩溶強發育區,長約1公里。溶洞就像隱藏在地層裡的“大嘴怪獸”,如果沒有探明並提前處置,盾構機施工時可能會掉入溶洞,非常危險,對隧道的正常運營也會產生較大影響。

“該區域溶洞見洞率高達76。3%,意思就是每1000個勘察孔,其中763個鑽孔發現有一個或多個溶洞。”施工單位中建三局兩湖隧道(東湖段)2標段專案負責人張劍波介紹,“目前探明的最大溶洞高約21。6米,有七層樓高,比直徑15。094米的盾構機的刀盤還要高,嚴重影響盾構機的掘進安全。”

“在科學比選多種施工方案,並從可行性、環境保護、施工質量、安全風險、工期等方面進行綜合對比後,經過多次專家論證,最終確定了‘鋼棧橋+鋼平臺’洞外注漿加固為最優方案。”張劍波介紹。

經濟日報記者瞭解到,該專案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科學編制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施工過程中則將採用建立施工區分隔、構建生態景觀緩衝帶、落實水環境監測、控制懸浮底泥、增加人工造流、防治油汙、改善整體景觀等七大措施,最大限度保護好東湖生態環境。

“我們計劃設定高度為水深1。5倍的‘水下圍牆’,材料為雙面塗塑PVC布,將施工區與東湖水體進行物理分隔。同時還會將1。2公里長的鋼棧橋分成7個小施工區,將每個施工點位的生態影響控制在有限區域內。”據張劍波介紹,在湖面,專案部將沿著施工區域佈置2。5公里的“湖面溼地”,這些“溼地”上層為漂浮溼地,種植美人蕉、菖蒲等植物,能有效吸附汙染物;下層為人工生物膜,能有效附著微生物,具備汙染物淨化、生態系統恢復、景觀改善等功能。

同時,專案還將在鋼平臺兩側設定“綠色圍擋”,實現全封閉施工,減少施工對東湖景觀視覺影響。“我們在施工區及外圍水體設定19個監測點位,對溫度、PH、溶解氧、透明度、總懸浮顆粒物等10項水質指標和水生生物情況進行監測。”張劍波

表示,現場還將使用無人機巡航監測和岸基多光譜相機監測,對水體富營養化引數進行24小時監控。

據瞭解,由於岩溶處理工作量大,專案預計2023年3月完成施工。目前,武漢兩湖隧道東湖段三臺盾構機已組裝完成兩臺,正在整機除錯,計劃6月底分別從風光村工作井和湖北省博物館工作井盾構始發,最後一臺盾構機預計7月在風光村工作井進場組裝。(經濟日報記者 柳潔 通訊員 周旭)

武漢兩湖隧道東湖段啟動湖底溶洞注漿施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