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隨著一個個網際網路社群的建立與興起,各個領域裡往往也誕生了不少被人追捧的“權威人士”。這類人往往在其圈子裡都具有相當程度的話題權,被大量關注並獲得了許多人的信任與崇拜。KOL、大手子、意見領袖、知名 ×× 博主是目前對這類人群比較常見的稱呼。

在一個興趣領域裡討論話題,人們肯定更加傾向於相信和認可意見領袖們的觀點。畢竟能成為圈子裡的名人,多半都經過了時間與社群使用者們的考驗。通常情況下,他們確實都比較靠譜,能給出比多數人更具深度的見解,許多 KOL 也為相關社群提供過影響深刻的優質內容。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KOL 全稱“Key Opinion Leader”

然而也必須承認,絕大多數意見領袖也只是社群裡的一份子 —— 更是跟你我無異,只是興趣使然的平凡人。他們的“權威”是平臺成員基於信任給予的,行為準則卻並不存在監督,完全由個人去把控。所以自然而然,無論是粉絲再多、再受人尊敬的意見領袖也有犯錯的可能性。

而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在這種被崇拜的狀態中迷失、墮落,最後辜負了所有人的信任。就像國外古董遊戲收藏圈一位 KOL 最近所經歷的事情一樣。

老古董,新浪潮

關於古董遊戲收集,如今對許多玩家來說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懷舊風潮的盛行,許多有一定經濟條件,或是當年就具有前瞻眼光的玩家,都將收購年代久遠的實體遊戲培養成了一種興趣愛好。隨著社群裡的口耳相傳,許多人也將擁有大量古董遊戲收藏的人,看作對“硬核玩家”的一種有效評判標準。

不少混出名堂的愛好者,自然也屬於意見領袖的其中一種型別,即便在收藏圈子之外的許多遊戲社交領域裡頭,他們的觀點往往也比普通玩家更受關注與認同。對於那些同樣想加入的新晉收藏家而言,向這類領域裡的權威人士諮詢,透過他們介紹或直接向其收購一直是比較靠譜的手段。

但就在最近,國外一位古董遊戲收藏家的“隕落”,徹底扭轉了這個好幾年來的慣性思維,也讓古董遊戲交易的信任與所謂“純潔性”在一瞬間崩塌。

過去,古董遊戲收藏一般重頭戲都在主機平臺上 —— 這方面在國內的愛好者群體裡尤其明顯。而在國外,也經常能看到諸如以 200 萬美金拍賣完整包裝的《超級馬力歐兄弟》等新聞。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嘖嘖嘖,不愧是老馬

以前介紹過的夜潛工作室老闆

—— 斯蒂芬·基克則認為,主機遊戲的收藏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短期內已經難以再有明顯的需求增長。相反,那些古老的 PC 遊戲將會成為新的收藏界寵兒。

他說的是事實。近年來在 eBay 等平臺上,不少老 PC 遊戲軟體的售價平均漲了 10 倍,而成功交易案例比比皆是。許多愛好者,都很樂意為了一張包裝品相完好、較為罕見的軟盤遊戲花費幾千美元。雖然受限於作品知名度等方面,暫時還未出現百萬美金級別的交易,但這塊交易市場也確實在近期迅速升溫。

這點其實可以預見到。因為早期市場環境混亂、開發者又多又雜,加上冷門產品難以儲存,許多 7、80 年代的 PC 遊戲變得越發罕見。

此外,老 PC 遊戲實體版往往有著大量贈品 —— 除了遊戲本身,往往還包含了超大一本的說明手冊,遊戲世界觀、攻略或是地圖,以及各種亂七八糟的可愛小玩意兒。這種特質進一步增加收藏價值同時,也使得有著完整內容物的老 PC 遊戲越來越難尋。

近年來,諸如“Big Box PC 遊戲收藏家小組”(以下簡稱 BBPCGC)等社群,在圈子裡被愛好者看作比正規交易平臺更加“專業”(或者高階?隨便怎麼說)。被邀請進去的人在這裡互相交流分享,一些比較有話語權的“遺老”組成了評估團隊,對收藏品進行分級並給出價格建議。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沒資格是進不去的

如果在上個月,你問及國外這一領域的知名收藏家,那恩里科·裡卡迪(Enrico Ricciardi)必定會出現在主要名單當中。作為一個經常在社交平臺上展示各種稀罕收藏、發表過不少專業見解與內容的 KOL,他多年來一直備受社群成員尊敬。

也許對於非收藏愛好圈的人而言不太容易體會到,那以○乎或是×博大 V 來類比,可能就好理解裡卡迪在這個領域裡的待遇了。長久以來,在 BBPCGC 裡許多熱愛老 PC 遊戲的人,基本上都是無條件對其報以信任,將他的意見視作最佳參考。即便在社群之外,偶爾也能聽說對他作為相關領域權威的肯定。

然而,如今的裡卡迪卻涉嫌製假售假欺詐他人,因為由他出售的數十款所謂珍貴的古董遊戲,被發現是假冒偽造。而在事發後的一番拙劣辯解,更是讓他經營多年的形象徹底崩盤,猶如滿嘴謊言的過街老鼠。

天堂地獄一瞬間

與能夠在 BBPCGC 或是其它相關社群,被使用者們推舉為發言人的權威收藏家一樣,裡卡迪在這個圈子裡也是混跡許久。因其高度專業化的遊戲知識理論,以及大量令人垂涎欲滴的收藏而聞名。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他經常曬出各種羨煞旁人的照片

裡卡恩的收藏尤其以《創世紀》系列,以及和 Sierra 一干代表作品為主,總能拿出許多極為罕見的珍貴藏品。加上其日常的身份還是一位時尚攝影師,擔任過一些 CRPG 相關書籍的插圖作者,所以你也大概可以預見,他在歐美一批熱愛古董遊戲的群體中說的話份量有多重。

更何況,此人在過去也曾經為其他愛好者提供了幫助,為他們指認出了偽造的贗品。某種程度上,他也算是一位業餘的“打假”人士,透過這種貢獻自然也進一步累積了信譽。

就像其他幾位就此事接受外媒採訪的 BBPCGC 成員說的那樣 —— 裡卡迪在遊戲收藏界擁有切實的名聲與地位。由於這種延續了多年的網際網路形象,許多人慣性思維上就將其視為可以信任、值得追隨的圈內大佬。

其實在當時,部分愛好者就開始對裡卡迪的藏品來源與照片細節提出疑問。然而,面對他擁有的眾多粉絲與圈內地位,這種質疑聲很快就被人們忽略了。

“老兄,他都跟約翰·羅梅羅吃飯了,肯定信得過啊!”—— 但你知道麼?就算是羅梅羅賣的東西那也出過問題吶(?)。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我跟阿羅吃飯,還聊了聊”是吧

信任的裂縫來自於一款 1981 年 Apple II 上的古董遊戲 ——《The Chambers of Xenobia》。它是那種非常古老的詞條互動小說,玩法就是透過輸入動詞或名詞進行互動,以此決定玩家行為以推進劇情發展。玩家扮演 15 世紀冒險家前往一座地下城尋寶,劇情和體量都不大,也不難找到複製(隨便一搜就有)。

但它的實體盤極其罕見,就連許多收藏家都從未找到過完整封裝版本。就是這麼個東西,裡卡迪卻表示自己手頭就有。但當一位名為 Racle 的玩家透過中間人向其購買後,卻被專門處理 Apple II 軟盤的人士告知,自己可能花大價錢買了張破解軟盤。

在這件事讓他對其產生不信任後,Racle 又試了其它從裡卡迪手中買來的“珍貴收藏品”。其中一款名為《Fracas》的 RPG,磁盤裡頭居然還帶著 Pronto-DOS 作業系統,而這東西比遊戲晚了兩年才問世。

最讓他崩潰不已的是《Santa Paravia and Fiumaccio》,這個 1988 年的策略遊戲,軟盤塞進電腦後只能聽到詭異噪音與隱約有誰在說話的背景人聲。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被證實只是破解版

隨後,Racle 去諮詢了更多 Apple II 相關的專業人士。他們查看了這些磁盤裡的資料,發現裡頭的破解檔案是透過專門的工具建立的。而許多外包裝也是經過相當水準的手段進行偽造,使其看上去就跟那些網路上的古董遊戲實體版資料照片相差無幾。

顯然裡卡迪是看準了,這些遊戲一方面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確實難以分辨真偽。更關鍵的,還是許多愛好者並不會真的去拆封、遊玩,畢竟這會損毀其收藏價值。

但透過仔細對照驗證,或是交給同樣專攻古董遊戲收藏的人,就能看出些許問題。先前部分人對照片的質疑並沒有錯,在裡卡迪展示和出售的一些遊戲包裝上面,仔細辨別就會發現一些青色和紅色氣泡的點狀圖案。這些痕跡極其微小,但卻證實了它們是掃描件的印刷品,因為原版印刷品不應該有這些點。

此外,一些磁碟標籤的大小或形狀,與目前已知的真貨略有不同。這些裡卡迪的“收藏”包裝盒,一定程度上不符合遊戲發行的年份。人們在包裝上發現了“Fabriano”的水印,這是一家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義大利高階紙業公司,然而在 3、40 年前,並沒有美國 PC 遊戲公司將其產品作為主要包裝用紙。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BBPCGC 就此事專門上傳了一個對比檔案

“我很確定《The Chambers of Xenobia》的出版商,一家來自俄勒岡州的小公司,從未使用 Fabriano 的紙張作為他們 80 年代早期遊戲包裝,”Racle 說到。

辯解,與更多的失望

在 Racle 的事件後,許多與裡卡迪有過交易的愛好者都紛紛檢查了自己的收藏品,其中又發現了不少明顯的造假嫌疑,但在外媒就此事採訪的玩家群體表示,也有不少確實都還是真品。

儘管如此,截稿之前已經至少有七位 PC 遊戲收藏家,公開或私下驗證了數十款涉嫌偽造的遊戲。他們認為裡卡迪大概是從 2015 年左右開始出售這些贗品的。根據這些愛好者的估算,目前這些贗品的真品在市面上的總價值將超過 10 萬美金。

然而面對這些幾乎已經實錘的證據,裡卡迪卻表示根本不知道這些贗品從何而來,自己也是個受害者。

“就像他們會買到贗品一樣,我作為一位收藏家,在過去 25 年裡也可能買到假貨。”—— 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裡卡迪反覆強調必須澄清自己沒有造假,只是另一個上當受騙的受害者而已。他的理由是,由於藏品太多,自己無法確定交易和出售的遊戲是否涉嫌偽造,何況只是其中一部分人能拿得出證據。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KOL 的身份便利確實更容易拿到稀罕藏品

當問及裡卡迪,是什麼樣的渠道居然能讓他這麼一位富有經驗、在圈子裡都能幫別人“打假”的高手也上當受騙,他卻給出了讓人哭笑不得的理由。他提到,自己在幾年前開始與一位只用郵件聯絡,身份來歷神秘的“X 先生”進行交易,這些“所謂”贗品大部分都是從對方手上收購的。

在外媒記者追問此人的聯絡方式後,裡卡迪表示根據自己律師的建議,他不會提供包括與 X 先生的交易清單等進一步資訊。至於另一些與 X 先生無關的贗品,裡卡迪倒是給出了源頭,但除了一位要求的匿名賣家之外,其它都是所謂“網上買的”。

儘管越來越多與裡卡迪有關的贗品被證實並公開到網路上,但他始終堅持認為這隻佔自己收藏的 1%。但在如此肯定的同時,卻又強調自己已經 62 歲了,壓力很大,識別複製贗品的技術在下降,(可能)免不了出現錯誤。

這些說辭…不能說毫無破綻,只能算一派胡言。尤其是對了解 PC 遊戲收藏的愛好者看來更是如此。短短几年裡,裡卡迪所有買進來的、賣出去的遊戲都那麼巧,居然幾乎都有偽造嫌疑。且每次交易時,他這樣一位被社群認可、自己也是如此標榜的“專業高人”都沒看出來。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所有人都失望透頂

隨著涉及偽造的證據與金額不斷增加,裡卡迪也開始了自己的“反擊”。他的理由之一,是當年這些遊戲公司在磁碟上用的印刷材料可能不一樣,所以才導致了自己販賣的版本字跡,看起來與 BBPCGC 小組提供的對比證據有所差異。而另一些圖片,純粹就是拍照時燈光明暗不同導致的。

但在要求他解釋為何這些磁盤裡的遊戲、裡頭的資料是破解版時,裡卡迪根本給不出理由了。結果他反而表示,外媒記者問這些問題,是在故意套他的話。

最後,還是關於 Racle 買下的那盒《The Chambers of Xenobia》。在裡卡迪給出的真品照片上,遊戲依然被封存在當年常用的、帶有紅色封條的塑膠袋裡。然而買家收到的贗品包裝明顯沒有這個紅色條紋。

面對這個事實,裡卡迪只能表示他因為很喜歡原來那個包裝袋,所以在賣給別人時私自換掉了。而他認為,這並不構成詐騙行為,因為在交易合同裡,對方沒有明確要求那個包裝袋。

thinking it was not important, and, come on, it‘s a bag。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左邊為原版包裝,右邊是買家收到的

儘管裡卡迪始終堅持,自己不承認這些賣出去的贗品是假的,但他是個對粉絲非常負責的人。所以在截稿之前,外媒報道里卡迪已經向那些買到假貨的人提供了渠道,允許他們退款或是換真貨。

等等,換貨?所以這些如今世間罕見的遊戲,你居然還能收藏了不止一份來搞售後服務!?

尾聲

其實上個月底,一位朋友就跟我提到過這件事。她是《創世紀》(Ultima)系列的粉絲,為此還做過一些相關 mod 和同人遊戲,平時也很關注這個上古 CRPG 圈子的動向。但那會兒她告訴我最近爆出有人造假時,由於對這類事見怪不怪,所以當時我光顧著陰陽怪氣,倒沒多把這事放心上。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沒幾天居然越鬧越大了

直到過了幾天,她告訴我這事已經鬧得非常大了,連約翰·羅梅羅的老婆都在轉告大家以後多留點心眼,我才幸災樂禍(?)地關注一下。查閱了一番新聞和相關社群後,發現這人確實是圈子裡的大腕兒,熱愛古董遊戲的阿羅夫婦會認識他也不奇怪。可惜他們好像沒有成為上當受騙的使用者之一(喂喂喂)。

為免誤解,我這裡還是再強調一下。恩里科·裡卡迪這次事件雖然性質很惡劣,讓不少媒體都做了報道,但這仍然是一個罕見個例。這個領域裡頭無論中外,大部分收藏、儲存古董遊戲或是修復古董硬體的人,都是真切地在“用愛發電”,是十分純粹的愛好者。切莫因為這事對整個圈子產生誤解。

同樣的道理。在網際網路領域裡各種興趣圈裡頭,絕大多數的意見領袖,也確實都有與其人氣相符的貢獻才走到這個位置。

然而,就像那些發生過類似事件的社群一樣,在裡卡迪的“人設崩塌”後,PC 古董遊戲交易的信任也隨之崩盤了。這塊市場、以及諸如 BBPCGC 等社群當然還會繼續運作下去,但過去多年來維持的良好氛圍與信任,可能得花上很長時間才能修復如初了。

從古董遊戲收藏家,到製假售假嫌疑人

信任關係崩盤,每個人都感到杯弓蛇影

我想這道理大家其實都明白得很。本質上,社群裡的意見領袖 —— 不管他人氣多高、表現出來的學識多麼專業,多數情況下依然只是業餘愛好者。

他們往往都是出於興趣,長期累積大量該領域的知識,並用於傳播給社群。這當然是令人敬佩的,但不代表能被過度盲目地追捧和崇拜。因為對於一個網際網路社群而言,基於必要規則和底線建立起來的信任,是維持良好環境的根本。

這不僅僅適用於每一位普通的成員,也應當被平等放在任何意見領袖的身上。理智“追星”,對於雙方而言才是一個長久健康的關係。

參考資料

Inside the $100K+ forgery scandal that’s roiling PC game collecting | Ars Technica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