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手拿淬毒匕首,面對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公元前227年,易水河畔,眾人皆白衣冠,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高唱著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的悲歌就車而去。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的這樣悲壯的場景似乎迎合了世人對壯士和英雄形象的所有幻想:形單影隻地執劍行走於江湖,雖高冷偏執但卻俠肝義膽、胸懷天下,必定以匡扶正義、懲奸除惡為己任,路遇不平拔刀相助,最後秋風掃落葉般擺平一切,轉身離去,留下眾人驚歎的表情。

手拿淬毒匕首,面對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但是,荊軻沒有這麼幸運,“左右既前殺軻”便是這位壯士最後的結局。世人唏噓之餘不禁要問:如此周密的刺殺計劃下終為何讓秦王逃脫呢?

一、世傳故多謬,太史徵無且

我們如今讀到的有關荊軻刺秦王故事的歷史依據主要來源於漢代司馬遷的

《史記·刺客列傳》

,司馬遷在書中繪聲繪色地描寫了整個刺殺過程:

首先,荊軻向秦王進獻燕國城池,在宮殿內取圖奉之,秦王發圖,圖窮匕見,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場面,但其中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橋段不禁令人疑惑:荊軻與秦王兩人近在咫尺,手持著淬過劇毒的利刃,荊軻為何要舍易求難多此一舉地去抓秦王的衣袖,然而卻未至身,而使得其起身掙脫?

這多少顯得有些莫名其妙。

手拿淬毒匕首,面對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其次,荊軻逐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群臣因驚愕惶恐,一時竟不知拿什麼東西來對付荊軻,所以就徒手與其搏鬥。這時候突然冒出個名不見經傳的侍醫夏無且,將隨身攜帶的藥囊朝荊軻扔過去,荊軻一愣神,這才稍稍減緩了荊軻追擊的步伐,使得秦王繞著柱子跑了,緩過神來的秦王拔劍刺傷了荊軻的左腿。

這時候,荊軻才想起來拿匕首當飛刀,朝著秦王扔過去,但是卻擲到了柱子上。這樣的場景不禁讓人驚歎,在一場短兵相接敵我力量相差懸殊的生死搏鬥中,手持淬毒利刃的有備而來的刺客居然被驚慌失策的秦王砍傷,而一群以手相搏的群臣左右卻毫髮無傷,

這樣的結局確實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也過於離奇了。

最後,荊軻自知事不成,詈曰: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這句話或許能看出荊軻此行的目的並不是刺殺秦王,而是要生擒,綁架秦王逼迫其歸還燕國的土地。但是在數次生擒未果的情況下,自知生還無望的荊軻才選擇將淬毒的利刃刺向秦王,只是運氣差了一些。

手拿淬毒匕首,面對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所以,從司馬遷敘述的過程可以看出荊軻或許壓根不會武功,但也可能是因為此行的目的是要挾秦王歸還燕國故土,而非取其性命,所以延誤了戰機。

二、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

這麼精彩的劇情似乎並不能服眾,這也許只是司馬遷為了故事的生動性而虛構了其中的某些內容。因為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做出了修正,其中內容

“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秦王覺之,車裂荊”

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幾個字,卻能看出些端倪,耐人尋味。

事實上,荊軻根本就沒有機會上得宮殿,取圖奉之,然後圖窮匕見。以秦始皇橫掃六國威加海內的能力,應該不會不瞭解燕太子丹,畢竟他們曾經都在趙國做人質,也曾是形影不離的好友。更不會面對荊軻,在群臣左右面前失態,被追得滿殿跑。

手拿淬毒匕首,面對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所以,

或許不是荊軻的武功有多差,而是秦始皇太狡詐,覺得事有蹊蹺,而使得荊軻不得近身,萬般能耐未能施展。

三、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

在普通人眼裡,荊軻作為極致個人英雄主義的代表,他的所作作為備受推崇,這或許也為其傳奇性增加了一些神秘感。

而作為大史學家的司馬光,代表著官方和正統的論調,他的觀點似乎更值得揣摩。

司馬光評論道:

“燕丹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輕慮淺謀,挑怨速禍,使召公之廟不祀忽諸,罪孰大焉!”

太子丹不能夠忍受一時之怨恨,貿然去得罪虎狼般的秦國,因考慮不周全而挑起了雙方的仇恨。

手拿淬毒匕首,面對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司馬先生的評價出乎人意料,他認為燕太子丹無德無能,不懂得韜光養晦,也就無法成就大事。而他認為

“荊軻懷其豢養之私,不顧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強燕而弱秦”

是多麼的愚蠢可笑。

他認為治國之人要懂得用仁愛安撫百姓和靠信義結交友鄰才能使得國家安定,也就不用畏懼強暴的敵人,而太子丹用江山社稷宣洩私憤,只是雞鳴狗盜之輩。

為何司馬光說燕太子是為宣洩私憤呢?

太子丹年少的時候曾經在趙國作人質,而嬴政的父親嬴異人此時也在趙國做人質,嬴政就出生在趙國,所以相同的處境使得燕太子與秦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手拿淬毒匕首,面對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但是,後來嬴政回國當了秦王,而燕太子丹作為人質去往秦國,兩人身份的轉變使得各自的心態發生變化。根據

“烏白馬角”

的典故中可以看出,思鄉心切的燕太子丹由於秦王的故意刁難而心生怨恨,一直想要找機會報復秦王。

公元前227年,秦軍抵達易水河畔,太子丹去拜會自己的師傅鞠武,鞠武說秦國土地遼闊、易守難攻,軍隊訓練有素,萬不可因個人恩怨而得罪。後來,太子丹又不顧大臣反對收留了因打了敗仗而畏罪逃往燕國避禍的秦軍將領樊於期。鞠武希望太子丹能夠聯合周邊的國家共同阻擊秦軍,但是太子丹覺得這樣太耗時而拒絕了。

所以,荊軻刺秦註定失敗,燕太子丹面對強敵不能審時度勢,國家“武功”無法戰勝秦國,卻不能韜光養晦,養精蓄銳,然後畢其功於一役,而是將個人恩怨左右自己的判斷。

手拿淬毒匕首,面對面都刺不死秦始皇

小結:

荊軻為報燕太子丹豢養之恩,明之不可為而為之,根據太史公描述的整個荊軻刺秦王的過程可以看出荊軻根本不會武功,也許是被此去目的所困未能抓住最有利時機,所以面對面都沒有刺死秦王;或許是因為秦始皇本就狡詐,未能近身便已被識破。雖然荊軻刺秦以悲情的結局收場,但是他視死如歸的氣魄和撼動山河的壯舉永遠為世人所稱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