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週末時光|古代沒有銀行,人們想存錢怎麼辦?

錢該存在哪裡?當然是銀行。

可銀行直到15世紀才出現。在此之前,大家都不存錢嗎?

非也。

“儲蓄”的概念,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

,“存錢”更是勤儉樸素的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

週末時光|古代沒有銀行,人們想存錢怎麼辦?

影視劇中,貪官存在牆壁裡的銀子。來源/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截圖

那麼,古人的錢都存在什麼地方呢?

存錢=藏錢

古人存錢,約等於藏錢。畢竟那時候的財產,是真的重。

有點錢、但又不是那麼有錢的人,會選擇把錢放在一些容器裡,如莊子所說的篋——箱子、囊——袋子、匱——櫃子等。

是錢必遭賊惦記,如果錢太多了,家主就會覺得這麼多錢放在家裡的日常物件中過於顯眼,會因為擔心錢財的安全而煩惱。

所以,

富有的人會想出一些新的辦法來保證財產的安全——挖錢窖。大多數時候,錢並不會被直接埋在坑裡,而是先裝入某種容器。除了罈罈罐罐之外,比較精巧的一般有兩種——撲滿和多層錢窖

撲滿相當於“存錢罐”,只能進不能出,最後要用錢的時候簡單粗暴,直接砸爛。它可以被埋在錢窖裡,也可以放在家裡,全看主人心情。而多層錢窖是一種很細膩的巧思

,財主先將裝有大量錢財的罈子埋在最深處,接著用石板、磚塊等鋪一層隔層,然後再將相對少一些的錢放入下一個罈子,以此類推,你有多少錢,就蓋多少層。

週末時光|古代沒有銀行,人們想存錢怎麼辦?

遼代撲滿。來源/白城博物館

但如此一來,相較於衣櫃、箱子等,裝有萬貫家財的錢窖被賊人發現後會帶來更大損失,所以如何巧妙地隱蔽錢窖,又是一個問題。

眾所周知,“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做法一般不會被採納,可那該怎麼辦呢?一些人會設計一些天然帶有“生人勿近”屬性的構造,比如在錢窖上方修茅廁、建豬圈等。如果盜賊恰好有潔癖,那麼這有味道的錢窖肯定百分之百安全;但是貪婪的本性在有的人身上,是不會被區區一點臭味阻撓的。

賊人但凡動點腦子,都能猜出錢窖被埋在地下,所以理論上講,不論主人將財產埋在哪個位置,都不會絕對安全。所以,為了進一步求得心安,

有錢人們將目光從地下轉向了牆面。

參照《漢書》的記載,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後裔將古籍藏進孔子故居的牆壁夾層,這些珍貴的史料才得以逃過一劫。於是,有錢人受到了啟發,也把錢藏進牆裡,除非拆家,這些錢都不太可能被竊取。

不過,雖然大家藏錢的時候都恨不得長八百個心眼,小心翼翼地把錢一分一分埋好,但這並不代表每個人都會原封不動地把自己藏的錢挖出來帶走。在古代,有時由於頻繁的戰亂、政治變故等,人們有可能會來不及或沒有精力將錢財帶走。當然了,也可能純粹是財主記性不好,忘了自己還有個了不起的錢窖。

這群人的傷悲會給另一群人帶來驚喜。據說宋代時,洛陽地區常有一家人搬入新家、在地底下挖到鉅額財產的事例。隨著同類事件的增多,

法律條款中出現了“掘屋錢”這個名詞

。怎麼理解呢?簡單來講,就是買房的人在支付房款時,還要再給賣方交一筆錢,當買方入住後挖出意外財產,這筆錢就可以象徵性地慰藉一下賣方的落寞心靈。

這也可以證明,當時人們存錢的主要方式就是藏在自己家裡的某個地方。

那麼,你可能在思考,如果自己穿越回古代,該怎麼合理藏錢呢?那麼,你很可能想多了,因為大多數百姓只有一點微薄家底,不妨把這些錢串起來,直接掛在房樑上即可。

週末時光|古代沒有銀行,人們想存錢怎麼辦?

電影《神奇俠侶》中,老婆藏在房樑上的私房錢。來源/電影《神奇俠侶》截圖

存金,存銀,還是存紙幣?

古代貨幣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區會有不同的材質、形狀,但通常是金屬製幣。那麼,大家存錢的時候,會選擇存哪種材質呢?

金子屬於稱量貨幣,雖然出現過金幣,但一般都被用作內廷賞錢,並不通用。同為稱量貨幣的銀子倒是更流行一些,有銀錠、銀餅、銀鋌等,有錢的官吏、商人會比較青睞存銀兩。

百姓存錢時,基本是通行於市的銅錢

,不過卻有違法的可能。由於歷代統治者制定的貨幣制度不盡相同,所以不同的朝廷發行的銅幣極有可能與前一版銅幣的價值不一樣。舉個例子,如果舊幣含銅量高於新幣,那麼舊幣的持有者就有了“錢生錢”的路子——將手裡的舊幣鑄成新幣,數量肯定會變多,雖然銅的含量沒變,但是對於這個人而言,錢確實變多了。

大家都很聰明,都能想到這個空子。所以,私鑄的現象就會逐漸出現,其結果是貨幣總量減少。比如,公元758年,唐肅宗鑄乾元重寶,以一當十

(即一枚乾元重寶,與十枚開元通寶等價)

,每千文重十斤;次年,鑄重輪乾元錢,以一當五十,每千文重二十斤。這兩種錢幣,都是每錢當開元錢十文,而開元錢每十文重一兩,新發行的銅幣含銅量遠低於舊幣,私鑄現象開始蔓延。

至公元760年,朝廷不得不改重輪乾元為一當三十,三年後又改乾元錢為一當二,重輪錢一當三,接著又改為大小錢一律一當一,各種大小錢平價流通。這樣一來,由於貨幣大幅度貶值,每千文重輪錢可熔銅二十斤,相較開元錢而言,可獲利三倍不止,所以私鑄又轉為了私熔,銅幣流通更是加速減少。加上政府收進銅錢,百姓們發現銅錢是供不應求的,所以存在家裡基本不花出去。因此,唐肅宗不得不實行了限錢法。

週末時光|古代沒有銀行,人們想存錢怎麼辦?

唐代開元通寶。來源/陝西曆史博物館

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當時中央規定,上至官吏、下至士庶,存的銅錢均不得超過五千貫。如果超出這個上限,會被勒令在一個月之內接受某項懲罰;若是超出了一個月仍違反此令者,可能會被直接處死。

類似的禁蓄銅錢令也在宋代出現過,比如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禁江南新小錢,民先有藏蓄者,悉令送官,官據銅給其值。”

不過,縱使法令森嚴且接連不斷,民間儲蓄卻未被在根本上動搖,可見我們的世代先民多重視存錢。

除了金屬貨幣,紙幣其實也很早就出現了,為眾人熟知的交子就是我國最早的紙幣。那麼,古人會存紙幣嗎?

週末時光|古代沒有銀行,人們想存錢怎麼辦?

交子。來源/遼寧省博物館

說實話,從工作量來看,紙幣比金屬貨幣的儲存難度小多了,隨便找一個小空間,就能放進去好多張,不費力氣又整潔利落。但是

從財產保值的角度來看,存紙幣的人可能最後虧得一塌糊塗。

為什麼呢?北宋時,交子在四川橫空出世,開始承擔一部分金屬貨幣的職能;至南宋,高宗發行會子,不久後由於發行過量,很多人拿了紙幣去換銅錢,導致紙幣價格跳水;金國發行交鈔,後因被鐵木真和宋廷夾擊,國家負擔增重,增發了過多交鈔,致使鈔券一步步變為廢紙。

元代時,世祖中統元年又開始印製交鈔,不出意外,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印多了,鈔票淪為廢紙;至明代中葉,因為銅產量跟不上,所以政府又開始印鈔,叫“大明寶鈔”,但不出意外,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又雙叒印多了,鈔票又雙叒淪為廢紙。

週末時光|古代沒有銀行,人們想存錢怎麼辦?

大明寶鈔。來源/首都博物館

歷史的教訓告訴人們,不要靠近紙鈔,會變得不幸。

所以,清代時,雖然統治者仍在不厭其煩地推行紙鈔,但是民間的接受度很低,一直沒怎麼流通起來。最後,大家還是回到了銅錢的歡樂世界。

所以,古人不存紙鈔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紙鈔不易儲存或數量稀少,而是到頭來,你可能會驚喜地發現,這錢存了和沒存其實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專業存錢機構

解救苦苦藏錢的你

基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類儲蓄的剛需,

專業存錢機構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

在銀行的祖先——櫃坊出現之前,還有一個很神奇的存錢機構,或者說金融機構——寺廟。

隨著佛教由“唯明自利”的小乘佛教階段進入“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教階段,原本相對“與世隔絕”的寺院開始與世俗社會越來越頻繁地往來,這便為寺院金融的勃興創造了條件。

當時,正值魏晉南北朝之亂世,佛教在世家大族的大力追捧中成為“國教”,從而引致了社會更大量的捐施。而亂世中的百姓被沉重的徭役壓得喘不過來氣,遂紛紛出家,湧入免稅、免役的寺院。如此一來,當時的寺院相當於什麼都沒幹,就收穫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和足量的勞動力。於是,一種強大而穩定的“莊園經濟”在寺廟中誕生。

到了隋唐,隨著佛教的進一步傳播,社會各階層源源不斷地給寺院捐去大量財物,其物資之豐富遠遠超乎你的想象。比如,僅飲食“無盡藏”一項,就有粳米、糯米、麵粉……柴、廚具、調料、蜂蜜……酪、瓜菜等等。各項捐施,逐漸形成了寺院相對完備的“資產組合”。

而在“普度眾生”的理念下,寺院在聚斂了鉅額財富的同時,一方面大搞“公益”,另一方面則形成了借貸機制。寺院的大部分借貸,都屬於舉貸,無需實物抵押,純粹建立在個人信用的基礎上。

反倒是這種看起來最不保險的機制,成為寺院金融中頗為穩定的一部分。由於“三世輪迴”“因果報應”等佛教理念深入人心,所以從佛教寺院裡借錢,這個行為本身就被賦予了非同凡響的意義。從廟裡借來的錢,是從佛祖那裡借來的錢,如果還不上,必然會受到神力懲罰,死後化身為餓鬼,轉世成為畜生。

這錢誰敢不還啊!於是,宗教信念孕育了極其強有力的契約,這種信用保證比任何抵押物都有用。

漸漸地,寺院這個靠譜、穩定、有組織、有財力的機構形成了穩定的借貸業務,其信譽極高,吸引了達官貴人們委託寺院放款,寺院也逐步推出了存款和代客管理錢財的業務。

把錢存進寺院,就成為一個在外儲蓄的選擇。

不過,因為完全依託於佛教的興盛,寺院金融在唐代以後逐步走向沒落。

後來的事情就比較為眾人熟知。

唐代時,經濟空前繁榮,大都市的商人開始嘗試開辦“櫃坊”

,專門保管人們無處安放的錢財,並藉此收取手續費。至宋元,櫃坊漸漸演變為錢莊,儲蓄規模擴大,業務也走向細分化和專業化。

到了明清,隨著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商品經濟從萌芽到活躍,商人們為了籌措資金,紛紛設立“票號”“錢莊”一類的信用機構

。它們接受存款,並開始設定定期儲蓄與活期儲蓄,同時返給儲戶一定的利息。錢莊後來則逐漸演變成了銀行。

週末時光|古代沒有銀行,人們想存錢怎麼辦?

平遙古城日升昌票號。來源/紀錄片《中國影像方誌》截圖

一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銀行是1407年在威尼斯成立的。

我國第一家商業銀行出現於光緒年間

(1871-1908)

名為“中國通商銀行”,1908年改為“大清銀行”,自此我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正式出現。

再後來,銀行業飛速發展,我們從絞盡腦汁地找地方藏錢,變成了絞盡腦汁地藏存摺,接著又變成了絞盡腦汁地藏銀行卡。而現在,雖然以上形式俱在,但更多的情況,是錢財變成了數字,被裝進隨身攜帶的手機。

從巨大的錢窖到一隻巴掌大的手機,從千斤重的銀兩到沒有重量的虛擬貨幣,都是千百年來有著儲蓄剛需的人們,在收穫財富、擁有財富和守護財富的憧憬中,一步步走過的路。

不過,那些絞盡腦汁在家裡藏錢、藏存摺、藏銀行卡、藏支付密碼的人,倒也沒有消失,畢竟不論何時,三口之家裡都有一個在“夾縫”中存私房錢的勵志丈夫。

文章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參考文獻:[1]劉燕蓀。中國儲蓄史話[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2]張越,周建波。 中古時期寺院金融的發展及其啟示[J]。 世界宗教研究,2017(4):5。[3]呼志強編著。中國人應該知道的風俗禮儀[M]。 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