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娃很愛看書,但為什麼閱讀和寫作依然不行?

前幾天,一位讀者媽媽在群裡問了我一個問題

娃很愛看書,但為什麼閱讀和寫作依然不行?

關於這個問題,我琢磨了好幾天,今天就把這幾天思考的結果分享給大家。

最近我在翻一本書,是美國教育專家斯蒂芬-克拉生教授的《閱讀的力量》。

這本書中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

大量的研究資料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直接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沒有功效。也就是說,大部分老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在課堂上教字詞句、語法規則、語文知識、閱讀方法,基本上是浪費時間,遠不如讓孩子自由閱讀成績更突出。

作者在書中極力證明自由自主閱讀的重要性——這種閱讀,是為了興趣而閱讀,不需要寫讀書報告,不必回答每個章節後的問題,也不用為了每個不認識的生字查字典。

怎麼說,我個人認為,單靠“自由自主閱讀”而不去上語文課,在我國的教育體制內還是不太可行的。

想要走體制內的路,並且能順利經過層層選拔考試,進入心儀的高等學府求學,不上體制內的語文課,是做不了體制內的中高考語文卷子的。

我更願意把校內的這些語文教學當作

一種“應試化”的過程

——規範你的語言使用習慣,從閱讀理解與寫作上讓你的“反饋”更符合既定的規範。

但講真,一個人的語文能力還真不是光靠校內語文課能培養起來的——哪怕一二年級的字詞句基礎可以依靠語文書來構建基石,但越是往後,語文的學力發展與教科書的關係並不大。

那與什麼有關?

娃很愛看書,但為什麼閱讀和寫作依然不行?

我講得直接點,就是與

天賦、環境、努力

有關。

請不要忽視天賦,不要不接受一件事:

每個孩子就是不一樣的。

語言學習與數學學習對天賦的依賴是很大的,在孩子的求學階段,天生數感好,和天生語感好,其實很明顯就能感覺出來。

體制內的三門主課,唯獨英語學科對天賦的依賴相對較弱,因為畢竟是外語,考的東西相較於語文和數學難度是相對低的,所以只要花了時間和精力進去,多背點單詞,多看點原版材料,大差不會差。

但語文學科裡,尤其是作文這一塊,差距就會非常明顯——母語和外語之間的考試要求,是真正的天壤之別。

天賦,也可以說是遺傳——賈淺淺的事故當然是個反例咯。環境,則與家風家傳有關。這也是育兒界俗話說“贏在起跑線”的真正涵義。

以我接觸過那麼多家庭的經驗,我就幾乎沒見過兩個程式設計師所生的孩子文科好到讓人歎為觀止的情況發生——孩子的父母本身文科就不太好是絕大部分的情況。但上天給你關了門,必然會開一扇窗。這樣的小孩數感就會相對強很多,數學成績不會差。

所以,努力,自發自覺的努力,而不是父母硬塞的努力,便成為了大部分人的成功之鑰。

況且,體制內的基礎教育,其實也沒有把人當天才來培養,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基本屬於自己戲加了太多。

之前奧數競賽狂熱化、升學擇校非理智化,也正是因為絕大部分普通智商的家庭被蠱惑著覺得自己能擠佔“留給高智商娃的那個幾個席位”引發的一場血戰——真正讓孩子好好跟著節奏學好校內的知識,好好充分準備中高考,能有不錯的成績,考上好大學的機會也是不小的,何必硬要逆天改命去搶不屬於你娃的競賽通道呢?

娃很愛看書,但為什麼閱讀和寫作依然不行?

所以,如果跳出侷限放眼來看,在整個教育大綱領下,面對“娃很愛看書,但為什麼閱讀和寫作依然不行”這種小問題,就很容易來解決了——

首先,娃愛看書,只是興趣,和體制內學習關係並不大。

其次,要達到心目中的“很行”,其實天賦、環境、努力,三缺一不可。

第三,學以致用,是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語文學習——我們給孩子的時間是否足夠呢?

語文不是數學,給個公式,講透了,再給他一道題,就會了。

語文字質上是講不透的,它大部分是靠悟的

比如,有一些文章,小學4年級讀就是讀不懂,但如果放到大學4年級讀呢?他自然而然就懂了。為什麼?因為人的認知水平根據年齡增長和生活經驗在不斷上升。天資聰穎的人,“悟”得早些;有些木頭木腦的,可能一輩子都沒“悟”出來……可這並不影響後者能過一個“完美又幸福”的人生啊!

還有,我們不要隨便拿自己的娃和別人娃來比,哪怕是同齡娃,真沒可比性——

應該和自己比:在喜歡看書之前,和喜歡看書之後,他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是否提升了呢?

我覺得答案百分之99是肯定的。

比錯了參照物,就只會給自己平添無盡的焦慮和苦惱。不要和那些“天賦本來就很強大”的同齡孩子比,不要和心目中的“天才兒童”比——

孩子自身的成長與進步才應該被真正看見。

娃很愛看書,但為什麼閱讀和寫作依然不行?

另外,還有個關鍵問題,值得我們家長去注意——

孩子看的書不少,這些書是值得看的嗎?

我曾在一篇有關兒童閱讀的文章中引過劉緒源先生的觀點,他解釋了

為什麼中國沒有“有底氣代表中國兒童文學”的力作。

他給出的理由是三條,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一、中國一向不重視兒童文學,視之為“小兒科”,覺得無非是哄哄孩子,沒有人把它當作極其嚴肅的工作。

二、中國一向重視教育,強調實用,把兒童文學視為“教育工具”很難產生一流的藝術品。

三、“只要好賣就是好”,讓粗製濫造者有機可乘,劣幣驅逐良幣,有恃無恐。

劉緒源先生的話,振聾發聵,也引人深思。我不想再次贅述,那些沒有營養的童書對孩子的戕害了。當然,也有為數不少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採取的是“放任自流,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態度,認為真正不好的童書,孩子也有辨別能力,不會流行起來。

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

首先,人的精力有限,孩子同樣也是,如果看諸如馬小跳、米小圈之類的垃圾書佔領了課外大量的時間,他們就沒有精力再去讀有價值的書。

另外,孩子還小,他們的判斷能力是很有限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讀什麼書,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童書也適用這條規則。

娃很愛看書,但為什麼閱讀和寫作依然不行?

為了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父母應該更注重家中閱讀的氛圍,這遠比擔心孩子平時閱讀有無效果,更有價值。

至於,娃很愛看書,給的也是好書,但體制內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就是提不上去怎麼辦?

這是

道與術

的層面——

當一個孩子,把閱讀培養成了終身愛好,難道還不夠值得欣慰與滿足嗎?

應試只是“術”而已,假以時日,終歸不在話下。

說一句“靜待花開”,會不會沒人理睬?但我還是想這樣說啊。

娃很愛看書,但為什麼閱讀和寫作依然不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