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聲音裡的中國丨面積不大的福建三明,何以流行閩、贛、客三種方言?

在福建三明街頭,熱氣騰騰的小吃攤四處林立。被稱為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活化石”的沙縣小吃,成為四方食客心目中最美的人間滋味。

聲音裡的中國丨面積不大的福建三明,何以流行閩、贛、客三種方言?

琳琅滿目的沙縣小吃(胡定禹 攝)

說著閩中話的沙縣人,熟練地接待著來自全國各地說著各色方言的遊客。然而就在三明本地,卻經常有語言不通的時候。

聲音裡的中國丨面積不大的福建三明,何以流行閩、贛、客三種方言?

沙縣小吃文化城全貌(曹建平 攝)

多山的自然環境、歷史上頻繁的人口遷徙,以及多元文化長期雜處,讓三明成為福建省內方言最複雜的區域之一。面積不大的三明,流行著閩、贛、客三種方言。

聲音裡的中國丨面積不大的福建三明,何以流行閩、贛、客三種方言?

沙縣風光(陸輔春 攝)

寧化客家山歌《你不會唱歌不要聲》

你不會唱歌喲不要聲,等你個妹妹唱給你聽,一日唱得千百支,沒見哥哥接句聲喲。

——

客家山歌傳承人洪麗琳

你說我冇歌我有個歌,樓上藏起三五蘿喲,老鼠咬開一個眼喲,一走走了三千多咯。

——

裘錦才

聲音裡的中國丨面積不大的福建三明,何以流行閩、贛、客三種方言?

寧化客家山歌表演

鄉愁是一碗麵,鄉愁是一首歌。您現在聽到的是寧化客家山歌,它既保留了北方中原古音的風格,又有南方楚音的格律。寧化縣客家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賴洪林說,三明在歷史上是客家先民南遷的重要中轉站,也是客家人形成並繁衍生息的重要居住地,而寧化更是被譽為“客家祖地”。

聲音裡的中國丨面積不大的福建三明,何以流行閩、贛、客三種方言?

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曹建平 攝)

自西晉“永嘉之亂”起,主要是中原漢人因戰亂和災荒,大規模南遷。唐後期“安史之亂”到南宋前期,大量南遷漢人集聚於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贛、閩、粵接合地帶。這些地帶的中原漢人與當地原住民(以畲族為主)進行了長期的融合,在融合過程當中,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

——賴洪林

聲音裡的中國丨面積不大的福建三明,何以流行閩、贛、客三種方言?

生態寧化(圖片來源:三明都市網)

三明是八閩土著和北方南遷漢族的文化融合之地。不同的生活風俗、不同的語言習慣,造就了這裡多元並存、自成一體的文化風格。泰寧梅林戲傳承人黎秀珍說,泰寧縣西鄰江西,自古是中原經江西入閩的重要通道,所以贛方言是泰寧話的底色,但又保有大量古語古音。

聲音裡的中國丨面積不大的福建三明,何以流行閩、贛、客三種方言?

泰寧大金湖(陳金寶 攝)

泰寧人基本上原來都是中原地帶遷過來的,包括我們黎姓一族,從洛陽遷到江西,然後到邵武,最後到我們泰寧上青。

——黎秀珍

聲音裡的中國丨面積不大的福建三明,何以流行閩、贛、客三種方言?

泰寧金湖大赤壁(劉賢健 攝)

挽住雲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這裡是客家人的祖地,是珍視傳統又開放包容的三明,它歷盡滄桑,又淡泊寧靜。勤勞智慧、敢闖敢拼的三明人,用最正宗的家鄉小吃在全國闖出一片美食江湖。讓他們永遠無法忘記的,唯有先輩們闖蕩天下的故事,和揮之不去的鄉音鄉情。

聲音裡的中國丨面積不大的福建三明,何以流行閩、贛、客三種方言?

流光溢彩的沙縣小吃文化城(張凌欣 攝)

聲音裡的中國丨面積不大的福建三明,何以流行閩、贛、客三種方言?

泰寧梅林戲《牡丹對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