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80%觀眾是40歲以下中青年,“東方名家名劇月”如何做到常演常新?

80%觀眾是40歲以下中青年,“東方名家名劇月”如何做到常演常新?

5月2日晚,湖北省歌劇舞劇院將以一出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宣告“第十二屆東方名家名劇月”的正式落幕。自3月20日起的一個多月內,來自上海京劇院、上海滬劇院、安徽省黃梅戲劇院、上海獨角戲藝術傳承中心等院團的14臺19場戲曲演出輪番亮相。史依弘、茅善玉、傅希如等多位名家名角輪流登臺,不斷掀起滬上戲迷觀戲熱潮。已經十二歲的東方名家名劇月在精心培育下,一棵民族戲劇的“茂盛的生命之樹”已然枝繁葉茂。

80%觀眾是40歲以下中青年,“東方名家名劇月”如何做到常演常新?

特殊時刻,戲曲演出熱度仍不減

“過去一年十分特殊,文化行業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但正是在這樣特殊的時刻,我們才更要迎難而上,持續為戲曲藝術提供展演平臺。實現了14臺19場的體量,甚至比往年更多。”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總經理雷雯告訴記者,第十二屆東方名家名劇月與往年相比熱度不減。上海京劇院《智取威虎山》、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上海的聲音》、上海評彈團《高博文說繁花》、上海滬劇院《江姐》等劇目在開演前都幾近售罄,閉幕演出《杜鵑山》響應上座率100%的政策,在演出前兩週開放了剩餘的座位,也盡數售光。雷雯表示:“我們原本擔心觀眾對戲曲的觀演熱情還未恢復,但現在看來整體趨勢向好。”

今年時逢建黨一百週年,東藝再度加碼,透過文藝演出、藝術黨課等多元的形式特別打造“紅色經典”系列展演,在精彩的表演中呈現鮮活的紅色歷史。因此在策劃“第十二屆東方名家名劇月”時,特別聚焦上海,選擇了多部紅色題材精品力作迎接黨的百年華誕。3月下旬至4月上旬,《江姐》《壹號機密》《上海的聲音》三部大戲用上海的劇種、上海的聲音展現了“新聲”“新態”,唱出對黨、對祖國的祝福。

作為國內唯一以民族戲曲為核心的成規模定期舉辦的民族藝術展演盛事,名家名劇月以“每一箇中國人一生都該看一場戲”為理念,在每年春天專門騰出一個月的時間留給戲曲演出,持續為當代中國戲曲的名家力作搭建舞臺。更一改以往戲曲演出觀眾“白髮蒼蒼”的印象,不斷吸納年輕觀眾作為主要觀演人群。曾有來自西安在陸家嘴金融城工作的白領說,能在上海浦東看到來自家鄉的戲曲秦腔,當下熱淚盈眶。

80%觀眾是40歲以下中青年,“東方名家名劇月”如何做到常演常新?

力推新人新劇,年輕觀眾成觀演主力軍

每年集中性的十幾臺演出,如何堅持推陳出新,如何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走進劇場感受國粹之美?

今年,新版《高博文說繁花》和現代崑劇《梅蘭芳·當年梅郎》先後亮相。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把新版《繁花》的首演放在了東藝,併為這次演出做了一個“大膽地嘗試”,讓《繁花》中的六位演員在臺上兼顧“說書人”和“書中人”,用一種接近戲劇表演的形式打造“類似觀看3D、4D電影的感覺。”

作為一部現代崑劇,《梅蘭芳·當年梅郎》於4月21日在上海首次亮相。江蘇省崑劇院的院長也是主演施夏明非常忐忑,“上海這個碼頭不好跑,在東藝的這次演出,我一定要呈現給觀眾我所理解的梅蘭芳”。令他們興奮的是,演出收穫了不少好評,很多年輕觀眾在微博上發帖表示“想不到當代題材的崑劇也可以很好看”。“我們相信它能在年輕觀眾心裡播撒下一顆傳統藝術的種子。”施夏明說。

事實上,往年的新觀眾成為今年的“鐵桿”,一直是東方名家名劇月的一大“傳統”。近年來,東藝在整體節目策劃不斷呈現出年輕化、多元化、品牌化的趨勢,“要用年輕人喜愛的語境來與年輕人交流”是目前越來越偏重的營銷方式。在如今火熱的自媒體、短影片等平臺上,多部劇目的主演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觀眾傳播戲曲的魅力,與年輕觀眾透過彈幕互動極大地拉近了戲迷與角兒們的距離。

12年過去,年輕觀眾的佔比越來越高。據劇場方面統計,本屆名家名劇月大於80%的觀眾都是40歲以下的中青年。“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隨著民眾文化審美與需求的提高,戲曲藝術迎來了越來越多新觀眾。”總經理雷雯表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