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jack. mater:癌症治療新方向高效低毒的分子靶向治療研究熱點

近年來,伴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高效低毒的分子靶向治療成為腫瘤治療的研究熱點,並在治療肝癌、非小細胞肺癌以及其他惡性腫瘤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廣義的靶向治療包括藥效學靶向藥物與藥動學靶向藥物。採用靶向性強的藥物載體提高抗腫瘤有效利用率的藥物為藥動學靶向藥物,如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多柔比星脂質體等。本文所涉及的藥物主要指的是透過干擾或阻斷與腫瘤發生、進展有關的特異性分子和相關訊號通路,從而阻斷腫瘤生長和擴散的藥效學靶向藥物。

jack. mater:癌症治療新方向高效低毒的分子靶向治療研究熱點

分子靶向藥物的分類

腫瘤的分子靶向治療是一個飛速發展的領域,隨著人類對腫瘤發生、發展認識的深入,有效的治療靶點不斷被發現,新結構、新機制的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陸續被研發。根據作用靶點不同,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可以分為EGFR、VEGFR、HER-2等藥物。根據藥物結構分類,臨床最常見的為小分子靶向藥物和單克隆抗體類藥物。多數分子靶向藥物使用前應進行相應靶點狀態的檢測,以期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分子靶向藥物的作用機制

目前上市的分子靶向藥物作用機制非常複雜,而其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都與藥物機制密切相關。分子靶向藥物的作用機制簡單概括為:①作用於細胞膜的藥物主要是針對跨膜生長因子受體,例如作用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作用於EGFR的單克隆抗體西妥昔單抗,作用於HER-2受體的單克隆抗體曲妥珠單抗等;②作用於細胞質的藥物靶向於細胞內訊號轉導過程,如mTOR抑制劑依維莫司等;③作用於細胞核的藥物靶向於DNA或RNA,例如針對細胞依賴性激酶的AZD5438和針對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的西達本胺等;④作用於癌細胞外環境的藥物,目前臨床使用較為廣泛的靶向於腫瘤相關血管的藥物就屬於此類,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單克隆抗體貝伐珠單抗、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等。

分子靶向藥物的適應證

分子靶向藥物的治療不是以病理型別為導向,而是以靶點為指徵。在適應證掌握方面,臨床藥師應注意以下3點,以保證患者用藥合理:①多數靶向藥物都明確規定了在使用前必須進行相應的靶點檢測,根據檢測結果決定患者是否適合選擇靶向治療藥物。如克唑替尼適用於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的區域性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曲妥珠單抗適用於HER-2陽性的乳腺癌患者等。②一些靶點的罕見突變和耐藥突變可能與靶向藥物的治療效果不佳相關,應及時發現並進行相應的檢測後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如阿法替尼對於存在EGFR基因G719X、L861Q和S768I的患者獲益較好,而對存在T790M突變、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的患者控制不是很好,這部分患者應謹慎使用阿法替尼,應該使用奧希替尼(AZD9291)。③注意不同的腫瘤臨床分期及治療階段是否適合應用靶向藥物。如EGFR-TKI已經成為EGFR敏感突變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但尚未獲準用於術後輔助治療。

分子靶向藥物的劑量特點

細胞毒性藥物在達到最大的腫瘤抑制作用前已達到最大耐受劑量,在最大耐受劑量之前劑量-效應曲線的斜率均較大,因此臨床上應採用其最大安全劑量。而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毒性較輕,往往在達到最大耐受劑量前已經達到靶點飽和,發揮了最大的腫瘤抑制作用。此時,如果繼續增加劑量,療效無明顯增強,反而增加不必要的毒性。因此,靶向治療藥物的應用劑量應是最佳生物學劑量(optimal biological dose,OBD)。因而多數分子靶向藥物的劑量無須根據患者的體表面積計算,而直接採用固定劑量連續服用的方式;但採用週期性給藥的靶向藥物,如曲妥珠單抗、貝伐珠單抗等則需要根據治療方案(單週、3周)及患者的體重等相關因素計算給藥劑量;另外,有些分子靶向藥物為了達到特殊治療目的,會採用超常規給藥劑量的治療,如為了使小分子口服靶向藥物透過血腦屏障,可能採用超大劑量的口服治療方式。

分子靶向藥物的療程

靶點抑制多數情況下是可逆性的,並且腫瘤具有再生和修復的機制。因此,目前臨床上應用的分子靶向藥物為達到對癌細胞的持續控制,一般是持續使用,直至腫瘤進展或患者不可耐受。所以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在靶向治療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注意預防及推遲持續存在的不良反應,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使患者獲益。

jack. mater:癌症治療新方向高效低毒的分子靶向治療研究熱點

——以上內容節選自《腫瘤專科藥師臨床工作手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