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聚集當代英才:“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

聚集當代英才:“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

歐陽自遠(1935。10。9—),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榮譽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院士聯合體第一主席。

歐陽自遠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1960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礦床學研究生畢業,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等職。

歐陽自遠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天體化學、比較行星學、地外物體撞擊地球誘發生態環境災變與生物滅絕等研究,其學術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與一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等。

天體化學

1976年吉林隕石雨事件,以歐陽自遠教授為首的全國性聯合科學考察組,對吉林隕石進行深入而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內容涉及岩石學、礦物學、化學組成、有機質、年代學、同位素、熱、宇宙線輻射、天體力學、碰撞演化史等方面,並先後與美國、德國、瑞士和日本等國密切合作,發表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論文(有關吉林隕石論文百餘篇)。

經過多年的探索,歐陽自遠院士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吉林隕石多階段宇宙線暴露模式和吉林隕石形成演化模式,在隕石學研究領域成為一個經典模式,並被各國科學家廣泛引用。

在隕石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先後開展了高空(33—38公里)、海底和地層中的宇宙塵,以及月球岩石等地外物質的研究,進而結合太陽系各行星的探測成果,進行比較行星學的理論研究和實驗模擬。

隨著全球變化研究的深入進行,又開展了地球歷史中地外物體撞擊誘發氣候和環境災變與生物滅絕過程的研究,並從地球原始不均一性的形成與演化探討全球構造演化與成礦控制。

探月領域

歐陽自遠對1978年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時贈送的月球岩石樣品進行研究,共發表了40篇相關文章,最終確認這塊石頭是‘阿波羅17號’採集的,並確認了採集地點,甚至還確認了石頭所在的地區是否有陽光照射等等。

2004年1月24日,國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號”計劃的實施方案,歐陽自遠參與並指導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具體設計國內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與載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測的方案與科學目標。歐陽自遠承擔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的重任。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