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用針少的配穴八法

用針少的配穴八法

導讀:

針刺的臨床配穴法,對於療效甚為關鍵。本文作者總結了其在臨床上,行之有效的八種配穴方法,既有流行的常規配穴法,又有挖掘經典而發揚的配穴法,其中“同舟共濟”“左右逢源”和“左右相應”三法筆墨最多,相信大家讀後也會有很大的收穫。

張氏配穴八法

主編/張振暉、張維夯

筆者在臨床上治療某些疼痛、痙攣、出血等危急病症,由於選配腧穴得當,進針後,尚未作任何補瀉手法,即應針而愈者,屢見不鮮。但也有由於選配腧穴與病不合,雖反覆運用各種手法進行補瀉,而毫不收效者,此時如再選配一個適當腧穴刺入後,隨手奏效者,也常有之。因此,選穴配穴是針灸治療的關鍵。

《靈樞·官能》說:“先得其道,稀而疏之。”《醫學入門》說:“百病一針為率,多則四針,滿身針者可惡。”如何做到配穴精、用針少、奏效速,是所有針灸醫生的共同願望。願將自己沿用多年,用針少、療效卓越的配穴八法,分述如下。

一、同舟共濟法

同舟共濟法,是以雙手操作,同時刺入左右兩側同名穴,同一手法,同時進針,同時運針,同時留針,同時退針為特點的配穴方法。此法最適合於治療臟腑病或臟腑有關的組織器官疾病及全身性疾病。

病例

筆者早在1954年夏,為一位男性急性胃脘痛病人治療時,先刺入左側足三里穴一針,尚未做任何補瀉手法,疼痛頓失。接著又在右側足三里穴刺入一針後,亦未做任何補瀉手法,但疼痛立復。隨後用瀉法捻轉左側針柄,疼痛又作。於是左右手同樣的手法,以次指向前用力捻轉時,疼痛又立即消失,病人並感到腹內格外舒適。

啟發

由於這一病例的啟發,結合前賢“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的經驗,在長期臨床實踐中不斷觀察體驗,發現:

單刺一側腧穴,與左右兩個同名穴一齊配合,其作用並不同;在刺入的兩個同名腧穴時,採用同樣的手法,捻轉完一側之針接著捻轉另一側之針,與採用同樣的手法,同時捻轉兩側之針,其作用亦不相同。而且捻完一側再捻一側,有時可產生互相對抗、互相抵消之弊。

因此,予在治療急性病時,凡取四肢左右成對腧穴,一般是單刺一穴,效不再針。或左右兩穴同時下針,同時運針,同時留針,同時退針。若治療慢性疾病病人,多配用原、絡、郄、會、下合等要穴,但必須左右同取。這種同氣相合、左右夾攻的配穴法,能收到互相資助、互相促進、增強補虛瀉實之效。

二、交經接氣法

交經接氣法是區域性取穴與循經取穴相結合的配穴方法。其特點是以上下同名經左右交叉進行配穴。此法適用於治療頭、面、耳、目諸病。

原理

由於十二經脈大多左右交錯,例如手陽明大腸經脈,從手走頭“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止於迎香”,足陽明之脈,從頭走足“起於鼻,交頞中”等。因此,本法以首尾相接,同脈相應,其目的在於激發經氣左右交接,上下溝通,使有關臟腑經絡之氣血暢行無阻,從而迅速獲得療效。

《靈樞·厥病第二十四》說:“耳聾取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靈樞·癲狂第二十二》說:“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這些經文,雖未提及區域性取穴與遠道取穴相配合,但其理一也。

應用

在臨床治療中,若右上齒痛,刺區域性足陽明之經穴下關穴,配對側足陽明之內庭穴;右下齒痛,刺區域性足陽明之頰車穴,配對側手陽明之合谷穴;偏頭痛,刺區域性手少陽經穴絲竹空透足少陽之經穴率谷,再配對側手少陽經之中渚、外關,或足少陽經之足竅陰、足臨泣穴;目疾,刺區域性足少陽經之瞳子髎穴,再配對側足少陽經之絡穴光明等。

這些都屬於上下同經、首尾相交這一配穴方法,有疏通經絡阻滯、暢行氣血之功,實為臨床之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的良法。

三、左右逢源法

左右逢源配穴法,是同時選配左右兩側經穴,在一側施針而在另一側施灸,或在一側運用補的手法而在另一側則運用瀉的手法,從而調理由於陰陽氣血失調出現的左右偏盛偏衰,而使之趨於平衡協調的一種配穴方法。

應用

(1)本法適用於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口眼喎斜以及顏面抽動等疾病,且較單側取穴收效迅速。例如臨床治療半身不遂病人,可先刺患側曲池、環跳等穴,運用補的手法,待針下氣機充實後,再刺健側曲池、環跳等穴,運用輕瀉的手法,將針下氣機調勻後,一齊留針。《靈樞·終始第九》說:“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

(2)若遇病人手足冷如冰者,可用艾炷或艾卷重灸患側合谷、曲池、陽陵泉、環跳等穴,針刺健側曲池、環跳等穴。《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3)又如治療口眼喎斜病人,可先刺左右兩側頰車穴,針尖都向地倉方向平刺,然後一手在患側運用提拉手法,輕輕向患側拉動,另一手在健側運用推送手法頻頻向患側搗動,左右兩手必須同時進行。

這一補瀉並舉、針灸兼施、剛柔相濟的配穴法,可以顯著增強針灸療效,縮短病程。若能結合針下氣機,運用適當手法,其效更佳。

四、左右相應法

左右相應法,是左側有病配用右側腧穴、右側有病配用左側腧穴的交錯配穴法。

原理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說:“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靈樞·官針第七》:“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問·繆刺論篇第六十三》說:“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也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醫學入門》:“左病取右,而應針以左;右病取左,而應之以右。”《金針賦》:“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由上可知,歷代醫家無不重視左右相應配穴法。

人體十二經脈大都左右交錯,並透過左右相交會的腧穴,使脈氣左右貫通,傳輸轉註。如手、足三陽經脈,皆左右交會於第7頸椎下督脈之大椎穴;足三陰經脈,又都交會於任脈之中極、關元穴處。

且同一經脈,也有左右兩脈相交叉。例如足陽明之左右兩脈,在承漿穴相交;手陽明之左右兩脈,在水溝穴相交;足厥陰之左右兩脈,在少腹下方,當陰器部相交。

根據歷代文獻記載,人體全身共有會穴95個。從生理上說,某一會穴為某兩經或數經通路所過之處,故在病理上,當某一經脈或本經直屬的臟腑發生病變時,不僅可以左右有互相影響,並且能夠透過經脈之交會關係,導致他經發生病變。因此,左右相應的配穴法,正是透過這種生理功能而發揮其治療作用的。

予運用左右相應法,治療偏癱等多種疾病,其療效十分理想。

病例

回憶在1956年以前,對古人這一寶貴遺產懷疑,而不敢多想,惟恐影響療效,延誤病情。

(1)1956年春,餘祖母患中風症,經搶救甦醒後,左側上下肢偏廢不用,口眼喎斜,言語不利,試以左右相應配穴治療,第一次僅刺健側肩髃、曲池、環跳、陽陵4穴,翌日清晨,左臂即能舉起,下肢也能活動。第二次又配健側曲池、合谷、環跳、下曲池,如此重病,從此而愈。

(2)同年秋天,本邑城子鄉東遙莊,韓某,74歲,患偏癱病,僅刺健側諸穴3次而痊癒。

(3)又不久,本族張某之母,54歲,患中風症,經急救甦醒後,左側上下肢偏廢,口眼喎斜,言語不利,面赤頭痛,經刺雙風池及健側曲池、下曲池,退針後即言語清晰,患臂能舉,患腿能收,並能自己起坐。連刺4次健側而告痊。迄今84歲,仍健在無恙。(以上3例均未留後遺症,亦未用任何藥物。)

從此,予對左右相應配穴法,感到莫大興趣,數十年來,將這一配穴法廣泛應用於臨床,並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

應用

又如左上齒痛,單取右側內庭穴;右下齒痛,單灸左側合谷穴;左疝痛,單灸右側大敦穴;落枕痛之左痛刺右懸鐘穴,右痛刺左懸鐘穴;坐骨神經痛,連刺8~10次患側不效,經改刺對側有關腧穴,而一次即愈者,更是屢見不鮮。

不僅如此,臨床運用左右相應法,還為學習和研究經絡學說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如治療偏癱和坐骨神經痛病人,經刺健側腧穴後,針感直達患側,退針後即諸症消失,活動自如。

五、循經逆順法

循經逆順法,可分為循經逆順法和循痛逆順配穴法兩種。

循經逆順配穴法

是根據病情的虛實,順著經脈的走向,或逆行經脈的走行方向,依次進行補瀉的一種配穴方法。人體十二經脈,手三陰從胸走手,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陰從足走胸腹。

例如手太陰肺經從胸走手,先刺位於胸部的中府穴,或先刺上臂的天府穴,再向下臂及腕、指部依次配尺澤、列缺等穴。即“隨而濟之,謂之補”的順經取穴法。反之,先刺指、腕部的少商、魚際等穴,再依次向上臂及胸部配合尺澤、雲門等穴,即“迎而奪之,謂之瀉”的逆經配穴法。

循痛逆順法

《靈樞·周痺第二十七》:“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後刺其下以脫之。”本法就是根據這個原則治療風寒溼痺等各種疼痛疾病的配穴方法。

例如:臂痛由肩向肘、腕部放散者,先刺合谷、曲池等穴遏之,再配肩髃、肩髎等穴以脫之;若痛由指、腕向肩部放散者,則先刺肩髃等穴以遏之,再配曲池、合谷等穴以脫之。若是下肢疼痛的病人,痛由髀樞向下放散者,當先刺崑崙、懸鐘等穴以遏之,再配刺陽陵、環跳等穴以脫之。

六、上病下取法

上病下取法,是按照經脈循行徑路,根據病變所在的部位屬於何經何髒,然後取其在下肢的有關腧穴,以治療頭、面、胸、腹以及上肢等疾病的一種配穴法。《靈樞·終始第九》說:“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標幽賦》:“頭有疾而腳上針。”

此法不僅適應範圍相當廣泛,而且療效也較為顯著。如臨床治療胃脘痛刺足三里,癃閉刺曲泉,鼻衄刺委中出血,眩暈刺太沖,肩痛刺陽陵、條山,喉痛刺照海,崩漏灸隱白,頭面浮腫刺內庭等,往往可以收到針到而愈的奇效。

七、下病上取法

下病上取法,是選配頭、面、上肢腧穴,以治療臟腑和腰以下等多種疾病的配穴方法。

《素問·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靈樞·終始第九》說:“病在下者高取之。”《玉龍賦》:“二白醫痔瘻。”《席弘賦》:“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後鳩尾。”《通玄指要賦》:“人中除脊膂之強痛。”

由上可知,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下病上取之這一配穴法,並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如在臨床治療中,刺偏歷利小便,刺尺澤治遺尿,刺合谷治經閉,刺後溪治療腰腿痛,支溝治便秘等,都是古人長期實踐的結晶。尤其是灸百會治療小兒脫肛的神效,更是有口皆碑。

八、手足相應法

手足相應配穴法可分為手足同名經相應法和手足痛點相應法兩類。這一配穴法,主要適用於治療偏癱、痿病、手足麻木以及挫扭疼痛等多種疾病。此法具有取穴精、奏效速的優點。

手足同名經相應法

本法是根據病變所在的部位,屬於手、足何經循行經路,然後取其同名經脈循行所過的有關腧穴施治。其特點必須是以上下肢左右交錯進行配穴。

例如手陽明經脈“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若患左肩痛,應先刺手陽明經肩髃穴,然後配右足陽明經條口穴;右側髀樞痛,先刺區域性足少陽經之環跳穴,以手少陽三焦經之三陽絡;或僅刺相應經穴,以上治下,以下治上。《南豐李氏補瀉》:“兩手踡攣,則以兩足為應;兩足踡攣,則以兩手為應。先下主針,後下應針”。

手足痛點相應法

即根據其上下肢疼痛的部位,取其相應的部位配穴施治。例如左足背痛,即取其右手背相應部位的外勞宮穴或阿是穴進行治療;若是右腳跟痛,即取其左手掌根部的大陵穴或阿是穴進行治療。左手腕痛刺右足腕,右足腕痛刺左手腕等,往往可以收到滿意的療效。

此外,左手指與右足趾相應,右上臂與左大腿相應,左下臂與右小腿相應等,皆可在臨床互相選用。若遇扭傷、傷挫、無名腫痛等區域性不宜針刺時,採用此法更為適宜。

本文摘自《張振暉針法》,人民軍醫出版社。轉載請註明出處。

注:

文中所涉及到各類針灸方法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正骨臨床帶教(顧客人數每天限號60人)

針灸臨床帶教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