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社恐”猛如虎!終身患病率高達12%,大多數人20多歲前就病了……

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創作品

作者丨唐唯珂 實習生 文若楠

編輯丨徐旭

圖片來源丨圖蟲

“社恐”猛如虎!終身患病率高達12%,大多數人20多歲前就病了……

如果你被一隻老虎咬了,你會喊人來救嗎?

基於求生慾望本能,大多數的人選擇會,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選擇不會,因為“如果沒有人救我,我只是可能會死,可是一旦有人來救,我還得跟他打招呼”。

這句話出自脫口秀演員鳥鳥關於“社恐”的段子,寥寥數語,戳中了不少“社恐”一族的軟肋,笑中帶淚,令人唏噓。

據資料顯示,全世界每天有數百萬人遭受“社恐”帶來的破壞和創傷性。

美國流行病學研究已經將社交焦慮症列為國內第三大心理障礙,僅次於抑鬱症和酗酒。

“儘管社交焦慮障礙很流行,但它並沒有被公眾或主流媒體像其他精神障礙(如強迫症)一樣被重視”,美國布朗大學Dalrymple博士提出。

遍地皆“社恐”?

“社恐”似乎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的一種流行病,有研究顯示,自2016年以來,“社恐”一詞的網路檢索熱度持續攀升。

以“社恐”為關鍵詞在豆瓣社群檢索,相關的小組不下10個,排名前三的小組“人際交往障礙”“社恐抱團取暖”“我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累計超過17萬人。

與此相似,在微博上,與“社恐”相關的話題已達數百個,如#社恐人群的噩夢#社恐對人的影響有多大#等,其中不少話題的討論熱度過億。

去年,社交平臺探探聯合中國青年報、中國社會科學院,面向探探平臺內18至35歲的使用者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

結果顯示超四成被調查者自稱“社恐”,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問題。

其中,17。7%的人表示“不敢和陌生人說話”,21。4%的人表示“在公共場合會感到緊張”,而20。7%的人則表示如果有社交活動會提前很久就開始焦慮。

而近期“社交牛逼症”成為網路熱詞,一時間,諸多網友紛紛表示“本社恐人真心羨慕了”,也從側面反映了社交焦慮在網路空間的流行。

不過,就此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認為,“社恐”一詞被泛化了,在很多人的認知裡,聊得來的人就瘋狂地聊,聊不來的就索性貼一個“社恐”標籤避而遠之。

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辦公室主任、心理健康科普專家劉向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不要將“社恐”簡單的歸因於性格內向,或者害羞,內向的人只是喜歡自己安靜地工作,並不會害怕人,人們要加以區分。

“社恐”到底為何物?

一個脫口秀段子的流行讓我們的目光再次聚焦於這樣一隻讓人困擾的“猛虎”,那麼,真正的“社恐”是什麼樣子,擁有哪些症狀?

實際上,“社恐”作為“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簡稱,最初來源於一種疾病名稱——

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也稱為社交恐懼症,早在 1960 年代中期,被正式確認為一種專門的恐懼症。

“社恐”猛如虎!終身患病率高達12%,大多數人20多歲前就病了……

“患有社恐的人,在面對社交場景時會感受到不適,害怕陷入尷尬境地以及被人評判的焦慮障礙。除了心理上緊張不安,還會伴有臉紅、發抖、心跳加速、不敢對視等表現,如同它的縮寫一樣,讓人倍感Sad”,劉向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研究顯示,社交焦慮症通常始於童年或青春期,在成年後尋求治療的個人中,

發病年齡的中位數在 10 歲左右,大多數人在 20 多歲之前就已經發病。然而,有一小部分人會在以後的生活中患上這種疾病。

然而,一小部分人會在以後的生活中患上這種疾病,也有些人可以確定他們的社交焦慮症開始的時間,並將其與特定事件聯絡起來(例如,搬到新學校或被欺負或取笑),也有人無法確定起源。

據報道,

社交焦慮障礙的終生患病率高達 12%

,與其他焦慮症的終生患病率估計值相比,廣泛性焦慮症為 6%,恐慌症為 5%,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 為 7%,強迫症 (OCD) 為 2%。研究也表明在成年人中,社交焦慮障礙特別有可能與其他焦慮障礙同時發生。

如何馴服“社恐”這隻猛獸?

200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儘管遭受痛苦,

但僅有一半的成年患者會尋求治療,而且是在出現症狀15至20年後才尋求治療。

低比率和治療延誤的可能是因為,個人認為社交焦慮是他們個性的一部分並且無法改變,或者對於兒童來說,寄希望年歲的增長能改變這一病症。

外加上普遍缺乏有效治療方法的資訊,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也缺乏對病情的認識,汙名化心理健康服務,導致患者害怕受到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負面評價,使得就診率並不高。

目前,治療“社恐”問題已有專業療法,如CBT(認知行為療法),學習解決認知、情緒和行為相關問題,提高和改善個體功能水平,以及如何將消極的固化想法用積極的思維方式取代;又如結合VR(虛擬現實)技術的暴露療法,將“社恐”者暴露在虛擬現實中,進而有步驟地訓練,逐漸過度並適應真實社交環境。

在國內,正念治療法較為流行,主張去中心化,即聚焦當下的能力,對想法和感受不做評判,並接納它們,促使個體從行動模式(思考過去和擔憂未來)向存在模式(接納,活在當下而不評判)轉變。

此外,心理健康科普專家劉向欣特別提出,患者要從打破定勢思維入手,比如不要總是隨意揣測他人的心理,將自己“對號入座”,認為別人正在關注和評價自己,並且給予自己都是負面評價。事實上,別人並沒有那麼地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更不會覺得自己很糟糕。這是思維邏輯出現了問題,盲目往自己身上貼標籤,胡亂給自己下結論。

“社恐”猛如虎!終身患病率高達12%,大多數人20多歲前就病了……

“社恐”猛如虎!終身患病率高達12%,大多數人20多歲前就病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