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說“細辛不過錢”,是什麼依據?

“細辛不過錢”的說法流傳已久,《藥典》中也如是說,以致成為一些臨床醫生不願逾越的溝壑,這從以往讀者的**中就能發現。細辛到底能不能過錢?什麼時候用不能過錢,什麼時候用需要大劑量?什麼時候用散、什麼時候用湯?什麼時候不能用?

細辛用到15克,大家對此看法不一。現摘錄部分評論如下:

最後一方細辛用到15g,不怕有危險嗎,細辛——細心,藥名就告訴醫生要細心,小心藥量大中毒。

細辛不過錢是指散劑,取其氣,對於煎劑用15克不用擔心,取其味。

根據醫療事故鑑定法規,患者起訴服藥後不適,無超量為個體反應,超量為4級醫療事故,輕度器官損傷為3級,中度損傷為2級,重度或死亡為1級。用藥劑量紅線:不能超過《中國藥典》規定的劑量,否則賠死你!

細辛的功效,與量大量小,同煎和後入有著十二萬分的關係。

細辛為《本經》上品,無毒。我感覺這個細辛就像麝香一樣,雖是無毒,但是力氣太大了。所以細辛才被說有毒。沒病的人當然不能隨便吃,但是有病的人這就是良藥。不能說從有毒無毒來論藥,治病糾偏,所以藥物也是偏的。

不錯,細辛是該細心。請對細辛敏感的同志細心查閱一下不過錢的來龍去脈,不要因為誤解束縛了腳步

可見,在中醫學界內,對如何使用細辛還沒有共同的認識。畢竟《中國藥典》裡,細辛用法與用量:“1~3g,散劑每次服0。5~1g,外用適量 ”的規定無法讓人忽視。中醫學子如何用細辛?誰來指教一下?

各種中醫古籍中對細辛的記載和描述,不用在此重複,大家可以盡情去查詢。但中醫治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可不慎;以下出現的都是當代醫家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細辛重劑應用探討

細辛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其性辛溫發散,功能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宣通鼻竅,溫肺化飲。自宋代陳承等人以來,“細辛不過錢”之說影響甚廣,現在《藥典》規定的細辛用量也是在3克以下。事實上,大劑量細辛挽救沉痾,緩解劇痛,起病人於垂危的經驗屢有報道。

細辛不過錢之考辨

張仲景之《傷寒雜病論》中,有13個方子的細辛用量在2兩以上,最大量見於烏梅丸為6兩,但未提及不良反應問題。宋朝陳承的《本草別說》,首次提出限量問題:“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編者按:本文中缺“匕”),多則氣閉塞不通者死。”這可能與宋朝用散劑有關,後人又誤傳為“細辛不過錢”,忽視了陳承之說有兩個基本的前提,即“單用”和“用末”。

用末:即今之散劑,而不是湯劑或其他劑型。現代臨床大量報道,用細辛10克、15克、20克,甚至60克或更多,治療各種疑難雜症屢起沉痾,證明細辛可以大量使用且安全有效,然多為複方湯劑使用。“用末”與“水煎”是有很大差別的,用藥劑量截然不同。細辛主含揮發油,在同樣劑量情況下,根中黃樟醚含量分別是全草煎煮10分鐘、20分鐘、30分鐘的4倍、12倍和50倍。黃樟醚在高溫下易被破壞,煎煮30分鐘後,其含量僅存原藥材的2%,此濃度已不足以產生毒性。這就是細辛在湯劑中用量較大,且安全無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

單用:即單味藥物使用,而不是配伍應用。查古今方劑,細辛很少單用末,多配伍使用且入煎劑。如張錫純在麻黃附子細辛湯中指出,細辛“二錢非不可用”。特別是湯劑,在高溫煎煮過程中,許多藥物的毒性成分遭到破壞而失去活性。清代陳士鐸指出,細辛“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獨用。多則氣耗而病增,獨用則氣盡而命喪”。提示細辛單用、獨用時要特別謹慎,不可貿然多用。

如果捨棄了“用末”和“單用”,那麼,細辛“不過半錢”就失去了本來意義;而不管用法,均拘泥於古訓,一概予以限量,也是不對的。

細辛毒性正確認識

細辛的毒性到底如何?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細辛含揮發油2。7%~3。0%,其中藥用有效成分主要是甲基丁香酚(佔60%),有毒成分是黃樟醚(佔8%)。如果單以細辛研末沖服,用量僅4~5克即出現胸悶、噁心、嘔吐等毒副反應。但若用作湯劑,因黃樟醚的揮發性勝於甲基丁香酚,所以經煎煮30分鐘後,黃樟醚含量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故而,為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細辛的用量。

影響細辛用量的因素

煎煮時間:細辛的有效成分為揮發油,細辛煎煮5、10、20、30、60分鐘,揮發油損失率分別是30%、38%、55%、66%、74%,隨著煎煮時間延長,揮發油損失增加。

藥用部位:傳統藥用部位是根,可見“不可過半錢”是用其根,而現代臨床則是用其全草。研究表明,細辛各部位所含揮發油含量是根>全草>葉,黃樟醚含量也是根>全草>葉,且細辛揮發油90%以上存在於根系中。

品種來源:歷代以華細辛為正品細辛。但在實際工作中,各地常以細辛屬其他一些植物入藥,如大花細辛、花葉細辛、圓葉細辛等,其揮發油含量基本都低於正品。鑑於細辛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主要來自揮發油,使用這些非正品,可以說是形成細辛用量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

應用指徵

絕大多數情況下,細辛用於寒證。熱證用細辛時,須與寒涼藥同用,且藥量要輕。

吉林高鳳蘭認為,“有故無殞”。臨證時確實為陰寒重證及痛甚者,可大量使用細辛。並注意地域、季節、體質強弱,以及機體對藥物耐受性等情況,靈活調整用量。

武漢許國振認為,細辛溫經止痛,治療痛證、痺證等時,可超大劑量應用。而用以治療表證時,宜按常規劑量應用。

老中醫劉沛然的經驗:細辛辛溫,入肺、腎二經,可通脈絡、療死肌、頑痺等,另外還可用於偏寒、偏冷之冷疾、冷痺、冷風、冷癖、痰飲等症,此皆是認症定藥之關鍵。

配伍使用

應用細辛不僅要以辨證為依據,還宜伍酸寒或鹹寒之品,以緩解其不良反應。有報告伍用白芍、甘草,白芍滋陰以和細辛之辛烈,甘草“調和諸藥而解百毒”。

《本草正義》載細辛“能散浮熱”,於清熱藥中佐入細辛,可昇陽散火,開洩其鬱,解其表邪,有“火鬱發之”之意。

細辛很少單用,而應與其他藥配伍使用,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強藥效。明代倪朱謨言:細辛,佐姜、桂能驅臟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佐獨活能除少陰頭痛,佐荊、防能散諸經之風,佐芩、連、菊、薄又能治風火齒痛而散諸鬱熱最驗也。細辛若用於熱證,則必須伍寒涼藥,且用量宜輕。

清代陳士鐸言:細辛氣清不濁,善降濁氣而升清氣,所以治頭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佐之以補血之藥,使氣得血不散也。

用藥劑量

細辛作丸散劑直接吞服,應牢記“細辛不過錢”之警語,以確保用藥安全;用作湯劑時則無此限制,如治療風寒溼痺時,可用至30克。但宜久煎,時間以30~60分鐘為宜,還可採取煎濃汁少量頻服的方法。臨床可根據病人體質、病情,以及煎服法,加大用量。

有臨床觀察認為,細辛用至6~15克為安全劑量,超過20克會產生心悸等副作用。

河北劉興武臨床體會,只有將治療風寒痺痛、外寒內飲、溢飲、支飲、冷哮等方劑中的細辛用量上升到9克,療效才會顯著;若據病漸增至15克,則療效更著。

河南毛進軍臨床體會,細辛按經方用法,應以複方入藥,煎湯使用,非常安全。當和乾薑為伍時,即使用15克或者再大一些都可以。如用細辛走上焦,可以從少量開始,逐漸加量。如治療風寒溼痺、頑痰痼疾時,細辛之量須在30克以上,療效方顯。

四川蕭澤民認為,細辛能通陽氣、消散寒結,對久病邪實之寒性洩瀉、喘、咳必用,一般用8~10克,對風寒入侵陽氣未虛者用6克左右,陰虛火旺者應慎用。有些病人服藥後有烘熱感、口乾等不良反應,若配伍滋陰之品可自行消除。細辛對腎臟有一定毒性,故腎功能不全者應掌握劑量,中病即止。細辛入丸、散劑,每日用量以0。5~1克為宜,且不宜久服。對寒溼痛痺較甚、體壯,服少量細辛療效不佳者,可大膽應用之,不必拘謹;而對於陰虛內熱、體弱多病、腎功能減退者,不論散劑、煎劑,皆應慎用

天津金夢賢在臨床中一直按著同等分量使用,例如小青龍湯的乾薑、細辛、五味子和當歸四逆湯的當歸、芍藥、細辛,都是相同的分量,這樣療效較好。如果把細辛減量,療效就差。在治療外傷性截癱和手足凍傷之患者,身體強壯無其他內傷疾病,有時用至一兩。

應用禁忌

劉沛然在《細辛與臨床》中提出了6條慎用細辛的情況:①勞痰失血非所宜,反能引血化熱。②寒化口渴者慎用,外感風寒已解或未解口渴亦慎用。③目疾胬肉有障翳者,赤白膜膚皆不用(注:眼暗不明淚出者,眥赤者多用之)。④衄血、溺血、便血,及咯、喀、嘔、吐血皆不用。⑤久病陰虛灼熱,非所宜。⑥凡病內熱火盛及氣虛、血虛、陰虛,並慎之。

清代凌奐說,凡病內熱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虛,氣虛有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法皆禁用。即入風藥,亦不可過5分,服過一錢,使人悶絕,因其氣厚而性烈耳。惡黃芪、狼毒、山茱萸,忌生菜,畏硝石、滑石,反藜蘆。

綜合各家的觀點,證屬陰血虛、氣虛、實熱等,臨床見口渴、汗出、血證等情況,均應慎用或忌用細辛。

癃閉——再造散法(劉沛然醫案)

谷江,男,71歲,1943年6月就診。因外出被雨淋,體表惡寒,隨即小便閉。夙質體弱,面暗黃,下肢浮腫,時方6月,著衣重裹,無汗,不欲食飲。氣壅咳嗽,舌體薄,質淡,薄白苔,肢涼,脈細緊。年老感淫邪客肺,邪不解,肺失清肅,夙質陰液虧虛,陰陽不相營運,腎氣被侮,氣化不及州都,關津不利,尿閉。此中餒客忤,玄府不得交通,肺氣不宣,州府不利。

仿再造散法擬方:紅人參15克,麻黃10克,黃芪15克,桂枝12克,杏仁18克,細辛(後入)15克,附子3克,甘草10克,蔥根寸許,鮮姜20片。一劑汗出,尿亦下,通陽而愈。(編者按:原文未說明後下細辛之後的煎煮時間)

本案利用細辛能“利水道”,重用治療癃閉。所用方劑為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劉沛然喜歡用該方加減治療傷寒之少陰證,寒邪在腎經。以麻黃髮其表寒,附子驅其裡寒,細辛降其陰邪。並療風冷腰痛,風冷頭痛,慢性寒喘及陰縮(睪丸上吊)等。

重用細辛治頑固性頭痛(病歷摘要)

易某,女,40歲,2009年6月初診。因間斷頭痛20餘年就診。其間患者間斷髮作頭痛,近日頭痛頻繁,持續時間漸長。頭顱CT等檢查未發現異常。刻下症見:頭痛,畏寒,眠差,經期前後乳房疼痛,納可,二便調,舌暗,舌底瘀滯,脈沉細弱。西醫診斷:頭痛原因待查。中醫診斷:頭痛。中醫辨證:寒凝經絡,陰血兩虛。治法:散寒通經,養陰補血。

處方:細辛30克,制草烏、川草烏各15克(先煎4小時),白芍30克,川桂枝30克,當歸15克,莪術9克,桃仁9克,炒棗仁60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15克,葛根30克,生薑18克。

2009年7月二診:服上方7劑。頭痛未作,畏寒已不明顯。入睡仍困難,口腔起潰瘍兩處,口乾,便幹,納可,舌淡,脈沉。考慮患者陰虛較明顯,對上方大劑鼓動陽氣之法耐受較弱,桂枝減量至15克,制草烏、川草烏減量至各9克。考慮患者目前以睡眠不佳為主,炒棗仁加至90克,五味子改為遠志30克交通心腎,以失眠治療為主。

患者頭痛20餘年,病深年久,頭為清竅,邪阻經絡,清陽不達,或瘀滯作痛,或不養作痛,總當以通經絡為先。大劑量細辛祛絡中寒邪,配合莪術、桃仁活血,化久寒所成之瘀。細辛是治療頭痛之佳藥,對於無心臟症狀者,可以放心應用。故本例雖僅服7劑,藥效卓然。

李翰卿的觀點: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肝經、腎經。功能散寒止痛,鎮咳祛痰,溫肺化飲,通鼻竅而止淚。主治外感寒邪或寒邪入裡或寒而兼溼引起的頭痛、面痛、齒痛、身痛,以及咳嗽時發、鼻竅不通、不聞香臭、迎風流淚等症。其主要功能有二:一個是散寒,一個是止痛。散寒,指在表之寒邪,或由表入裡之寒邪,而非陽虛所生之內寒;止痛,是指由風寒、風溼引起的頭、面、身、腹、齒諸痛而言。由於細辛善於使在表特別是由表入裡的寒邪外達,因此,應將其劃歸辛溫解表藥類。

在細辛的用量上,古人素有“細辛不過錢”之說,講義亦規定用量為1。5~3克,但臨床每遇有寒邪入裡過甚的特殊情況時,可以酌情增加至4。5~9克。臨床運用,雖然陰虛、熱甚的疾病屬於禁忌範圍,但也不是絕對的,在裡熱與表寒相兼出現時,可以大膽使用。如對於陰虛或熱盛兼有表寒之頭身疼痛、牙痛者,可配合滋陰及清熱藥用之,如六味地黃湯加細辛,治腎陰虛兼風寒頭痛,生石膏與細辛同用,治內火外寒之風火牙痛。

另外,細辛常與附子配伍應用,這是仲景方中治療寒邪入裡過甚,邪伏於陰分的常用藥對。如麻黃附子細辛湯中,辛、附與解表藥麻黃同用,意在助陽,散寒解表;大黃附子湯,為細辛、附子同大黃配伍,大黃寒下,細辛溫散,且有大劑附子溫陽相助,用治陰寒內伏、陽氣閉鬱不通之冷積便秘,效如桴鼓。正如《成方便讀·卷一》張秉成所言:“治脅下偏痛,發熱,其脈弦緊,此陰寒成聚,偏著一處,雖有發熱,亦是陽氣被鬱所致,是以非溫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積,故以細辛、附子之辛熱善走者搜散之,而後大黃得以行其積也。”(摘自《李翰卿全集》)

朱良春認為:細辛為藥中猛悍之品,以溫散燥烈為能事,用之得當,則其效立見,臨證不可拘泥於前人舊說,當用則用。他在臨床運用細辛極為靈活,不但寒飲用之、腎炎初起有類風水者用之、痺證疼痛者亦用之,而口腔潰瘍、頑症痼疾如紅斑狼瘡、溼疹、腫瘤、心動過緩等更是常用之藥。

朱老認為只要辨證得當,儘可放心使用,他在湯劑常用細辛10~20g 或以上,但基於細辛的辛香走竄之性甚猛,強調湯劑先煎30分鐘 以上,而研末吞服者則以小劑量為宜,為後學者臨床運用細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摘自《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年6月“細辛運用的臨證思考”,作者陳黨紅等)

盛國榮認為:細辛辛烈竄透, 功能通陽氣、 散寒結, 對肝腎陽虛, 寒溼凝結,或病久虛寒較重的喘咳、洩瀉或頑痺病人, 可用較大劑量,一般在15克左右;對風寒外侵而陽氣未虛者,用中劑量, 一般6克左右;對體弱陰虛火旺者,則忌用。某些病人服大劑量後,常有烘熱、口乾等副反應,每可漸漸適應,自行消失。或適當減少其他辛熱之品,或伍以白芍等滋陰之味均可。總之, 盛老的用藥經驗告訴我們,凡屬細辛的適應症,投以較大劑量每可收到滿意的療效,而並無“氣閉不通致死”之虞。而且,細辛的湯劑與散劑不同,陳承所誡是單用末不可過一錢。但若經水煎後, 其辛烈之性實已大減,故不必拘泥“ 用不過錢”之說。

陳登科認為:細辛如果生用,超過1錢,煎煮時間少於30分鐘是會有毒性反應,患者常嘔吐不止,嚴重時會危及生命。現在很多人不敢用它治療疑難雜症,但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它。我在臨床中用細辛最多可達百克,當然這是有條件的。

我認為桂枝通陽絡,疏通衛氣;白芍通陰絡,疏通營血。在需要時,我會用到細辛,它在桂枝芍藥之間能打通孫絡(最微小的迴圈系統)。而孫脈佈散在全身所有的地方,無所不在。所以,細辛能進入身體的任何地方,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微迴圈疏通劑。且細辛辛溫,能搜剮孫絡裡的風寒溼濁、痰飲瘀血濁氣等一切不正之氣。

基於細辛入孫絡的理論,便有了其臨床用途:首先是利九竅、明目,可治療五官各種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寒性牙痛、暴盲、視網膜栓塞、弱視、嗅覺喪失等風寒溼、痰飲瘀血阻塞導致的疾病。其次,它能深入腦髓、骨髓,治療頑固的寒溼瘀血導致的頭痛、失眠、帕金森、中風、癲癇、腦血管栓塞、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疾病,也可用於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再次,它能深入肺泡毛細血管網,把伏飲、痰溼、寒溼等病邪搜刮出來,可治療咳喘、老慢支等疾病。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它能使四肢百骸(所有關節)裡的風寒溼濁、痰飲瘀血等病邪從關節裡出來,用於治療風溼痺痛、百節拘攣、脈管炎等疾病。

細辛的作用還有很多,正如《神農本草經》所說:細辛“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溼痺痛,死肌。明目,利九竅。”

說“細辛不過錢”,是什麼依據?

細辛

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野生或栽培,主產於東北、陝西等地,有北細辛與南細辛之分。常用北細辛,根灰黃色,葉綠色,氣味辛溫,歸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溫肺化飲、通竅止痛之功。仲景屢用細辛,在《傷寒論》中有6方次,《金匱要略》中有16方次。現將其配伍用方及功效作一歸納。

1.湯方歸類

麻黃細辛附子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主治太少兩感。細辛與麻、附相配,通徹表裡,內散少陰寒邪,外解太陽之表。王旭高雲:“細辛引麻黃入少陰,以提始入之邪,仍從太陽而解。”本方用治感受風寒,頭痛、肢體痠痛、咳嗽、惡寒不渴有顯效。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主治陽虛陰凝,水飲不消,用麻、桂、辛、附溫裡通陽,陽氣行則陰寒散,水飲自消。

小青龍湯:“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咳逆倚息,不得臥。”主治外寒內飲。細辛合麻黃,宣開溫散,合半夏、乾薑,溫散化飲止咳,細辛與五味子相配,一散一收,開合兼施。全方散寒化飲,止咳平喘,治療咳嗽,惡寒不渴,無汗,咳痰清稀量多,質清如水,或鼻流清涕,苔多白滑。用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若見煩躁、口乾者,可加石膏,即小青龍湯加石膏湯,以細辛與石膏相配,化飲清熱。

射干麻黃湯:“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主治寒飲鬱肺,喉中有水雞聲。細辛合生姜、麻黃,散寒化飲。

苓甘五味姜辛湯:“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主治“咳,胸滿者”。細辛合乾薑,散寒洩滿。尤在涇雲:“乾薑、細辛之辛而入肺,合茯苓、五味子、甘草消飲祛寒以洩滿止咳也。”與此方相類者還有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真武湯條下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主治水飲致咳。

當歸四逆湯:“手足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主治血虛寒厥。細辛與桂枝、當歸配合,通血脈,散寒邪。“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加重散寒之力。

大黃附子湯:“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主治寒實內結。細辛合附子溫經散寒,治寒邪伏於陰分;合大黃,溫陽通便。本方與麻黃細辛附子湯相比,僅一味之差,但功用迥然不同,前者散寒通腑,治寒實內結,後者溫經散寒,治寒邪入侵,太少兩感。

赤丸:“寒氣厥逆,赤丸主之。”本方主治脘腹冷痛,故細辛配烏頭散寒止痛。

烏梅丸:“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侯氏黑散:“治中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本方有醫家認為系後世補入。

2。功用、配伍、劑量分析

綜合分析仲景用細辛諸方,歸納其功效為:辛溫發散,祛風寒,解表邪;散寒除飲止咳;溫經散寒止痛;溫經助陽,通血脈。主治惡寒不渴,兼治咳嗽,厥冷,疼痛等。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雲:“細辛,辛能溫散,故諸風寒風溼頭痛,痰飲,胸中滯氣,驚癇者,宜用之……辛能洩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用之。辛能補肝……辛能潤燥,故通少陰及耳竅,閉塞者宜用之。”張山雷亦云:“細辛,芳香最烈,故善開結氣,宣洩鬱滯,而能上達顛頂,通利耳目,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之宣絡脈而疏通百節,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近賢焦樹德將其功效歸納為:“細辛的主要特點是有竄透開滯的效能。辛味能開通,可用它開胸中滯氣,通肺竅,疏通關節,而治療咳逆上氣,寒痰喘咳,眼風流淚,鼻塞不聞香臭,風寒痺痛等證。”上述論述其主治、功用大多未出仲景應用範圍。

仲景用細辛其配伍最多的有以下幾組:

細辛配附子:主治身體疼痛或腹痛而見惡寒者。惡寒無汗者,加麻黃;腹痛而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胸腹痛甚劇者,附子改用烏頭,加半夏,方如赤丸;惡寒,全身困重,心悸氣短而脈緩者,加麻黃、桂枝、甘草。

細辛配乾薑、五味子:主治咳逆上氣而痰多清稀者,即寒飲內伏致咳,方如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等。

細辛配伍桂枝、當歸、芍藥:主治惡寒不渴而四肢骨節冷痛或頭痛、胸腹疼痛等。

關於細辛用量,仲景用細辛,入湯劑的量大,多用二三兩,入丸散劑量小,僅一兩。其中用三兩者有8個方劑,可見仲景用細辛的劑量是比較大的。後世有“細辛不過錢”的說法,源於宋代陳承著的《本草別說》,其所指是用細辛末,其雲:“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半錢匕約合今之1g)。李時珍《本草綱目》亦有類似記載。但也有醫家提出不同看法,如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雲:“宋元祐陳承謂細辛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閉,不通而死。近醫多以此語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藥,豈能閉氣?上品無毒之藥,何不可多用?方書之言,類此者不少。學者不善詳察而遵信之,伊黃之門,終身不能入矣。”從仲景用藥及綜合各家經驗看,細辛末單用不可大劑量,入湯劑則量大無妨。另外,從仲景細辛配伍來看,配附子、烏頭量小,配他藥則量大。筆者曾用細辛10g以上治療偏頭痛、骨關節疼痛,入湯劑煎煮,未見明顯副作用。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細辛中的發揮油及黃樟醚含量隨煎煮時間增加而降低。但細辛總屬溫散之品,若其人身熱、汗出、口渴、舌紅少苔,或乾咳無痰,有熱象或陰虛,當慎用。

《神農本草經》將細辛列為上品:“細辛,味辛,溫。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溼痺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一名小辛,生川穀。”細辛根據產地不同分為三種:①遼細辛,又稱北細辛,產於東北、河南、陝西、山東等。②華細辛,產於河南、陝西、湖北、山東、四川等。③漢城細辛,產於遼寧等地。

仲景用細辛的方劑有14方,分佈於18條原文中,其中《傷寒論》6條,《金匱要略》12條。另有《金匱要略》中侯氏黑散一方,後世有注家認為不是張仲景的,是後世補入的。以細辛名方者5方,方名中無細辛者9方。

一、細辛的功效

1。辛散祛風解表邪

《傷寒論》301條有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本草綱目》雲:“細辛,辛溫能散,故諸風寒風溼頭痛……宜用之。”其實,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治療太陽與少陰合病的,外有太陽表證,內有少陰裡寒證這樣最合適。《藥品化義》記載:“細辛,若寒邪入裡,而在陰經者,以此從內托出。”陽虛受了表寒,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附子溫在裡、麻黃髮表之寒,細辛從裡出表,故有的方劑書把麻黃附子細辛湯放歸助陽解表類中。

2。散寒化飲止咳逆

細辛功能溫肺化飲,用治肺寒痰飲咳喘諸證。小青龍湯治療外寒內飲是其代表方。《金匱要略》有治療外感風寒內有飲邪鬱熱證的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的射干麻黃湯、治療支飲咳而胸滿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療支飲上逆嘔吐的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治療“水去嘔止,其人形腫”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治療“面熱如醉”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金匱要略》中小青龍湯的加減有很多,小青龍湯是治療外有風寒內有水飲的代表方,一般表現為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內有痰飲宿疾的慢性咳喘病。類似的加減方有好幾個。以前我在鄉下經常碰到百日咳喉中有水雞聲患者,用射干麻黃湯治療是最好的。還有治療支飲咳而胸滿的苓甘五味姜辛湯,這個是用於治療胸膈有痰飲的最主要的方劑。比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胸膜炎患者,痰飲停於胸膈,用細辛散寒解飢。辛者能散能行,有開肌腠的作用。利水道並不是細辛的功效,主要是辛有發散的作用,發散能利氣化,胸膈停飲用細辛,辛可以開解,間接利水,開胸中積滯。心肺病、胸腔積液,不論是炎症引起的、結核引起的,或者胸腔積液引起的,胸悶、氣滯、飲停等,都可以用,包括慢性心衰、竇性心律不齊,只要屬於飲證的都可以用細辛。《名醫別錄》雲:“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結滯。”《長沙藥解》雲:“細辛,斂降衝逆而止咳,祛寒溼而蕩濁,最清氣道,兼通水源,溫燥開通,利肺胃之壅阻,驅水飲而逐溼寒,潤大腸而利小便,善降衝逆,專止咳嗽。”

3。溫經通陽治厥逆痺痛

《傷寒論》雲:“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傷寒貫珠集》雲:“夫脈為血之府,而陽為陰之先,故欲續其脈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溫其經。”《素問·調經論》:“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細辛性溫可以助血運、止疼痛。《神農本草經·細辛》言細辛可用治“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溼痺痛”。

4。通利九竅

仲景無此記載。《神農本草經·細辛》載:“久服明目,利九竅。”九竅是什麼概念?我們頭面部有七竅,前陰、後陰加起來為九竅,頭面部的眼、耳、口、鼻,和前陰、後陰都可以用的。我在龍華醫院碰到一位比較嚴重的鼻竇炎患者,晨起頭痛比較嚴重,因為一晚上膿液積在鼻竇部,所以早上前額疼痛。我重用細辛、蒼耳子、金銀花治療。細辛用12g,幾劑藥鼻竅就通了。可見,細辛治療頭痛、腦痛效果非常好。其實,細辛還有解痙的作用,寒邪凝滯,寒主收引,受寒可引起關節拘攣,氣血閉阻,不管是神經痛、風溼痛還是其他痛症,凡是寒邪引起的閉阻,都可以用細辛。還有牙痛,過去用細辛和白芷磨成粉放於牙上,止痛效果很好。現在多發性口腔潰瘍用細辛也是很好的。《本草正義》記載:細辛“芳香最烈,故善開結氣,宣洩鬱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之宣絡脈而疏通百節,外之行孔竅而直達肌膚”。現代臨床常用細辛治療慢性鼻炎、反覆發作性口腔潰瘍、牙齒痛等。細辛是溫藥,有人認為不可用於眼科疾病。其實,細辛用於眼科疾病的治療是非常普遍的。在最早的眼科書裡用細辛的方子有幾十個。在《備急千金要方》裡面用細辛治療各種眼科疾病均有很好的療效。

二、細辛的配伍

1。細辛加麻黃、附子

功能溫陽發汗解表。代表方為麻黃附子細辛湯。張錫純:“用附子以解裡寒,用麻黃以解外寒,而復佐以辛溫香竄之細辛,既能助附子以解裡寒,更能助麻黃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陽透入之寒,仍由太陽作汗而解,此麻黃附子細辛湯之妙用也。”細辛煎起來有股香味,辛香走竄,可以通裡解表,能夠溝通表寒和裡寒,可以治太陽透入之寒,再由太陽作汗而解,所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可由表入裡,是因勢利導的方法。“其在皮者汗熱發之”,在表證階段宜用發熱解表的方法,透過發汗而解。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高年陽虛腳攣急案。陳老太,年屆九十高齡,身體素來健康。近值隆冬,寒氣凜冽,1個月來經常夜半出現小腿抽筋攣急,每每半夜起坐,或用熱水袋外敷,或以手按摩半小時方能緩解。雖屬小恙,但對於年邁之人而言,頗以為苦。此高年元陽不足,無以溫煦筋脈,加之冬令陰氣偏盛,夜半又為陰中之陰,陽氣潛藏,陰盛陽虛。處方:麻黃12g,附子9g,細辛6g,懷牛膝12g,胡蘆巴15g,菟絲子12g,肉蓯蓉15g,當歸12g,川芎12g,丹參15g,白芍15g,甘草6g。7劑後症情緩解;再7劑小腿抽搐未再復發。

2。細辛加乾薑、五味子

功能散寒化飲止咳逆。代表方為小青龍湯,主治太陽傷寒表實證兼痰飲內停。陳修園雲:“《金匱要略》治痰飲咳嗽不外小青龍湯加減,方中諸味皆可去,唯細辛、乾薑、五味不可輕去……學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尤在涇雲:“麻黃、桂枝,散外入之邪;半夏、細辛、乾薑,消內積之寒飲;炙甘草三兩,芍藥、五味監麻、桂之性,且使表裡之藥,相就而不相格爾。”裘沛然先生非常贊同陳氏的話,他認為小青龍湯的主要組成不是麻黃、桂枝,而是細辛、乾薑、五味子,小青龍湯有五六個加減方,而細辛、乾薑、五味子這三味藥不會去掉,如果去掉這三味藥就不是小青龍湯了。

小青龍湯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案。林某,女,42歲,1992年7月初診。咳喘30餘年,近又發作,加重1周。患者3歲時即患咳嗽氣喘,迄今已30餘年,發作大多在秋季。近3年來,發作越發頻繁。1周來,咳喘氣促加重,夜間不能平臥,咳痰呈泡沫狀,色白,口乾欲飲,大便偏幹,無明顯發熱。面色少華,兩肺呼吸音偏低,兩肺底可聞及幹囉音。下肢無水腫,無頸靜脈怒張。舌稍胖苔薄白,脈細。診斷為喘息性支氣管炎。辨治為痰飲內停,肺氣壅滯,寒熱兼夾。治擬辛開苦降、寒熱並調、補瀉兼施之法。擬小青龍湯加減。處方:淨麻黃15g,桂枝15g,乾薑15g,細辛12g,黃芩30g,龍膽草12g,生地黃30g,生甘草20g,黃芪30g,桃仁15g,杏仁15g,訶子肉12g。7劑。上方加減治療2月,發作平息(裘沛然先生醫案)。

裘沛然先生治慢性支氣管炎主張應以辛溫蠲飲、苦寒洩肺為大法。“肺欲辛”,辛能散邪結,溫可化痰飲;苦能降上逆之肺氣,亦可清內蘊之痰熱。本案咳喘,自幼而起,釀成慢性,治療非易。歷代醫家治療此疾有許多經驗良方,但最令先生心折者首推仲景之小青龍湯。本案組方乃小青龍湯變法,方中配伍獨具匠心。既有麻黃、桂枝之辛散,又用訶子肉之收斂,相反相成;取麻黃、桂枝、乾薑、細辛之辛散解表、化飲散結,又伍黃芩、龍膽草以清肺中蘊熱之邪,辛苦相合,自有升清降濁、宣肅肺氣之功;桃仁、杏仁此藥對可止咳化痰,以利肺氣之通暢;另外,因久咳耗氣傷陰,故以黃芪、地黃相合。這是裘老慣用的代表方劑,即使他自己感冒、咳嗽,也用此方。有時候乾薑用30g,麻黃用15g,還是生麻黃,細辛12g。

在這個配伍中麻黃、桂枝和訶子、五味子一起用,辛溫發散和收散肺氣同用。為什麼用五味子?奧秘就在這裡—發散和收澀同用。因為肺氣虛的患者發作的時候持續喘息,不發作的時候一動就喘息,所以加五味子、訶子肉收斂喘息,發散收斂並用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這是第一個奧秘。

第二,麻黃、桂枝、細辛、乾薑都是辛溫的,和黃芩、龍膽草苦寒清熱的一起用。辛是發散的,苦寒是降下的,慢性支氣管炎說到底就是肺氣的宣發肅降失調,肺氣不宣我們用麻黃、桂枝,肺氣不降我們用黃芩、龍膽草,辛溫發散和苦降同用可調節其肺之宣降的功能。裘老認為龍膽草不僅清肝膽之熱,也可以清肺熱。他經常將黃芩和龍膽草一起用,可以清肺之裡熱。外有表寒,入裡以後鬱而化熱,寒熱交錯,所以一方面用乾薑、細辛,一方面用黃芩、龍膽草,寒熱並用。另外,一般認為痰白是寒、痰黃是熱。而裘老認為,痰白也和熱有關,不管白痰、黃痰都是炎症的產物,病人往往喘息以後口乾舌燥,所以是寒邪鬱而化熱,是寒熱交錯的。所以,他認為治療白痰,寒、熱藥應該一起用。這種病人往往陰氣虧虛,所以用生地黃。黃痰怎麼能用生地黃呢?裘老認為,痰飲停於肺部,所以鬱而化熱傷陰,故用生地黃以滋陰。

第三,桃仁和杏仁也是一個藥對。桃仁、杏仁對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動脈高壓的治療有很好的療效。這類患者口唇缺氧發紫,而瘀血者舌也發紫,此時用葶藶子加桃仁、杏仁治療肺動脈高壓效果很好,瀉肺氣,兼活血。動物實驗證明,此法對解除肺動脈高壓是有效的,我碰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動脈高壓患者就桃仁、杏仁一起用,加葶藶子12~30g。葶藶子用多了有時候會嘔吐,因此,劑量應逐步增加。如果是久咳損傷氣陰的加黃芪、生地黃。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的病機錯綜複雜,寒熱交錯,表寒加里熱,即有痰飲,也有氣陰兩虛的症狀,有時肺的疾病還可影響心,所以不能用單一的方法治療。我們講,用藥應“絲絲入扣”,對於病機錯綜複雜的,像這種急性感染看過西醫用過抗生素、地塞米松、解痙攣藥的,用藥只有“絲絲入扣”才能見效。

3。細辛加當歸、芍藥

功能溫陽散寒止痛。代表方為當歸四逆湯,主治寒凝經脈,手足厥寒。其類方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療血虛寒凝兼“內有久寒者”。

當歸四逆湯治療偏頭痛案。毛某,女,42歲,2007年11月19日初診。患者偏頭痛3年餘,初起無固定部位,以後逐漸傾向於偏左頭痛,時亦波及顛頂,區域性怕冷,吹冷風后頭痛更甚,發作時左顳側可捫及血管搏動,嚴重時如針扎樣疼痛,常用麥角膠咖啡因遏制。舌暗苔白膩,脈弦。腦血流圖示兩側波幅不對稱。證屬寒溼痰瘀阻絡。治以溫陽化痰溼、活血祛瘀、通絡定痛之法。處方:當歸12g,赤芍12g,白芍12g,丹參15g,桂枝9g,細辛9g,制南星12g,制半夏12g,川芎12g,殭蠶12g,鉤藤12g,白附子9g,白蒺藜12g,苦丁茶9g,炙地龍9g。另用蠍蜈片,每日2次,每次5片,口服。上方煎服14劑,證無進退,夜寐較前稍安,精神似爽。二診原方改赤芍15g,白芍15g;加甘草4。5g。患者頭痛緩解,囑停用麥角膠咖啡因等鎮痛藥。上方加減服用2月餘,頭痛基本控制,偶在臨經前輕痛。

除了張仲景的配伍外,我還收集了關於細辛配伍的常用組合。①細辛加石膏:可以治療胃熱齒痛。胃熱為什麼還用細辛?因為細辛可以利九竅,有止痛作用,石膏清陽明經熱。②細辛加升麻:升麻30g,細辛9~12g,對於頑固性的口舌生瘡效果非常好。取升麻涼血解毒清熱之義。③細辛加羌活:治療血管性頭痛、感冒頭痛可以用細辛加羌活。羌活入太陽經,痛在太陽經部位的頭痛用此藥療效顯著。另外,還有部分枕大神經炎患者,典型症狀是耳朵後面的乳突和風府穴有壓痛,用細辛加羌活可以宣通經氣,解太陽在表之邪。④細辛加白芷:治療牙痛,以前拔牙沒有止痛藥,用細辛加白芷磨成粉塗於牙上,咳嗽一下,牙齒就掉下來了,當做麻醉止痛藥。⑤細辛加黃連:治療舌尖痛、舌尖紅、舌尖潰瘍都可以用細辛加黃連。我曾經治療一舌尖痛、舌苔少患者,西醫認為是舌炎,患者疼痛難忍。我用升麻、黃連、地骨皮、石膏再加細辛治療,2周舌苔生出來,舌不痛了。⑥細辛加黃芩、菊花:治療風火齒痛、少陽頭痛內有火外有風這種牙痛,用細辛加黃芩、菊花。另外,細辛加甘草、芍藥具有止痛的作用。細辛是非常好的發散藥、止痛藥、溫經藥、止咳藥。

關於細辛的用量,張仲景十幾個方中並不相同。細辛用量為一兩至六兩,其中一兩是一方,最多的是烏梅丸,六兩。烏梅丸是厥陰病中治療蛔蟲病的,蛔厥是用丸藥的,用量和湯劑不一樣,一般二三兩是常用量。過去我們都知道細辛不可以過錢的,這是宋·陳承在《本草別說》裡說的,“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多則氣閉塞不通者死”。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承《本草別說》,所以後世用量就不敢過量。但清代陳士鐸在《石室秘錄》中說:“治療頭痛用五錢和一兩。”近代章次公說:“細辛不可多服,自是正論,但謂用量一錢,即足以致氣閉,則又不盡然。”他不同意陳承和李時珍的說法,“此僅可以論末藥,而不可以論湯藥。細辛入湯劑,錢許無妨”是“編者之經驗如此,決非虛語也”。近年有雜誌報道,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細辛用到30~100g;仝小林先生編的《重劑起沉痾》亦記載了大量細辛超過30g而無副作用的病例。但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用量仍是1~3g。

從中藥藥理學分析,首先,細辛有鎮靜和鎮痛的作用;第二,細辛有解熱的作用,藥理學證明麻黃附子細辛湯就是解熱的;第三,細辛具有抗感染、免疫抑制和抗變態反應的作用;第四,能夠強心、擴張血管、鬆弛平滑肌,還可以增強脂質代謝和升高血糖等作用;第五,具有平喘、祛痰的作用;第六,具有強心、抗心肌缺血、升高血壓的作用;第七,有抗病毒作用,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可以治療病毒性感冒;第八,有區域性麻醉的作用。

細辛毒性的問題是醫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細辛的毒性主要來自細辛所含的黃樟醚,細辛揮發油中黃樟醚佔到8%,服用4~5g磨成粉的細辛就可以出現胸悶、噁心、嘔吐等毒副反應。的確是這樣,有實驗證明,把細辛的葉子磨成粉,給白鼠吃上1g就會死掉。細辛的有效成分是甲基丁香酚,主要在根部,莖和葉會少一點。煎煮30分鐘,有毒成分黃樟醚的含量大大降低了;煎煮30分鐘以上,黃樟醚就揮發得差不多了。細辛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呼吸麻痺和引起心律失常,二者均可導致死亡。另外,黃樟醚有致癌的作用,所以細辛不能長時間服用,特別是細辛的丸藥,經常用就要當心了,可以致癌。還有,其含有的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所以細辛要間斷使用,長用是要中毒的。

影響細辛的毒性的因素,一個是煎煮的時間。煎煮5分鐘、10分鐘、20分鐘、30分鐘、60分鐘揮發油損失率分別是30%、38%、55%、66%、74%。煎1個小時,揮發油蒸發74%,就不會中毒了。第二,藥用部位。這裡我也排列了一下,按揮發油的成分,根大於全草大於葉。根是最多的,根裡面揮發油的比例是90%。我們藥房裡的主要是根,不是全草。葉子和全草要少一點。我們現在用的是華細辛和遼細辛,在遼寧東北一帶出產的比較正宗。

細辛中毒怎麼解救?首先,如果是口服半小時之內,就用高錳酸鉀洗胃。第二,對症處理。抽搐的用解痙、鎮靜藥,中藥也可以,西洋參、五味子、石膏、生甘草、羚羊角粉,加綠豆湯,煎後,鼻飼灌進去,可以中西藥齊用。

一般來說,細辛用量不過錢,如果做丸劑、散劑、粉劑吞服的要注意,用量每人每天不要超過1g,古訓還是要注意的。第二,雖然有報道個案用30g的,40g、50g也是有的,但是我認為,湯劑裡一般宜用3~15g。如果15g應該煎煮45~60分鐘,用得更多則煎煮的時間應更長。第三,細辛不宜單獨用,要配伍,可以互相制約,比如細辛用的時候可以加乾薑、生甘草,有解毒的作用,這樣可以監製細辛的毒性。第四,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因為用久容易蓄積起來容易引起腎中毒,故應間斷使用。好藥要用好,不要把好藥用壞了。第五,腎功能不全者禁止使用。如果是脾腎陽虛的人,即使有用細辛的指徵也不要用,可能會引起中毒。

最後,奉獻給大家四句話:膽大心細。行方智圓。英雄肝膽。神仙手眼。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一切遵醫囑,切不可給自己妄下診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