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脾陰虛不能一“胃”到底哦~

導讀:

脾氣虛,脾陽虛,在臨床中經常遇到,脾陰虛似乎較少提及,一般脾陰虛即可預設等同於胃陰虛。然而,陝西西安的兒科專家午雪嶠先生並不這樣認為哦!午老的治療物件主要是孩童,並在這特殊群體的治療過程中細分了脾陰虛的治療大法。特此推送,以饗讀者。

一、脾陰虛體現在營氣不足

古人理脾多注意脾陽,常忽視脾陰。

五臟皆有陰陽,其本質表現各不相同。

《靈樞·本神篇》說:肝藏血,血舍魂……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腎藏精,精舍志……。”

脾為倉廩之本,營之居也,脾陰虛表現在營氣的不足。

營氣來源於胃,在脾陽的作用下(蒸津液,化其精微)上升佈散運化於周身,上注於心肺,轉化為血,營養滋潤臟腑四肢。

小兒純陽之體,陰常不足;脾陰虛對小兒病意義尤大。

脾陰與胃陰不同,脾陰上升,胃陰下降。

脾陰虛營氣不足,不能上升敷布周身,

常見四肢消瘦,面板乾燥,毛髮憔悴,食少腹脹,大便稀瀉或乾燥,舌嫩紅少苔或花剝,多發於內傷雜病、稟賦不足,久吐、久瀉、久病之後。

胃陰虛不能滋降,

臨床常見乾嘔、呃逆,胃中嘈雜,齒齦紅腫,口渴善飢,舌紅絳乾等津虧胃逆之象,多見於外感病後期及內熱消渴等症。

胃陰虛日久可以傷及脾陰,病由腑入髒,是病情加重之象,脾陰虛亦常兼見胃陰不足,脾陰虛經治療好轉後,亦常出現或輕或重的胃陰虛,為病由髒出腑,處理得當,預後多好。

臨床既須辨別脾陰、胃陰的不同,亦須注意其轉化及兼證,不可固執一端。

脾陽主運,脾陰主營。脾陽虛運化無權,津液停留,多見寒象、溼象,溼鬱久亦可化熱傷陰。

脾陰虛營養不及,精血不足,臟腑失養,常兼見燥象、熱象。

但畢竟脾性惡溼,亦多見傷陰及陽,由燥轉溼,不少脾陰虛患者,由肌肉消瘦,面板枯燥,進而出現水腫即是例證。

脾陰亦不同於肝腎之陰,肝腎之陰為營氣所化之精血,脾陰則為胃中津液所轉化的營氣,雖異名同類,但生化有異,臨床亦須注意其異同。

二、補脾陰要注意甘酸升潤

脾陰不足,營氣不能升散,治療要掌握甘、酸、升、潤四個關鍵,如不兼溼熱邪氣,慎用大苦大寒,以免影響營氣升散,須用甘緩平和之藥,配以酸斂生津之藥,酸甘化陰。

甘藥以白糖參(或太子參、黨參)、白朮為好(張壽頤說白朮補脾益營氣,且補且行,益營氣而能闢溼——見《臟腑藥式補正》)。

酸藥選用山楂、烏梅、芍藥等,酸味藥既可斂陰也可散陰,既能收斂營氣又能佈散營氣,對脾陰虛者尤為適宜。

補脾陰須配以升津,常用葛根,尤其對兼洩瀉口渴者,配入大隊甘酸化陰藥中,可使營氣上升、精氣佈散。

營氣精血不足,亦須柔潤,常用山藥、蓮子、石斛、枸杞等,慎用熟地一類膩滯之品,以防增溼,影響脾運。

參苓白朮散補脾健運,是古人補脾較好的方劑,嘗在此方基礎上化裁一

補脾陰經驗方

,組成為:

白糖參(或太子參、黨參)、白朮、山藥、蓮子肉、扁豆、葛根、烏梅、麥芽、薏米、白芍、山楂、大棗等。

臨床用於小兒疳積,營養不良及久瀉久吐、傷及脾陰者多獲良效。

三、病例介紹

門某,男,4歲。初診1980年10月27日。

患兒系七個月早產兒,一歲三個月會走路,語言智力均正常。

一個半月前因食肉過多致患兒腹瀉,以腹瀉脫水及營養不良先後住某醫院一個半月。

經用氨基酸、痢特靈、胰酶、青鏈黴素、維生素及輸液、輸血等治療,洩瀉雖減,營養不良未見改善。

入院時體重為12。5公斤,出院時只有10公斤,轉來午老診治。

證見:面色萎黃,遍身骨露,面板肌肉乾枯而澀,手足枯痿而軟,不會坐、不能站,頭不能抬,頸細腹大,頸部肉消,煩躁口渴,無淚無涕,飲食懶進,睏倦喜睡,口渴而幹,大便粘液,腹痛滯下,日三~四次,舌質紅、苔白、中心幹厚,脈沉細。

辨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稟賦不足,飲食不節,嗜食甘肥,溼熱蘊積,損傷脾胃,洩瀉不止,耗傷津液,成此疳證,此虛中挾實之候。

宜先清利。

方藥:川連4克,黃芩4克,白芍5克,川樸3克,枳殼3克,木香1克,地榆4。5克,檳榔3克,當歸4。5克,葛根3克,青皮3克,生草1克。   水煎服二劑

二診(10月30日):藥後大便日一次,量多質稠,尿增多,已自索食,口渴喜飲,腹不痛,痿弱乾瘦有增無已,睏倦嗜臥,脈細數,舌紅無苔。宿滯已去,脾胃陰虛之象畢露,擬經驗方加減,

先補脾陰。

方藥:白糖參8克,山藥15克,蓮子10克,扁豆1克,山楂8克,雞內金6克,石斛8克,麥芽8克,薏仁8克,白芍6克,天花粉8克,大棗3枚,葛根5克

水煎服,三劑。並輔以推拿捏脊三法。

三診(11月8日):上方服七劑後精神好轉,頭可抬起,能坐仍不能站,易飢索食,口渴喜飲糖水,日夜喝水達2000~3000毫升,尿頻數如米泔,夜尿多,每次間隔40分鐘,面色蒼白,晚間有時發熱,脈細數、舌紅苔白膩。

化驗尿蛋白(-),尿糖(-),

此疳證之疳渴也,乃脾陰虛好轉,胃陰虛顯現。

再擬養胃陰消疳止渴,方用清熱甘露飲。

生地10克,麥冬8克,石斛8克,知母6克,枇杷葉6克,生石膏8克,茵陳8克,黃芩4克,燈芯引。

四診(11月20日):服上方十劑後,口渴大減,喝水每天250毫升,飲食大增,日7~9兩,精神好,面色紅潤,面、胸、背、四肢肌肉較前豐潤,有鼻涕、眼淚、汗液;

夜尿大減,日5~6次,能獨立行走,大便日三次,色黃成條,昨日有咳嗽清涕、脈細數,舌紅苔白薄。疳證已除。

繼補脾陰佐以散風寒。

方藥:山藥15克,薏仁10克,白芍8克,麥芽8克,扁豆8克,山楂8克,葛根5克,芡實6克,內金6克,蓮子肉8克,杏仁5克,蘇葉5克,桔梗5克,大棗3枚

服上藥後外感解,食慾、精神俱好,體重14公斤,已接近正常。

囑其慎風寒、節飲食,同時調服成藥參苓白朮散善後。

(武長春整理)

注:本文選自《陝西名老中醫經驗選》,1988年2月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