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腹腔鏡時代腹股溝疝修補術-1

1。簡介

腹股溝疝是一種常見的疾病。Rives於1966年首次提出在腹膜前間隙放置非吸收性網片治療腹股溝疝[1]。Stoppa介紹了通過後入路使用大型網狀假體修復雙側疝[2]。自從1887年Bassini提出腹股溝疝治療方案以來,人們就開始採用開放式和內窺鏡手術治療腹股溝疝,例如腹腔鏡手術,其中有幾種技術已經被介紹過。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自1990年首次定義以來,取得了重大進展[4]。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首先採用經腹入路,其中採用腹膜內技術,如在腹膜上部結紮上應用網片或塞式網片。在觀察到早期復發後,在腹膜和肌肉之間放置補片的做法直接導致了TAPP和TEP技術的出現。只有這兩種腹腔鏡修補術被證明是可行的,早期結果與列支敦斯登修補術相當或優於。簡言之,TAPP方法包括用套管針進入腹部,開啟疝區的腹膜,用網片覆蓋潛在的疝區,然後重新縫合開啟的腹膜。與TEP技術相比,TAPP技術的主要優勢在於它具有早期學習曲線。TEP技術不涉及進入腹腔,而是僅限於Retzius間隙。它可以放置一個大的腹膜前網片,有幾個優點,包括修補雙側疝氣,最小的剝離,消除氣腹和解決其伴隨的併發症,修補後迅速恢復正常活動,美容和良好的長期效果。與開放手術方法相比,內鏡下疝修補術,使用TAPP或TEP程式,涉及較少的疼痛和最低的複發率。

2。解剖學

作為腹股溝疝早期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屍體和臨床研究能夠更好地解釋腹股溝管的解剖結構。阿斯特利·庫珀(Astley Cooper)[5]、弗朗茨·哈塞爾巴赫(Franz Hasselbach)[6]、安東尼婭·斯卡帕(Antonia Scarpa)、朱爾斯·傑爾曼·克羅奎特(Jules Germain Cloquet)[7]和莫頓(Morton)[8]的解剖學圖譜和新書開始闡明許多沒有被正確理解,因此無法充分研究的課題。腹股溝管後壁在病因及腹股溝疝修補術中的意義,由於這一新的認識而更加清楚。研究表明,橫肌腱膜和橫肌筋膜的缺損在疝氣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矯正此缺陷的目的是防止橫筋膜張力[5,8,9]。

3。腹股溝管

在成人,腹股溝管是一個大約4釐米長的斜道底部的前腹壁。它位於腹股溝外(淺)環和腹股溝內(深)環之間,位於腹股溝韌帶頂部上方2-4釐米處[10],(圖1,3)。採用前入路進行的疝氣修補術從外環斜切口開始,繼續到內環水平的脊髓前內側,然後在脊髓前內側水平的內環水平尋找斜疝囊[13]。

外環:外斜腱膜的三角形開口,由其基部形成,其上下腿受恥骨上部的限制。上肢是由外斜肌腱膜本身形成的,下肢是由腹股溝韌帶形成的[7,14]。上肢附著於腹直肌鞘外側緣和腹直肌鞘肌腱,下肢附著於恥骨結節。

內環:橫筋膜上的U形正常孔。這個反向U的邊界是由前後橫向筋膜形成的。其下限由橫筋膜特化增厚的髂束形成[7,14],(圖1)。Henri Fruchaud(1894-1960)是一位解剖外科醫生,他將所有腹股溝疝都集中在一個病因下,並在疝解剖中引入了“肌皮孔”的概念。Fruchaud根據其臨床表現對疝氣進行分類,並認為疝氣是從他自己負責定義為肌纖維口的地方開始的。該間隙的邊界由上內斜肌纖維、腹橫肌、髂腰肌外肌、內直肌外側界和恥骨下角構成。腹股溝韌帶穿過這一結構並分叉成兩條。精索和股靜脈穿過這個區域。它只在內部被橫筋膜覆蓋[9,10],(圖-4)。

腹腔鏡時代腹股溝疝修補術-1

圖1。 腹股溝區後解剖

腹腔鏡時代腹股溝疝修補術-1

圖2。 腹壁前、外側層

腹腔鏡時代腹股溝疝修補術-1

圖3。 腹股溝韌帶

腹腔鏡時代腹股溝疝修補術-1

圖4。 Fruchaud肌纖維板孔

Hasselbach三角:

上、下Hasselbach三角的外側緣由腹壁下血管構成,內側緣由腹直肌外側肌構成,下外側緣由腹股溝韌帶構成。大多數直疝和膀胱外腹股溝疝都來自這裡[10,15],(圖2)。

庫珀韌帶:

該韌帶從恥骨結節開始,沿著齒狀線延伸。它在靠近髂外隆起處變薄而消失。它與Poupart韌帶有30度的角差,是一個堅固的結構[10,13,15],(圖1)。

腹股溝後區解剖:

從腹部到恥骨上和腹股溝,可見三個腹膜皺襞和三個從臍向下延伸的淺窩。

臍正中皺襞:

臍尿管從臍延伸到膀胱的部分。它位於白線之下,很難辨認(在某些人身上可能更明顯)。

臍內側皺襞:

臍動脈的殘餘部分,從臍動脈延伸到髂動脈。它們位於上腹部血管的中間位置。因為它們對人體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在它們身上做的切口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臍外側皺襞:

它是由上腹部動脈和靜脈形成的,在進行解剖時需要注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