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王清任:絡病理論的治法、治療高血壓的經驗和治則治法

導讀:

學習“絡病”理論指導臨床治療高血壓病的具體經驗。

1

治則治法

王清任有“久病入絡為瘀”之說,

故絡病臨症總以津停血阻、痰瘀互結、濁毒內蘊為表現。

絡病的辨證原則,應以氣血分先後,以經絡定深淺。

初病在氣,久病由氣及血,經主氣,絡主血,故葉天士有“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百日久恙,血絡必傷”、“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等說。

由此可見,絡病乃疾病病久不愈之病理轉歸,究其病理特點及臨症表現,不外虛、實兩端。

虛,責之絡中氣虛、血虛;實,責之瘀血、濁毒痺阻絡脈。

病變主要在心絡,又與腎絡、腦絡有密切關係。

對高血壓病的論治,宗《素問·調經論》:“病在血,調之絡”。

葉天士有“大凡絡虛,通補最宜”,“當以通補入絡”,

其用藥宜活潑,忌呆滯,主張在補而不膩的基礎上加以通絡之品,並提出“絡以辛為洩”、“辛香可入絡通血”;

王清任則認為氣虛是導致血瘀絡阻的病理基礎,力主活血化瘀法,益氣與活血相結合,首創益氣活血通絡法。

近代醫家張錫純總結前人之長,提出“其瘀多在經絡”,主張臨症見有血瘀之象者,應從經絡而治。

丁甘仁十分推崇葉氏“久病入絡”、“久痛入絡”之論,獨擅祛瘀通絡、和營通絡兩法。

趙錫武則強調活血通絡應和治本扶正兼顧,並指出“養血藥具有化瘀通絡作用”,擴大了通絡藥物的用藥範疇。

老年高血壓病血瘀證治則治法,應以活血通絡祛瘀法為主,兼用益氣扶正、調理肝腎法。

現代藥理研究,此類藥物具有擴張血管,增進血流,促進血液迴圈,特別是增加微迴圈的血流量,而這也正是目前西藥降壓作用機制之所在。

腦卒中病多繼發於高血壓病之後,隨著對本病的研究深入,認為病位在於腦絡,透過中醫辨證,配合活血通絡法治療本病,療效較前有明顯提高。

這一點亦提示我們,從絡病的角度開展對高血壓病及其併發症的治療,有望取得進展。

2

分證論治

一、絡脈空虛證

常見症狀為頭暈頭痛,耳鳴如蟬,心悸怔忡,氣短乏力,舉步不穩,四肢麻木,失眠健忘,腰痠膝軟,夜尿頻數,舌質暗紅,苔薄白,脈沉細弱。

治宜益氣活血。

臨症常用方:黃芪15~30g,桑寄生15~20g,黨參、紅花、當歸、廣地龍、川芎、桃仁、川牛膝各12~15g,杜仲10~12g。

根據病情可以隨症加減,如失眠,加棗仁12~15g、夜交藤15~20g;心悸,加遠志10~12g、珍珠母15~30g;眩暈,加知母10~15g、生地12~15g;腰痠膝軟,加狗脊、補骨脂各10~15g。

二、痰濁阻絡證

多見頭暈頭痛,頭重如裹,胸悶納呆,腹脹痞滿,嘔吐痰涎,少食多眠,舌質暗淡,苔白膩,脈沉滑。

治宜健脾祛痰、活血化瘀。

臨症常用方:川芎、陳皮各10~15g,法半夏、澤瀉、生蒲黃、五靈脂各10~12g,茯苓、白朮、薏苡仁、益母草各12~15g。

根據病情可以隨症加減:痰濁重,加膽南星10~12g;頭脹頭重,加草決明12~15g、菊花10~15g;尿少浮腫,加車前草15~20g;胸悶,加全瓜蔞15~20g;腹脹,加萊菔子10~12g。

三、瘀血阻絡證

常見頭痛頭暈,頭部刺痛,胸悶胸痛,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口唇指甲紫暗,舌下絡脈青紫,舌質紫暗,苔薄白,脈沉細澀或結代。

臨症常用方用:梔子、桃仁各10~12g,天麻、紅花、黃芩各10~15g,鉤藤、杜仲、川牛膝、當歸、川芎各12~15g,石決明、桑寄生、茯苓、丹參各12~20g。

四、氣滯血瘀阻絡證

頭痛頭脹,痛有定處,胸脅脹滿,唇指青紫,四肢麻木,脈弦或弦數,苔薄或黃,舌質暗紅或暗紫。

伴有肝陽上亢化火時,尚有口苦、便秘、尿黃等表現。

治宜理氣活血。臨症血府逐瘀湯加減。

五、陰陽失調,挾瘀阻絡證

頭暈頭痛目眩,心悸不寧,氣短乏力,心煩健忘,失眠多夢,腰痠腿軟,肢體麻木,脈沉細或弦細,舌苔薄質暗紅有瘀點或瘀斑。

臨症左歸丸或右歸丸加減。

六、肝熱挾瘀阻絡證

目赤面紅,心煩易怒,大便乾燥,少腹作痛,小便黃赤,脈弦數,苔黃膩。

治宜平肝清熱,活血化瘀,方用:龍膽瀉肝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值得一提的是,高血壓病,由於風、火、痰、瘀痺阻絡脈,蘊生毒邪,必毒傷絡脈,

因此對絡病的治療,常加解毒之品,如黃芩、黃連、菊花、丹皮、梔子、龍膽草等。

注:

具體用藥請遵醫囑!

本文選摘自《翁維良臨床經驗輯要》,翁維良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封面圖來源於攝圖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