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總是認錯人?可能真的是腦子“有病”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科學闢謠平臺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在某處偶遇某人,欣然上前打招呼時,卻發現ta根本不是你認識的那個,甚至他們沒有一點相像,這時,你也許會自我調侃一句“啊,我臉盲了!”其實,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有認錯人的經歷,這個時候我們經常給自己貼上“臉盲症”的標籤。那麼到底什麼是臉盲症呢?臉盲症只是個用來自我解嘲的“小病”嗎?

總是認錯人?可能真的是腦子“有病”

圖蟲創意

01

50人中就有1人患臉盲症

“臉盲”的核心特徵是面孔識別能力的缺失,面孔識別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能力。當人類開始群集生活後,認識你熟悉的人,記住新來的人和在陌生的人群中認出你認識的人,變得尤其重要。因此,對面孔的加工就因為進化的需要,而發展出獨立的特異性的功能了。在腦成像的研究中,研究者也發現了右側梭狀回(fusiform gyrus)的一塊區域專門負責加工面孔,稱為梭狀回面孔區(fusifrom face area, FFA)。

患有臉盲症的人,要麼看不清楚人臉,要麼雖然看得清楚人臉,卻無法分辨出他是誰,換句話說,對臉盲症患者來說,似乎人人都是陌生人,所以臉盲還有個偏學術的名字:面孔失認證。

總是認錯人?可能真的是腦子“有病”

圖蟲創意

面孔失認證(prosopagnosia)是一種面部識別能力的損傷,可以在腦損傷後獲得,也可由發展變異造成。由遺傳或發展造成的面孔失認證被稱為發展性面孔失認證(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cs),由於成年後的疾病或腦部創傷造成的面孔失認證被稱為獲得性面孔失認證(acquired prosopagnosics)。

人臉識別能力在一般人群中顯示出高度的遺傳性,早期觀察發現發展性面孔失認證傾向於家族性,可能具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最近一項對24名受試者的研究報告顯示,催產素受體基因中常見的單核苷酸多型性與發展性面孔失認證有關。

儘管獲得性面孔失認證非常少見,但是發展性面孔失認證顯得非常普遍,但具體的患病率還存有爭議。

02

面孔失認證僅限於面孔識別困難嗎

一個長期存在的爭議是,認知功能受損是對面部特定的影響還是也會影響對其他物體型別的加工。由於物體加工是由視覺網路來執行的,而這些區域也涉及對其他類別物體的知覺加工。獲得性面孔失認證的案例獲得了喜憂參半的結果,一些報告表明對其他物體的識別正常,而一些報告顯示對其他物體的加工有損傷。發展性面孔失認證大多數也存在物體識別障礙。

總是認錯人?可能真的是腦子“有病”

圖蟲創意

另外一個特殊的類別是文字,人臉和視覺文字加工在梭狀回區域共享和競爭神經資源。但視覺單詞更多地依賴左側梭狀回,而面孔加工傾向於右偏側化,但是偏側化並不那麼完全。因此,右側損傷的面孔失認證伴應隨著輕微的閱讀缺陷,而左側病變引起的失讀症應伴有輕微的面部識別問題。

有一項研究確實發現,獲得性面孔失認證表現出詞彙識別障礙,但其他研究沒有發現單純右側損傷造成的面孔失認證患者由於視覺詞彙加工問題而出現閱讀障礙。但是儘管右側損傷造成的面孔失認證可以正常閱讀,他們在識別手寫字型上存在困難;相似的,儘管失讀症患者可以識別面孔,但是在唇讀上存在困難。

總是認錯人?可能真的是腦子“有病”

圖蟲創意

03

超級認臉者注意力集中在鼻子

與臉盲症患者相反,有一類人擁有非凡的辨識人臉的能力,能將所有見過的人都深深地記在腦海中,過目不忘。這種技能甚至可以用於刑偵工作,幫助警務人員抓捕罪犯,擁有這種“超能力”的人被稱為“超級認臉者”。統計表明,“超級認臉者”在人群中的佔比也在2%左右,和臉盲症患者的比例神奇的相似。“超級認臉者”的面孔識別策略異於常人,他們會分配更多的時間在鼻子的觀察上,這可能是因為鼻子處於人臉中心的位置,有助於測試者在辨別人臉時採用最佳結構化處理策略;與此相對,臉盲者則會花費更多時間在嘴巴上。

總是認錯人?可能真的是腦子“有病”

圖蟲創意

04

外國人長得都差不多?

剛出生時我們可不這樣

值得一提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類似的經歷:看國外電影時,經常覺得白種人長得差不多;同樣的,許多歐美人也不善於分辨亞裔的長相。這種現象不是嚴格意義的臉盲,而被稱為“異族效應”——人類辨識同種族群的面孔能力,高於辨識異族族群面孔。

總是認錯人?可能真的是腦子“有病”

圖蟲創意

科學家發現,“異族效應”在未滿6個月大的小嬰兒身上並不存在——他們可以精準辨識外國人的面孔,甚至對於猴子的不同長相也可以有效分辨。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嬰兒的面孔識別能力開始“窄化”,6個月時就不能識別非洲人的面孔了;9個月大時,正式加入“異族臉盲症”大軍,僅能認得出中國人的面孔了。這其實是符合進化需要的:我們平時接觸得最多的是同族,準確地分辨出同族的面孔有利於社交和生存。久而久之,大腦就不會再費力去分辨異族的面孔啦。

05

識人能力可以透過訓練來加強

工作中和生活中,即使輕微的“臉盲”也會帶來社交尷尬,幸運的是,人類的大腦是高度可塑的,面孔識別能力可以透過訓練不斷改善。

儘管有一個有趣的報告指出鼻內吸入催產素後,發展性面孔失認證患者的認人能力有短暫改善,但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行為干預上。

譬如:一項對24名發展性面孔失認證患者的研究中,12名參加者進行了3個星期的線上面孔訓練專案,而另外12名參加者不進行面孔訓練專案。這個訓練專案是基於整體面孔訓練,旨在擴充套件面孔失認證的空間整合能力,讓受試者學會區分面部特徵之間的距離,即眉毛/眼睛和嘴/鼻子之間的空間資訊。

總是認錯人?可能真的是腦子“有病”

圖蟲創意

研究發現,經過訓練的12名發展性面孔失認證參加者在正面面孔的辨別上顯著提高,尤其是那些能達到更難水平訓練的參加者。而且參加者自我報告的日常面部體驗也有適度改善。

另外一項研究對10名獲得性面孔失認證患者進行了為期11周的訓練,訓練參加者感知面部形狀越來越細微的差異。與對照組相比,在訓練後,對面部形狀的感知敏感性有21%的絕對增加。更重要的是,沒有經過訓練的新面孔也增加了10%,而且3個月後訓練效果仍明顯。

總是認錯人?可能真的是腦子“有病”

圖蟲創意

這是因為,只留意眼區與鼻嘴距離,就不會被頭髮、光線、著裝等資訊所幹擾——換句話說,對方縱有七十二種變化,只要盯住了眼鼻嘴,“臉盲”就追不上你!從此,你就真的擁有了一種“穿上馬甲我照樣認識你”的自信。

在當前的醫療水平下,面孔失認證很難徹愈。即便如此,臉盲症患者依舊可以綜合聲音、衣著和走路姿勢等因素識人;臉上的痣、手上的紋身與說話的聲音這些特徵,都可以成為幫助臉盲症患者辨認朋友的線索。而且,見得人越多,識人就越準。看來,對於臉盲症患者來說,適當參與社交生活,反向塑造大腦的面孔識別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Alnonico, A。, Barton, J。 Progress in perceptual research: the case of prosopagnosia [version 1; peer review: 2 approved], F1000Res。 2019, Faculty Rev-765

doi: 10。12688/f1000research。18492。1。 eCollection 2019

[2] Degutis J , Cohan S , Nakayama K 。 Holistic face training enhances face processing in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Brain, 2014

[3] Jesse Gomez et al,Microstructural proliferation in human cortex is coupl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ace processing,Science,2017

[4] Vaidehi et al,Development of Neural Sensitivity to Face Identity Correlates with Perceptual Discriminability,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7

[5] Mercedes et al,Extensive migration of young neurons into the infant human frontal lobe, Science, 2016

[6] Sarah B, Sarah J C, Bradley D, Jeremy JT, Edwin J。Burns, Timothy L。Hodgsone。 Intranasal inhalation of oxytocin improves faceprocessing in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2014

[7] Anna K。 Bobak B A。 Parris, Nicola J。 Gregory R J。 Bennetts, Sarah Bate。 Eye-movement strategies in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and “super” face recognition。 2017

[8]華沙。看臉[M]。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6

作者 | 唐義誠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稽核 | 許貴芳 廊坊師範學院教育學院心理系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