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核醫學市場規模近兩年上升至61.5億,中國核醫學市場的春天來了?

導讀:

談核色變?核醫學和你想的不一樣!

核醫學市場規模近兩年上升至61.5億,中國核醫學市場的春天來了?

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創作品

作者丨

唐唯珂

編輯丨

李欣夷

圖片來源丨

圖蟲創意

一提到放射性核素,很多人想到的是輻射安全問題。但其實,隨著醫學發展,放射性核素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臨床精準診斷和治療上。

公開資料顯示,

我國核醫學市場規模由2015年的36.1億元,上升至2019年的61.5億元。

從早期篩查帕金森到腫瘤、癌症治療,核醫學作為一個新興發展學科,似乎距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遠,但又很近,可以在不經意間改變人們的生活。

目前,我國核醫學已發展了幾十年,但和國際上還是有較大差距。2017年資料顯示,中國核藥大約僅佔全球7%。在10年前甚至5年前談核藥,都沒有一個來自國內自主研發。

“但這幾年,國內進步非常快,有很多藥正處於三期臨床。以前我們要研發一個核藥,按中國的技術力量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最近幾年,我們醫院就引進了專門做放藥(放射性藥物)的人才,使得我們有技術力量從源頭研發。我本人也去美國專門去學放藥,現在就是基於一些學習回來的經驗,還有跟企業合作,在國內建了一套放藥研發體系。”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核醫學主任張祥松向21新健康記者表示。

目前,國內放藥發展非常快,一些龍頭大三甲醫院有裝置、有技術力量、有人才梯隊,自行管理相關領域,國家也從政策方面給予支援。

據瞭解,目前核藥發展最快的是歐盟,其核醫學相關新藥上臨床是醫院自己管理的,不用到藥監局備案,而我國政策也是如此。在此背景下,很多資本已經開始率先佈局裝置的投放,挖掘潛在市場。

由來已久的核醫學

核醫學的誕生和發展史,就是一部技術創新突破史。

1874年,藥劑師Morten Nyegaard發現了核素,由此在挪威奧斯陸成立了Nycomed公司。二戰期間,一家公司在英國小鎮Amershsam收購了一處廠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間鐳精煉實驗室。這間“戰時工廠”就是GE醫療分子影像的前身——Amersham。

此後,Amersham更名為“放射化學中心”,並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到1966年代後期已初步成為全球醫療診斷和生命科學產品生產的領導者。1999年,Nycomed和Amersham合併,2003年被GE收購。至此,GE醫療開始逐步成為業界唯一做到裝置、藥物和平臺等全覆蓋、多學科診療全週期的廠商。

臨床醫學的研究和實踐表明,精準醫療的精髓就是

“個性化”+“靶向”

,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應用到

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

。而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的核心,則是各種基因、蛋白、代謝分子構成的“靶向”分子探針(即“核藥”),與疾病的起源、發展、歸化和個性化差異息息相關。

如果把核藥比喻成一顆由“彈體”與“彈頭”組成的“巡航導彈”,以18F-FDG為例,FDG就猶如“彈體”,利用葡萄糖代謝的特點,在人體內自動導航,大量聚集在腫瘤細胞內,而不同的核藥可以進入不同型別的細胞;18F就猶如一顆發光“彈頭”,當核藥在特定細胞聚集後,會發出180度的γ光子,被PET(成像裝置)所接收。

核醫學市場規模近兩年上升至61.5億,中國核醫學市場的春天來了?

中國核醫學已經發展了數十年,但分子探針(“核藥”)的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巨大差距,能用於臨床的種類在過去20年裡進展不大。由於放射性核藥探針的特殊性,目前國內還缺乏足夠強有力的技術轉化和臨床化平臺。

十四五開局,國家對醫療大健康事業發展倍加關注和投入,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的基礎,醫療技術和服務能力的提升是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一步。而核醫學的發展,是這個重要一步的關鍵轉折點:

能更早期地發現疾病、精準診斷疾病、全程評估疾病治療情況、真正進入精準醫療。

就癌症而言,很多癌腫本身很難早期發現,一旦有了臨床表現,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早期治療。而中國是癌症發病大國,每年約430萬癌症新發病例,像肺癌、乳腺癌等,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早期透過微創治療,無論是經濟負擔、還是5年、10年預後的生活狀態,相較於晚期治療而言,差別都是非常巨大的。

而核醫學相關產品能夠早一點、再早一點發現病灶,尤其是精準定位原發病灶。同時,核醫學相關技術可以對腫瘤進行非常有效的TNM分期,更好地指導治療並進行療效評估,提高腫瘤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質量,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除了腫瘤疾病,核醫學在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也有著無法替代的意義。

以神經退行性病變——阿爾茲海默病或帕金森病為例,出現臨床症狀後,一方面存在不小的鑑別診斷困難,另一方面治療相對偏晚。而核醫學的成像方式可以在類似疾病出現臨床症狀前幾年、甚至前十幾年進行確診,從而可以更早地臨床干預。在心血管系統,核醫學在血流灌注、代謝成像、斑塊分析等方面也非常有意義,可以將疾病的準確診斷提前再提前,更好地指導治療。

核醫學可以提前診斷哪些疾病?

精準醫療的核心,是圍繞分子標記物來進行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精準愈後,而核醫學的主要內容就是檢測這些分子標記物,而且是目前最可靠、最方便的手段,可以解決很多涉及老齡化等社會問題的重大疾病診治。

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核醫學主任張祥松向21新健康表示:“舉一個簡單例子,比如說大家常提到的

帕金森病

。這個病在我們國家發病率是很高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障礙,同時患者可伴有抑鬱、便秘和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症狀,一般基層醫院缺少具有相應臨床診治經驗的專業醫生,容易誤診為其他疾病,比如診斷為抑鬱症。”

據他介紹:“我們曾經遇到一個帕金森病患者,前後治療了6年時間,在很多醫院就診過,其中也不乏三甲醫院,一直誤診為其他疾病。這個過程當中病人非常痛苦,治療花費很大,還有醫療資源的浪費。但其實帕金森病發病機制就是中樞神經系統黑質-紋狀體多巴胺神經通路受損,我們核醫學就有檢測多巴胺神經功能的探針,

可以在帕金森病患者出現運動症狀之前10~20年,透過核醫學顯像檢測患者的多巴胺神經功能是否受損。

如果能夠早期發現、診斷的話,後面很多問題,包括浪費的經濟和社會資源都可以避免。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突顯核醫學診斷優勢的例子。”

核醫學市場規模近兩年上升至61.5億,中國核醫學市場的春天來了?

此外,還有一種病叫

軟骨病

,骨骼容易變形,並可出現骨折,其中有一類軟骨病是腫瘤引起的,這種腫瘤會導致骨頭的軟化。

“我們接診過一個患者病人,一名38歲男性,就醫經歷已有7年,做檢查的時候是他太太推著輪椅過來,30多歲正值壯年的男人,已經不能走路了,骨頭軟化不能站立。這種腫瘤體積都非常小,查出來的時候只有三四毫米,位置也非常隱秘,單純靠常規CT、磁共振檢測出來非常難。但這種腫瘤一般生長抑素受體表達增高,進行核醫學生長抑素受體顯像檢查,就可以檢測出來,找到腫瘤病灶。因為腫瘤體積很小。臨床醫生可以不用開刀手術,直接用超聲消融,可能幾分鐘就能解決問題了,一旦把這個腫瘤破壞掉,患者一到兩週就可以站立。”張祥松向21新健康記者說道。

而關於核醫學對於高危人群篩查的價值,更適合用帕金森病來舉例。

“帕金森症有一些是散發型的,有一些是遺傳型的,我們做過一些實驗,如果沒有任何症狀、只是遺傳型易感基因的攜帶者,透過多巴胺神經顯像可以檢測到有沒有多巴胺的神經受損。所以一些有家族疾病史的高危人群想要看自己有沒有帕金森風險,做這個影像檢查就可以提早發現的。目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在華南地區,目前主要是我們中山一附院在做,但是很多醫院也在逐漸開展。而且,從篩查、確診到療效分期,核醫學技術都非常有優勢。”張祥松介紹道。

核醫學治療如何運用?

在治療領域,甲亢診治是核醫學最早、最經典的一個應用領域,即

甲亢的同位素治療

甲狀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產生甲狀腺素,裡面有三碘甲狀腺素和四碘。而同位素治療中使用的碘是有放射性的,這種碘也可用作診斷。因同位素治療的應用,現在甲亢治療已基本不用手術。

據張祥松介紹,尤其是廣東地區,大部分甲亢患者已不用去內分泌科進行藥物治療;在歐美,首選是用碘131治療。現在透過核醫學技術可以做到像外科手術一樣控制甲狀腺腫大,透過碘131精確控制甲狀腺切多少,讓甲功恢復正常,既不甲亢也不甲減。這是最典型的核醫學治療。我們做甲亢治療已有超過60年曆史,是非常成熟的技術。

核醫學市場規模近兩年上升至61.5億,中國核醫學市場的春天來了?

而同位素疾病的治療中發展最快是在

腫瘤領域

,其中以放射性核素的發展較為突出。放射性核素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影像檢查用,另一部分是治療用。

治療用的發射的核素主要有兩種,β射線和α射線。我們做甲亢治療用的碘131,就是產生β射線;同時它又能產生γ射線,用作成像。

目前核醫學的發展趨勢是“診療一體化”,不管是成像用核素,還是治療用,都是靶向的,進入人體內就如同導彈,精確制導到疾病部位成像或進行治療。如碘131就是自動跑到甲狀腺部位,其他疾病也是一樣,有專門可以靶向到那種腫瘤的碘131,這種治療的前景廣闊。此外,核醫學在基層的應用也是指日可待。

21新健康×完美 全新科普欄目——《21完美健康說》上線!每週一期,帶給你最專業、全面的健康科普知識,讓你的生命更有質量!

核醫學市場規模近兩年上升至61.5億,中國核醫學市場的春天來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