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喉嚨不舒服,咳嗽不止,試試這些方子,不妨試試,可以幫你去除它!

喉嚨不舒服,咳嗽不止,試試這些方子,不妨試試,可以幫你去除它!

導讀:

“清嗓子”的現象其實很多,時覺喉間不適,需“清嗓”,甚至因幹癢或有粘附物刺激而引發咳嗽。如何治療?看下文:

01

驗方要義

方名:

喉咳解痙湯

組成:

生地15g,玉竹30g,杏仁10g,瓜蔞仁10g,川貝母10g,淡黃芩10g,射干10g,制南星6g,陳皮6g,炒枳殼6g,赤芍30g,廣地龍10g,殭蠶10g,蟬衣6g,白茯苓10g,豬苓10g,車前子10g(布包),炒竹茹10g,甘草10g

功效:

清熱化痰,養陰潤喉。

主治:

慢性喉源性咳嗽。

用法:

每日1劑,水煎3次服,日分3次。30劑為1療程。後期可制丸服。

02

方病述略

慢性喉源性咳嗽乃指乾咳無痰並伴喉癢、不適為主的一種慢性喉部疾病。

病因,一般由感染或食辛辣、香燥等刺激性食物,形成喉粘膜充血、水腫或增厚等病理性改變,堵塞呼吸道所致,故多屬慢性喉炎的併發症。

臨床表現,主要為乾咳無痰,呈陣發性或痙攣性咳嗽,上午較輕,下午加重,早期間歇性發作,後期可持續性嗆咳。

時覺喉間不適,常須“清嗓”,甚至因幹癢或有粘附物刺激而引發咳嗽。

喉鏡或纖維喉鏡檢查,可見喉粘膜瀰漫性充血、水腫或有少許粘稠分泌物粘附的慢性喉炎體徵。常常久治不愈。

中醫謂本病為“喉咳”,認為因臟腑陰虛、痰凝氣滯於喉部所致。以咽喉長期幹癢不適、引發咳嗽為主要表現的咳病類疾病。據知,本病病名最先由幹祖望教授提出,治療頗有經驗。

餘則認為,本病非唯陰虛痰凝氣滯,血絡瘀阻不和亦為因素之一,因制喉咳解痙湯,既養陰清熱,又化痰消瘀,以解其痙攣使咳喉好轉,臨床用之,亦獲效良好。

方中黃芩、射干清熱解毒,瀉火利咽;貝母、瓜蔞仁、竹茹清熱潤喉,化熱痰、結痰;南星、陳皮、枳殼、杏仁宣肺利氣,化溼痰、風痰;玉竹、生地養陰潤肺;茯苓、豬苓、車前子滲溼利水消腫;赤芍、地龍涼血活血化瘀,配甘草酸甘化陰以柔痙;蟬衣、殭蠶袪風止痙。

諸藥入方各有所專,又相互為用,使熱清痰化,氣行溼除,瘀消血行,氣道通暢,咳嗽必止,故具有清熱化痰、養陰解痙之效。

03

病案舉例

武某某,男,53歲,幹部。

乾咳無痰陣發性加劇已近2年。

因喜菸酒,初咳以為菸酒刺激所致而不以為然,繼則漸漸加重,晨起必咳,下午尤甚。相繼查X線胸片及CT,均無異常。

詢之素常喉咽不適,如痰粘附,時時“清嗓”,喉科查喉粘膜輕度充血並覆蓋少量黃白色分泌物。

脈沉細,舌紅少苔,大便兩三日一次,質硬,小便正常。診為慢性喉源性咳嗽。

辨證:陰虛內熱,痰凝血瘀。

方用喉咳解痙湯:

生地15g,肥玉竹、京赤芍各30g,杏仁、瓜蔞仁、川貝母、黃芩、射干、廣地龍、殭蠶、白茯苓、豬苓、車前子(布包)、炒竹茹、生甘草各10g,制南星、陳皮、炒枳殼、蟬蛻各6g。並囑忌菸戒酒。

上方共服30餘劑,又制丸連服2個月。經3個多月的治療,咳嗽已除,喉部亦較清利。隨訪1年餘,咳嗽未發。

按語:

喉以納氣而通於天,為肺之呼吸門戶,喉部一有阻塞,氣道不利,便影響肺之訊息自然及司清濁之運化,因而氣逆上嗆而咳嗽。

本案患者素好酒煙,又因職業關係,常用語言表達,頻之則肺陰先傷,喉失滋養,易於氣滯凝瘀結痰;反之氣道不利又累及肺氣肅降,故久咳不愈。

喉咳解痙湯集養陰清熱、化痰、消瘀、解痙於一體,使陰復熱除,痰消瘀化,喉管通利,氣道得暢,咳嗽當除。

本文選摘自《臨證驗方治療疑難病》,雍履平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0。4。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書介紹:

《明清十八家名醫醫案》

內容簡介:

《明清十八家名醫醫案》共收明清兩代十八位著名醫家的二十一部醫案。其中明代名醫四人,即汪機(石山)、孫一奎(文垣)、喻昌(嘉言)、李中梓(士材);清代名醫十四人,即高斗魁(鼓峰)、尤怡(在涇)、徐大椿(靈胎)、薛雪(生白)、吳瑭(鞠通)、王士雄(孟英)、程文囿(杏軒)、蔣寶素(問齋)、謝星煥(映廬)、費伯雄(晉卿)、王泰林(旭高)、陳蓮舫(秉鈞)、張聿青(乃修)、餘景和(聽鴻)。這二十一部醫案即是他們醫療實踐的真實記錄。醫案中儲存下來的極其豐富的寶貴臨床經驗,至今仍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本次出版,精心校點,以滿足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及中醫藥愛好者的需要。

注:

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宣告: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