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中醫文化】秦伯未:身體裡有溼氣該怎麼治療?

溼的治療,主要分三個大法。

化、輕者在中焦者用化。

利、較重者在下焦者用利。

逐、積而成水則用逐。

(一) 化 溼

溼分外溼、內溼。

感受霧露或淋雨等,病在於表者為外溼,屬於外感範圍。

一般所說的內溼,多指過啖生冷肥甘及脾不運化所引起的內生之溼。也有居處潮溼,或常在水邊生活不講衛生,發生下肢浮腫等病,雖然病從外來,但已浸淫入裡,治療上亦歸入內溼範圍。

脾惡溼,胃惡燥,故溼證以脾臟為主。但胃雖惡燥,由於內溼多自飲食不節得來,與胃有直接關係,並且溼證初起,往往先見胃症狀,因而治療上脾胃並重,認為溼證多屬中焦。

溼為陰邪,性最粘滯,用藥宜於香燥,可分兩種:

一種芳香化溼,能理氣鬱舒,用於溼阻輕證;

一種苦溫燥溼,燥性較烈,用於溼濁較重證候,總稱為化溼。

溼與熱結合,叫做溼熱,由於兩者的性質不同,一經結合之後,如油入面,極難速解。一面清熱,一面化溼,並依溼和熱的孰輕孰重,用藥亦或多或少,稱為“清化”。

化溼藥雖能除溼,亦易耗傷津液,宜適可而止。並且溼性凝滯,消除緩慢,如果香燥過分,往往溼未盡化,津液先傷,反成僵局。

1.芳香化溼法

適應證:胸悶、飲食納呆,口淡,泛漾欲惡,舌苔白膩等。

常用藥:藿香 佩蘭 陳皮 砂仁殼 白蔻殼 佛手 川樸花。

芳香化溼藥比較平淡,臨床常用而很難找一成方為例,可能是前人認為沒有記載價值的緣故。我認為不論外感雜病經常伴見這些溼證,而且必須照顧,不能視為輕描淡寫。淺輕的溼邪,既不需燥,又不能利,譬如桌上微塵,只要拂而去之。但微溼不去,能影響氣機和消化機能,因氣機和消化機能障礙而更使溼邪停留,所以芳香是化溼的第一步。如果溼邪較重,出現胸脘痞悶,身體睏倦,食呆嘔惡,舌苔厚膩,則宜進一步香燥化溼,用除溼湯加減。

燥溼以平胃散為通劑,除溼湯即平胃散加半夏、茯苓、藿香,常用的化溼劑不能離開這法則。

如兼外溼表邪,可加紫蘇、防風、羌活一類,常用的藿香正氣散(藿香、紫蘇、白朮、白芷、半夏、陳皮、桔梗、大腹皮、茯苓、甘草)便是這樣組成的。

2.苦溫燥溼法

適應證:食呆、消化遲鈍,噯噫吞酸,中脘痞悶,在便不實,舌苔白滑粘膩等。

常用藥:蒼朮 厚朴 乾薑 草果 砂仁 茯苓。

芳香化溼和進一步香燥化溼,都用於溼濁停胃,苦溼燥溼則偏重於脾。

胃溼和脾溼原是一種,因脾和胃的性質不同:

胃溼多由溼濁暫時鬱遏,芳化宣通,鬱滯即解;

脾溼多由中陽虛弱,不能健運,必須溫化,即使也有脾陽暫時被鬱,亦宜照顧其本,加強化溼的能力。

且必須明確脾溼多偏重於寒,與單純的溼有所不同,用藥只有與髒氣結合,則療效較速,這是治療中的一個關鍵。所以進一步可用桂枝,加強溫通力量,稱為“辛溫苦燥法”,如苓姜術桂湯便是。

凡治中焦溼邪較重的,可以結合利尿,一般多用茯苓,亦可用澤瀉、車前。

3.清化溼熱法

適應證:胸悶心煩,口渴不多飲,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象濡滑而數,以及暑溼、溼溫證等。

常用藥:藿香 佩蘭 蔻仁 苡仁 黃芩 厚朴 滑石 通草。

溼熱證以中焦陽明為主。

由於溼為陰邪,熱為陽邪,結合後出現矛盾症狀。一般從三仁湯(杏仁、蔻仁、苡仁、滑石、竹葉、厚朴、半夏、通草)加減。

吳鞠通曾說過:溼溫證不象寒邪的一汗即解,溫熱的一涼即退,氤氳彌溫,不宜重藥,用三仁湯輕開肺氣,氣化則溫化。他還指出:

不可用辛溫發表藥,用之則蒸騰上逆,變為神昏;

不可用大下,用之則脾氣下陷,變為瀉洩;

不可用柔潤藥,用之則錮結不解,愈治癒壞。

所以治溼熱證只宜清化,即一邊清熱,一邊化溼。

但由於同一種病中溼和熱有輕重,或側重於清,或側重於化,必須很好掌握。

據我個人經驗,能側重溼邪,使溼邪先去,收效比較迅捷。

並有幾種藥值得提出:

一是黃連,寒能清熱,苦能燥溼,一藥兩用;

一是菖蒲,辛香化溼,不同於溫燥;

一是茵陳,清化溼熱,能引溼下行而不傷陰。

成方中如甘露消毒丹(藿香、蔻仁、茵陳、黃芩、滑石、菖蒲、連翹、木通、射干、薄荷、川貝),亦配合得相當周密。

治療溼熱還有幾個應當注意的證候:

一是溼遏熱伏,表現為舌苔厚膩,舌尖舌邊紅絳,用化溼藥不可太香燥,防止助熱爍津,苔變乾燥;倘已乾燥而苔仍厚膩,色帶深黃或焦黃,可在清化內酌加石斛、瓜蔞,舌潤則苔自化。

二是溼濁蒙竅,表現為胸悶,神識似明似昧,或有譫語,系濁邪矇蔽,不同於溫病的熱入心包。《溫病條辨》雖然指出用最輕的至寶丹去穢濁,但不如《溫熱經緯》用神犀丹(金汁、犀角、生地、菖蒲、紫草、銀花、連翹、黃芩、玄參、豆豉、花粉、板藍根)為佳,具有清營解毒,化濁透發的作用,不離清化原則。

(二) 利 溼

利溼是使溼從小便而去,這中內溼的唯一出路,所以李東垣曰:

“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但是利小便法側重於溼在下焦,所以應下一轉語:“治溼不分三焦,非其治也”。

利溼可分淡滲及通利:

淡滲是取淡味滲利,常與化溼結合,不以利小便為主要目的;

通利則著重於下焦,以利小便為主。

利溼太過,亦能傷陰,並使大便困難。

1.淡滲除溼法

適應證:溫熱內蘊,或溼阻肺脾,氣機不宣的證候。

常用藥:苡仁 通草 茯苓 赤苓 冬瓜皮。

淡滲藥不以利尿為主要目的,故很少單獨處方,常在芳化劑內加放一二味。且多數用於溼熱證。溼熱內阻,不能過於利尿,只宜輕淡微滲,宣通溼邪,例如黃芩滑石湯(黃芩、滑石、蔻仁、茯苓皮、大腹皮、通草、豬苓)。

2.通利小便法

適應證:溼停中下焦,小便短少不利,大便瀉洩等。

常用藥:茯苓 豬苓 澤瀉 車前子 漢防己。

單純的利尿藥,多以四苓散(白朮、茯苓、豬苓、澤瀉)為主。或加肉桂即五苓散,助膀胱氣化;或去白朮加滑石、阿膠,即豬苓湯,利溼熱。

利尿都在化溼的基礎上進行。溼濁中阻,不僅使小便短少,還能影響大便溏薄,及脘腹痞滿等。

吳鞠通有五個加減正氣散方,足供用藥參考。

這五個方劑是:

一加減正氣散(藿梗、厚朴、陳皮、杏仁、神曲、麥芽、茯苓、大腹皮、茵陳)治三焦溼鬱,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

二加減正氣散(霍梗、大豆黃卷、厚朴、陳皮、茯苓、防己、通草、苡仁)治溼鬱三焦,脘悶便溏,身痛、舌白,脈象模糊;

三加減正氣散(霍香、厚朴、陳皮、杏仁、滑石、茯苓皮)治穢溼著裡,舌黃、脘悶、氣機不宣,久則釀熱;

四加減正氣散(霍香、厚朴、草果、陳皮、神曲、山楂、茯苓)治溼穢著裡,邪阻氣分,舌白滑,脈右緩;

五加減正氣散(霍梗、陳皮、蒼朮、厚朴、谷芽、茯苓、大腹皮)治穢溼著裡,脘悶便洩。這裡指出了化溼、利溼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也說明了治療溼證應注意脾胃和三焦的關係。

一般利尿多用於小便黃赤短少。假如小便不通的癃證,小便點滴澀痛的淋證,便不合適。

癃證的治療:

由於腎陽虛而膀胱氣化不及者,用熟地、蓯蓉、附子、巴戟、肉桂、山等溫化下元;

因膀胱熱結,氣痺不通者,用冬葵子、木通、車前、通天草、豬苓、枳殼等疏導。

癃證水溼內聚,不得排洩,脘腹脹滿,病情極其嚴重者,前人也有用蔥管導尿的治法(今天當然要改進)。

淋證多由溼熱下注,用瞿麥、扁蓄、木通、萆薢、海金砂等,藥多偏於苦寒瀉火清利。

(三) 逐 水

逐水用於水溼蓄積,浮腫,腹滿作脹,大小便癃閉等證。

逐水法大多峻猛,損傷元氣,宜於體實證實,用時須鄭重。

1.疏水逐水法

適應證:水腫水脹,二便癃閉,形氣俱實的證候。

常用藥:甘遂 大戟 芫花 商陸 牽牛 椒目。

這裡擬舉舟車丸(黑醜、大黃、甘遂、大戟、芫花、青皮、橘紅、木香、輕粉)為例。十棗湯(甘遂、大戟、芫花、棗)已為瀉水猛劑,此則在十棗湯內去紅棗之甘緩,再加瀉水行氣藥,可謂猛上加猛,

這種專以瀉水為主的治法,在臨床上必須慎用。

凡治水顯當利小便。腫勢嚴重,利水不應,才用開洩大腸逐水,譬如夏禹治水,鑿河開渠,所以還有其他逐水的名方取禹功、浚川、疏鑿等命名,顧名思義,可以理解是急於排水的一種措施,不是常法。費伯雄曰:“逐水自前陰出者得生,自後陰出者必死。”但用逐水藥多從後陰出,也有瀉後見好的,只在虛證用之多不效,實證用之腹滿消而復起者亦不治,主要在於中氣功敗壞與否。

2.健脾逐水法

適應證:肢體浮腫,腹脹,小便少,伴見中氣不中者。

常用藥:白朮 乾薑 茯苓皮 大腹皮 檳榔 厚朴 木香 葫蘆瓢。

脾虛不運,水溼內停,其特點為大便通利,小便不長,不能用瀉下法。實脾飲(附子、白朮、炮姜、茯苓、甘草、厚朴、大腹皮、木香、豆蔻、木瓜、姜、棗)溫運中焦為主,佐以行氣,導溼下行,最為合理。並且透過這方劑,可以理解治療水溼不是單純的一個治法,應把多種治法適當地結合起來。

本文選自:《謙齋醫學講稿》。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

敬請點選右下角

“在看”

或分享朋友圈讓更多人閱讀文章

學術特色

1。竅髒合一的整體觀

幹老在多年五官科的從醫生涯中,十分重視《內經》中的整體觀念,如天人相應、竅髒合一的理論,重視五竅與五臟六腑的因果關係。例如:冬天鼻炎、鼻竇炎患者中屬腎陽不足者病情多加重,這時用藥可多加附子、肉桂、乾薑、細辛之類;夏天暑迫溼蒸,脾虛氣弱者往往見舌苔厚膩,耳竅、鼻腔分泌物穢濁,這時用藥宜選藿香、佩蘭、荷葉之類;春暖花開,是過敏性鼻炎好發季節;金秋燥令,為萎縮性鼻炎、咽喉炎活動時期,臨床均應注意,這些都說明,掌握“天人相應”的知識是十分重要的。他根據“肺主聲”“心主嗅”的理論,提出了“耳聾治肺”“鼻塞治心”的觀點,對臨床很有指導意義。聲帶閉合不密, 多屬腎不納氣。在治療理論上幹老認為,心主血,鼻甲肥大由於瘀血,治血之藥,都入心經,鼻塞用化瘀之劑就是治心之道。在治療“咽乾”症時,以治病求本為原則,用健脾培土的方法。噴嚏是陽氣浮越於上的現象,而清涕是寒的徵象,因腎主一身之陽氣,肺氣、脾陽都靠腎陽(元陽)溫煦,故提出對頑固性過敏性鼻炎可採用溫陽益腎之法,取附桂八味丸(湯)治之。

2。衷中參西,辨證與辨病結合

幹老認為:“沒有西醫先進的檢查手段,中醫永遠也不能設立耳鼻喉這個專科。但若不抓牢中醫的辨證論治這個關鍵手段,必然將滑到中醫變為西醫的道路上去,則中醫即有滅門絕戶之禍。”耳鼻喉科的許多疾病,號脈是號不出來的,西醫的檢查儀器,可以直接看到息肉,但是息肉從哪裡來?是中醫的痰和氣,都是中醫理論。以聲帶疾病而言,可利用西醫的檢查來供中醫作辨證依據。如聲帶充血,紅豔者屬風熱,淡紅者屬風寒,久病、色暗晦者屬瘀證;聲帶腫脹,急性屬風痰,慢性屬頑痰,虛證屬脾虛;聲帶息肉色紅屬瘀,色白或灰屬痰。聲帶麻痺鬆弛外展者屬虛,類似痿症;緊張內收者屬實,類似痺症。幹老根據耳鼻咽喉科的臨床特點,最早提出了航空性中耳炎、多涕症和喉源性咳嗽, 並創立“五診”學說和“十綱”學說。比如鼻甲肥大導致的鼻塞,是由於“微循失暢,鼻甲留瘀”之故,取用化瘀法治療。他摸索總結出一系列耳鼻咽喉科的辨證規律與治療方法指導臨床:耳,實瀉肝膽虛補腎;鼻,實宣肺清熱,虛益氣昇陽;咽喉,急症風熱痰,慢病脾腎衰;口腔、舌治心,齒治腎,邊治肝, 唇嘴口腔脾經問。

3。善於針藥並舉、內外同治

幹老認為,外治法與內治同樣重要,只要掌握得法、功夫過硬,不但可以配合內治法治病,甚至可以達到內治法無法取得的效果,特別是在某些急性病上可以大顯身手。他把耳鼻喉科的外治法主要分為藥物、手法、針灸三大類, 藥物用於區域性病變的有噴藥(又名吹藥)、含漱、噙化、貼、點、蒸汽吸入、塞、敷、罨包、煙燻、發皰療法、貼餅療法等;手法有探吐、切開、烙、吹張、摘除、按摩、擎拿等;針灸則有針刺、砭、灸以及導引。

用藥特點

幹老善於挖掘歷代有效方劑,靈活應用於耳鼻咽喉科臨床,效果很好。如桂枝湯、真武湯治療過敏性鼻炎,小建中湯治療慢性鼻炎,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鼻前庭炎,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鼻出血及急性咽炎,麻杏石甘湯治療急性喉炎等。幹老認為李東垣的脾胃學說在耳鼻咽喉科領域裡很有實用價值。他常用補中益氣湯或四君子湯、六君子湯治療慢性咽炎而取顯效;用三拗湯加味宣肺通竅,配合耳咽管吹張,臨床療效滿意。幹老臨床還兼顧到專科症狀部位的特點,善於運用引經藥,使藥效速達病所。如耳部疾病常用苦丁茶、夏枯草,鼻病常用辛夷花、白芷,咽喉用桔梗(咽喉兩用)、馬勃(咽用)、射干(喉用),口腔用升麻等。幹老認為山楂有“消磨各種息肉的作用”,故為聲帶息肉必選之藥。

幹老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創制了不少經驗用方。

1。升清流氣飲

黃芪、蘇葉、大腹皮各10g,蔓荊子、青皮、烏藥各6g, 升麻、柴胡、川芎、木香、菖蒲各3g。調理氣機,升清開竅。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本病是由於大氣壓力下的變異環境中,鼓室內氣壓與外界氣壓極不平衡, 由此而發生的中耳損傷。表現為耳痛、耳鳴、憋氣和聽力下降,正是竅閉的典型病例。中醫向無此病,但近年來航空事業發展迅速,此病亦因之而日多。本方根據《瘡瘍經驗全書》中二十首流氣飲作藍本而制定,可以根據病情加減。虛弱及老人,倍加黃芪;高血壓者,慎用升麻、蔓荊子。服藥症狀消失後,再進六君子丸或補中益氣丸,維持1周。

2。鼻淵合劑

蒼耳子10g,鴨跖草10g,辛夷、白芷、薄荷、桑葉各6g,蘆根30g。疏風清熱,排膿消炎。主治急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急性發作。對慢性鼻竇炎,雖有療效,但不穩定。本方以《三因方》之蒼耳子散中的蒼耳子、薄荷、白芷、辛夷四味為基礎。如頭痛嚴重(一般鼻竇炎,僅為鈍痛),涕出濃黃厚濁者,加夏枯草、菊花,甚至龍膽草;如鼻塞不通及嗅覺障礙(須以滯涕排空後為準)者,加菖蒲、路路通;涕清白而多者,加訶子肉、石榴皮;涕中夾血者,加茜草、赤芍。發現有息肉者,最好手術摘除。

3。五味子合劑

五味子、酸棗仁、山藥、當歸各10g,桂圓肉(去核)7個。養血補心,鎮靜止暈。主治梅尼埃病。有嚴重外感者不宜。臨床上除有外邪或腸胃積食者不宜用之外,基本上無其他禁忌或嚴格的辨證論治要求, 故而最為西醫師所樂用。如頭痛嚴重者,加石決明、鉤藤;畏光畏聲嚴重者,加朱茯苓;泛惡作嘔者,加姜半夏、姜竹茹;痰濁嚴重者,加天竺黃、青礞石。

4。脫敏湯

紫草、茜草、墨旱蓮、乾地龍各10g,蟬衣3g。涼血疏風, 脫敏止嚏。作為一般過敏性鼻炎的常用方,對重症及病證複雜者,力不能及。

5。丹青三甲散

山甲、鱉甲、土鱉蟲、落得打、昆布、海藻、桃仁各10g,三稜、莪術、紅花各6g,蟬衣3g。破氣消瘀,攻堅化痰。主治聲門慢性病。其中以聲帶長期水腫,嚴重腫脹增生以致把聲帶全部或部分覆蓋,發音長期嘶啞,各種治療均告無效,並排除惡性腫瘤者尤宜。偏於氣滯者,加九香蟲、枳殼;偏於瘀者,加五靈脂、王不留行;偏於頑痰者,加白芥子、萊菔子、川貝粉(吞);充血較甚者,加蒲公英、銀花、蚤休。當然以上諸藥,並非都要加入,只需取其一二味。而加味之後,原方也可根據病情減去幾味。注:這種聲門慢性病,在國際已視為“頑固難治之症”,大有一籌莫展之嘆。幹老以龍泉散、三甲散及抵當湯增刪調整組成的此方,曾在南京、安陽、湖州及石家莊四所中醫院試用,合計150例,有效率達84%。因屬難治之症,足夠聊以自慰了。

“價賤、味少、量輕”是幹老臨床組方用藥的三個特點。

I 宣告資訊:

本文選自:《孟河醫派三十八家:臨床特色及驗案評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夏婷編著)。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