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中醫藥報】賈謙:中藥現代化、國際化的反思勇於糾錯的中醫藥

【中醫藥報】賈謙:中藥現代化、國際化的反思勇於糾錯的中醫藥

導讀:

已故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研究員賈謙先生是編者最為敬重的學者之一,他曾任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他制定的《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釋出之後,即遭到業內強烈的質疑,但他並未一味的為自己辯護,而是更加深入的瞭解中醫藥,在幾年後寫下這篇自我檢討性質的文章。賈謙先生勇於自我糾錯的精神值得敬佩。

中藥現代化、國際化的反思

近兩年,不少人認為,中藥現代化就是要弄清中藥的有效成分,就是搞植物提取物,就是與國際接軌,就是得到美國FDA的認可,就是進入世界主流醫藥市場。

這些提法存在著錯誤與誤導

筆者有幸參加了國家“促進中醫藥出口創匯的戰略與政策研究”、“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等課題,對比進行了深入研究,現就中藥現代化國際化的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

一、中藥現代化是要發展完善中藥而非西化中藥

所謂中藥,係指納入了中醫藥理論體系、能夠按中醫理論使用的藥品,包括中藥材、飲片和成藥。

青蒿素是由中藥青蒿中提取出來的,

但它是西藥而不是中藥

;因為誰也沒有弄清它的中藥藥性,它也無須辨證使用,只要是得的瘧疾,誰都會用。將來弄清了其四性五味與歸經,屆時可以劃歸中藥範疇,辨證使用。

西藥的特點是

結構清楚、藥理藥效明確

。中藥也有結構清楚者,如冰片、硃砂、生石膏,但為數甚少;即使單味中藥,成分也極複雜;人參至少已被人們研究了100年,迄今其成分和作用也未真正研究清楚,但中醫大夫用起來卻得心應手。

如果將結構清楚、藥理藥效明確的Ⅰ類中藥當作中藥現代化的標準,假設從中藥材中提取、分離、純化出幾個結構清楚的新藥就是中藥現代化,那麼,80年前西方國家為我們培養的藥學家就從中藥中提取出黃連素、麻黃素等等,我國早就實現了中藥現代化!西方國家100多年前就從柳樹中提取出了應用至今的水楊酸,從金雞納樹皮中提取出了治療瘧疾的奎寧,豈非西方100年前就替我們實現了中藥現代化。

迄今,全世界共研究了3000種植物,摸清了其化學成分,從中篩選出59種西藥,包括我國的青蒿素。這是植物化學對西藥的貢獻。

不要以為成分決定一切。生石膏與鍛石膏相比,僅相差6個結晶水,然而藥性有天壤之別。人參與人參葉都含人參皂甙,古人卻不用人參葉而用人參。

今天檢測儀器那麼先進,茶葉和酒卻不能以檢測成分定優劣,而必須品茶師品酒師品嚐。我們不能搞唯成分論,要重在臨床表現。

我國西藥97。4%(1992)是仿製的,入世後,難以再仿製。從中藥中研製西藥、或從中藥中分離提取一些提取物,出口創匯,也是一件好事。出口創匯就應該兩條腿走路。而且,植物藥也有一定治療作用,有些還可以開發成西藥。但不知為什麼,有些人總喜歡給這種做法戴上一頂中藥現代化的帽子。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人逐漸認識到西醫的侷限性和西藥的毒副作用,且西方國家日益感到承受不了醫療費用高漲的沉重負擔,才出現了迴歸自然、採用天然藥物的潮流。但是,中藥不等於西方的植物藥,也並不是天然藥物。

中藥與植物藥的主要差別如下:

(1)

中醫藥有系統而又完整的理論,有浩瀚的文獻,遣方用藥有規律可循;西方植物藥僅憑零散的經驗使用。

(2)

中醫藥早在兩三千年前就建立了一定的醫事制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西方植物藥在近幾十年之前從未形成過行業。

(3)

中藥講究炮製,講究藥物四性五味和歸經;西方植物藥僅應用生藥,不懂炮製後藥性之改變。

(4)

中藥多用複方,講究君臣佐使;西方植物藥一般用單味藥,偶用複方,多則四味,亦無君臣佐使之說。

(5)

幾千年來,中醫藥一直是我國唯一的醫療保健體系,直至今天,無論大病小病,急性病慢性病,均可依賴中醫藥;而西方植物藥僅用於可以自我診療的輕淺病症。在“迴歸自然”思潮影響下,西方各國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重視植物藥的研究與開發。但是,走的依然是西藥路子。在採用篩選法開發西藥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西方開始從植物裡尋找有效成分來開發新西藥,這也是植物提取物在西方興起的原因之一。由此也不難看出,不能把植物提取物當作中藥現代化。

二、中醫藥不能與國際接軌

1、看問題角度不同

中醫藥學從宏觀角度看問題,將人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機體的各部分相互影響。中醫藥有宏觀準確性,缺少微觀精確性;而西醫藥學則從微觀看問題,採用分析法,不把人當成人,而視為各零件的組合,有微觀精確性,卻無宏觀準確性。

認識論告訴我們,宏觀可以統帥、包括微觀;微觀只能說明和解釋宏觀,而不能統帥和包括宏觀。

因此中醫藥可以同化西醫藥,西醫藥不可能同化中醫藥。也可以說,中醫藥博大精深,再有200年,西醫藥也趕不上、也理解不了中醫藥。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有民族自信心。

2、依靠物件不同

西醫給人找病,中醫給人找健康。西醫以藥為依靠物件,用藥對抗疾病,如,用藥消炎滅菌。中醫則是依靠病人的自康復能力,雖然有時也用藥直接對抗一些疾病,但用藥主要是藉以調動人這一複雜、開放的巨系統的自組織能力而已。西醫是對抗醫學,中醫是中庸醫學。

西醫用各種抗生素對抗病菌;中醫解決類似問題則用清熱解毒藥。50年代有人用抑菌法篩選中藥清熱解毒藥,結果,最好的抑菌藥卻不是中藥中最好的清熱解毒藥,

而是五味子

3、毒副作用問題

西藥是純而又純的單體,結構清楚,作用靶點單一。有人提出,中藥是多靶點作用,

其實是不合適的

:中藥用於調整而非對抗。西藥由於作用單一,區域性對抗,毒副作用很大,歷史上多次重大藥害事故說明了這一點,近年淘汰PPA又是一例。西藥之毒副作用是其不可克服的一大弱點:食至精則有害,藥至精則有毒。

只要辨證論治,配伍得當,中藥幾乎沒有什麼副作用;中醫認為是藥三分毒,講究“中病即止”,“效必更方”,從不主張長期大量用藥,幾千年來,沒有哪種中藥因毒副作用被淘汰。西方人不懂,讓人天天大量吃關木通等以減肥,出了問題,又說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有毒,能導致中草藥腎病。

1998年,美國因藥源性反應住院搶救者高達216萬人,

其中死亡者10.6萬人

。經濟損失40億美元。

1997年,在我國,

210萬人

因西藥藥物反應住醫院,

19萬人

因此而死亡(相當於我國每年死於10餘種傳染病人數總和的12倍;根據中國中醫研究院嶽鳳先教授統計,新中國成立40年間,中藥毒副反應的報道

僅5000例

,且

多屬用藥不當

。可見西藥那麼嚴格的質量標準也不見得可靠,也不見得科學。

因此,我們認為,兩種體系就應該採用兩種標準。

4、耐藥性問題

西藥在人體內也造成了同樣嚴重的汙染和破壞,同時也產生了耐藥性問題,也因此而日益迅速地被淘汰,只有加快開發新藥品,而新藥產生耐藥性的週期越來越短,成本越來越高,形成惡性迴圈。

青黴素從發明至今的80多年中已發展到第四代產品,而且使用劑量增加了上百倍,可說是一個典型例子。

中藥應用了5000年,並沒有產生耐藥性而被淘汰。原因就在於整體治療思想和複方的應用。

陸廣莘教授曾做過實驗:從耐藥性來說,

黃連素>黃連>複方>辨證論治

綜上所述,中、西醫藥學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醫療保健體系,難以採用同一標準。

中醫藥傳入周邊國家雖有1000多年,但其水平遠不及我國,而西方國家根本不懂中醫藥,

因而中藥系列標準只能由我國制訂,絕不

能與國際接軌,只能向國外鋪軌,即把我國制訂的中藥系列標準推向國際,讓他們承認,讓他們與我們接軌。絕不能為了賣出一點中藥,拼命削足適履,去按照人家的西藥標準來改造中藥,同樣不能去適應西方植物藥標準,因為植物藥走的西藥路。

三、中醫藥國際化首先要本土化

1、10餘年來中藥出口沒有增長

從80年代末期至今,中藥的出口創匯情況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一直在5億美元上下徘徊。1995年上升到6。7億美元,為歷史最高水平。後來又下降到5億美元上下。

而且中成藥

僅佔20%-30%

,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植物提取物。出口的

中藥材佔70%,多數是生藥而非飲片

,實際是為西方提供植物藥的原料。尤其是中藥材出口平均價格幾乎年年下降,1999年平均價格僅為1988年的二分之一弱。

大多數藥材以生藥出口,其實算不得中藥出口,

且換取的一點外匯遠遠補償不了我國挖甘草、麻黃草所造成的土壤沙化

1994年,美國從我國進口的甘草相當於4萬畝草場的產量,而破壞一畝草場等於破壞了3畝草場,出口美國賺了的外匯,卻毀了我國12萬畝草場,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2、中藥國際化遇到的困難

第一

是西方缺少中醫大夫。中藥必須由訓練有素的中醫大夫辨證應用,方能顯示奇效,但西方國家沒有多少中醫大夫,更缺乏訓練有素者,你的藥再有效,也一樣賣不出去,無論是作為處方藥、OTC藥,還是作為保健食品。

第二

是東西方文化差異。中醫藥與西醫藥分屬兩個哲學體系,理論與思維方法不同。中醫重視宏觀知識,西醫強調微觀知識。由於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除千百年來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周邊國家之外,西方國家很難接受中醫藥文化理念,對中國習用幾千年的一些藥物和療法不理解,不接受。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初在美國用針灸給人治病,是傷害人體,是犯罪。尼克松訪華目睹了針刺麻醉的神奇效果,加上記者的渲染,美國專家的考察,美國才接受了針灸。

有人認為,

中藥國際化的最大障礙是中藥基礎研究不足,機理不清,不科學。

我們確實需要加強中藥基礎研究,

但非首要問題

。除了針刺使大腸產生腦啡肽止痛之外,針灸機理仍不清楚,西方也接受了,原因在於他們看到了療效。

西醫大夫開藥以及病人吃西藥時,他們懂得那些西藥的成分和作用機理嗎?都不懂。因此,即使弄清了中藥的各種成分,西方也不會承認。除非將中藥西化,那將完全拋棄了中醫藥的優勢!

第三

是法規限制。西方國家評審藥物的法規是針對合成藥制定的,僅適用於單一成分的藥物,因而成分複雜的中藥很難透過FDA評審。儘管美國已制定了《植物藥產品行業指南》,放鬆了對植物藥的管理,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合成藥物標準的影響,更何況,西方植物藥走的是西藥路子,而中藥遠非西方植物藥,更不能將中藥降低為植物藥。因此,中藥仍難以以植物藥藥品身份(處方藥、非處方藥)進入美國市場。迄今為止,尚沒有任何國家的植物藥被美國FDA批准為藥品。因此,想透過削足適履讓中醫藥透過FDA認可,此路不通。

今天,西方國家除澳大利亞之外,都不承認中醫藥的法律地位。由於澳大利亞華裔中醫師林子強先生等人的努力,澳大利亞於2000年為中醫藥立法,正式承認中醫藥。由此也可看出,法規的限制不是不可改變的。

3、中醫藥首先要為13億中國人的醫療保健服務

我們主張中醫藥走向世界,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但是,首先要讓中醫藥為13億中國人服務。

與西醫藥相比,中醫藥有諸多優勢。其中

一大優勢是簡便廉價

西方出現返樸歸真、迴歸自然、採用天然藥物的潮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負擔不起日益高漲的醫療費用。

中醫藥是有系統理論、浩瀚文獻、豐富實踐的醫學,而且是世界上儲存最為完整的傳統醫藥學,應該用其先保證其發源地人民的健康,即首先在中國弘揚起來,然後再說走向世界。

今天,我國中醫人員只有西醫人員的五分之一,中醫院數目只有西醫院數的四分之一,中醫院校在校生只有西醫在校生的五分之一,我國高水平的中醫大夫屈指可數,因此,同西醫藥相比,

中醫藥呈萎縮狀態

。特別是我國現行的中醫藥法規均參照西醫藥標準制定,對中醫藥發展多有限制。

即使如此,依靠中醫藥來保證健康的人,特別是在廣大農村,仍佔多數。中國用世界1%的醫療費保證了世界22%人口的健康,不能說中醫藥起的作用不大。

事實說明,中醫藥在我國有著廣大的市場,中醫藥有著西醫藥不能相比的優勢,因此,我國應該大力發展中醫藥,首先是繼承,繼而發揚,使之成為保證我國人們身體健康的主力軍。

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有如下幾點看法:

1.

中藥現代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當時筆者將一些基本概念未弄清,因此,筆者作為執行主編的《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一書也就沒有講清這些概念,以致影響了許多讀者的思想和有關主管部門的決策。這是筆者應該檢討的。

2.

中藥現代化絕不是將中藥西化為西藥,把中藥“提高”到西藥水平。絕不是按照西藥要求搞出幾個“中藥”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就是現代化了。也絕不是研究植物化學成分就算現代化了。如果如此“化”下去,那不是中藥現代化,而是中醫藥消滅化!中醫藥現代化是將現代科技、手段、裝置、方法中能用的都用於中醫藥的完善與發展之中。

3.

中醫藥絕不能與國際接軌。中西醫藥是完全不同的醫療體系,西方植物藥也走的西藥路子。國際上沒有中藥之軌可接。硬要接軌,那是與西藥或西方植物藥接軌,只能徹底抹殺中醫藥的特色,葬送中醫藥。

4.

100餘年來,西醫藥隨著帝國主義的槍炮佔領了世界,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總覺得西方國家的月亮比自己的圓,失去了民族自信心。在餘雲岫影響下,我國制訂的新藥審評方法、程式、所要求資料等,以及新制訂的幾個政策,都沒有考慮到中醫藥的特色,基本上都是參照西藥制訂的,嚴重地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自新藥審評辦法執行以來批准的新藥中,大多數不是用的中醫的功能主治,中醫大夫難以應用。長此以往,中醫大夫將無藥可用,中國也將同日本一樣“廢醫存藥”。中藥系列標準已到了不得不改革、不得不完善的時候了。

5.

中醫藥走向世界是必然的,但真正走向世界不是今天,而是當我們真正強大起來之後。現在可以為外國培養一大批親中醫藥派,併到國外創辦示範中醫院,顯示療效,以醫帶藥。再有二十年安定團結,以及中醫藥在中國真正弘揚起來,屆時走向世界,就順理成章了。

6.

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事業費都用在了西醫西藥方面。今後,恐怕應該更多地用於中醫藥事業。讓中醫藥真正在中國與西醫藥平起平坐。今天,我國真正優秀的中醫大夫已很少了,如不抓緊時間搶救,很可能斷檔。

本文摘自《中醫戰略》,中國古籍出版社出版

附:近期培訓安排計劃()

參加學習的學員須以電話、微信、簡訊或其他方式報名註冊。

版權

宣告 

1、本文來源於網路,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2、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