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我該如何安慰你的傷悲?”——心理專家解讀“空難心理疏導”

3月21日14時38分許,東方航空MU5735航班執行昆明-廣州任務時,在廣西梧州市上空失聯並墜毀。機上載有乘客123人、機組人員9人。廣西壯族自治區衛健委派出了50餘名心理專家,他們將在災難救援中,以心理疏導或者心理危機干預的手段幫助罹難者家屬走出陰霾。

突如其來的重大災難會對人們的心理造成一些巨大的影響,造成緊張、焦慮、恐懼、憤怒等急性心理創傷。

一些沒有直接聯絡的人可能也會因此產生一些恐懼、害怕,以及在坐飛機時很擔心和焦慮,擔心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還有一些人會覺得生命很無常,會變得有些消極。

如何科學地對災難承受者進行心理救助?如何對家屬進行心理疏導?如何減輕他們的心理創傷?如何減少重大災難對人們心理造成的影響?

3月25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前理事長張侃,原華北理工大學精神衛生學教授、北京華佑精神康復醫院精神康復中心主任朱鳳豔主任醫師等專家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給出了自己的專業意見……

“我該如何安慰你的傷悲?”——心理專家解讀“空難心理疏導”

2022年3月22日,廣西梧州市藤縣一酒店,外牆電子屏顯示該酒店暫停對外營業。圖據視覺中國

1

心理援助越早到位越好

初期以陪伴為主 最好淡化心理援助身份,就是陪伴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前理事長 張侃

3月25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前理事長張侃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根據過去災難的經驗,心理援助肯定是越早越好,還要求我們心理援助的人員要具有相當高的素質和技術水平,達到一種“此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在張侃看來,現在這個階段,心理援助需要注意幾個要點:首先是越早到位越好。其次是最好別讓家屬知道心理援助人員身份,讓他們覺得,援助人員就是來幫忙的。

“不要在家屬面前提心理援助等,有的同志為了標榜自己,總是要提身份,這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呢?”張侃說,“從技術的角度,在重大災難初期,都是以陪伴為主,所謂陪伴就是他有什麼事,你給他幫忙,他要哭,你就在一旁陪伴,遞點紙巾、水,不要搞其他的,就是陪伴。”

根據以往經驗來看,人在這個時候有兩種表現:一種是無助、孤獨感,邊上有個人,雖然他不說,但是他會感覺好了很多;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很煩,願意一個人待著,但是實際上還是需要有人陪伴的,不要去強迫就行了。“他要是說讓你離開,你可以離開一下。”

張侃認為,這個階段大約在一週到半個月,等到這個階段過去,心理援助的人就要和處理事故的人一起,傾聽這些家屬們的訴求。同時,也要婉轉地向家屬們表達,這個訴求是有限的。畢竟我們是生活在現實世界裡,發生過的事情,有些是不可能挽回的。比如一個人沒了,是多少東西都無法挽回的,只能是儘可能地安慰和懷念。

“我們設身處地去想,逝者們的願望,一定是希望活著的人更好地生活,所以要讓家屬們面對現實,理解到只有更好地生活,才能完成逝者的願望,才是對其最好的紀念。心理疏導要向這個方向來引導。”張侃說。

在災難中,心理疏導和干預,大多數都是這樣。張侃表示,不過,也有極少數的家屬,本來心理上就有問題,遇到這樣沉重的打擊,過不去了,需要專業人員立即進行援助和干預,否則,就會發展成更嚴重的問題。

“我該如何安慰你的傷悲?”——心理專家解讀“空難心理疏導”

2

重大災難事故後

特定人群心理援助亟需加強 出現應激反應儘早診治

——原華北理工大學精神衛生學教授、北京華佑精神康復醫院精神康復中心主任朱鳳豔主任醫師

北京華佑精神康復醫院精神康復中心主任朱鳳豔主任醫師是原衛生部疾控局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培訓國家師資組成員、原華北理工大學精神衛生學教授。

3月25日,朱鳳豔教授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東航的事情發生很突然,也非常的悲慟,災難事故後,特定人群心理援助亟需加強。

在朱鳳豔教授看來,面對一些重大災難,一般說來,在痛哭、悲慟、無奈之餘,人還會出現心理危機和情緒危機,理智受到壓抑,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行為的意義和後果,自我控制能力減弱。

這時,如果缺乏一定的外界阻力及約束,極容易導致意外事件的發生。而心理危機干預就是對發生情緒心理障礙者進行心理諮詢、心理疏導、心理治療,使其儘快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預防發生心理或精神障礙疾患。

朱鳳豔認為,重大災難之後的心理干預和救助是必要的,心理醫生可以做出一些相應措施,幫助人們渡過難關,但不應過度。

一些傷痛,經過一段時間終會慢慢地治癒,但是,當環境和情感要求超出了個人的應付能力時,則會產生“應激反應”。應激反應可理解為一種軀體、心理或行為的不平衡狀態,它涉及到軀體、認知和情感等各個方面,這種反應可在災難剛一發生時即出現,也可能延遲至災難發生後數小時、數天、數週甚至數年才發生。

通常情況下,應激反應在2至4周內消失,我們稱之為“急性應激反應”,表現為肌肉震顫如雙手發抖和雙腿無力、反覆回憶災害中痛失親人、痛失家園的悲慘情景,嚴重的焦慮和恐懼、悲傷和沮喪、極易發脾氣,甚至麻木不仁或否認悲劇的發生等等。

如果這些反應隨時間的推移而未見減輕或消失,超過六個月以上則稱之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其症狀主要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受災慘景魂牽夢繞,不由自主反覆地回憶,剪不斷理還亂、對周圍環境反應遲鈍、麻木,失去了以往的興趣愛好,像換了一個人,以往的躊躇滿志變得渺茫悲觀,喜歡獨處,好見花落淚、望月生悲、長時間睡眠差、容易激動、易受驚嚇等等。

朱鳳豔教授指出,災難後的心理危機干預不同於一般的心理諮詢,對醫師的要求非常高,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方能勝任。

此外,也不是所有人在災難或者重大事故之後都需要心理治療或者心理危機干預,多數人隨著時間推移是能夠自己逐漸恢復的,心理醫生需要關注的是極個別陷入極端情緒可能會形成疾病的人群。

“我該如何安慰你的傷悲?”——心理專家解讀“空難心理疏導”

2022年3月21日,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手舉引導牌,等待著失事MU5735航班乘客家屬。圖據視覺中國

面對這些情況和人群,應該如何應對?

在朱鳳豔教授看來,首先是耐心傾聽當事人的哭訴,情感上予以共鳴。“有些人會將其滿腹哀怨一股腦倒出來,有些則會不厭其煩地訴說受災當時的情景,或一遍一遍地講述失去的親人是如何如何等等。請不要打斷他們,因為傾訴是一種很好的情感疏洩方式,淚水亦是心靈創傷的清洗劑。”

除了傾聽,還要告訴他們什麼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以減輕這種正常情緒反應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阻斷惡性迴圈。讓他們學會放鬆,深呼吸、放鬆全身肌肉,可以緩解焦慮情緒。

此外,讓他們儘可能用積極的應付方式去應對和承受痛苦,積極投身於生產自救中去。

對出現應激反應者,則儘早請專業人員進行診治等等。朱鳳豔教授稱,總之,及時送去心靈的溫暖,有助於撫平他們滿目瘡痍的心靈,儘快讓他們恢復往日的笑臉。

最後,朱鳳豔教授表示,積極開展重大災難後受災人群的心理干預和心理應急救援工作,評估受災人群的精神衛生需求,確定災後心理衛生干預的重點人群,提供電話諮詢、門診治療等危機干預服務,對重大災後受災人群援助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亟需加強的工作。

“我該如何安慰你的傷悲?”——心理專家解讀“空難心理疏導”

3月25日,“3-21”東航飛行事故現場搜救仍然在繼續(影片截圖) 圖據IC Photo

3

一切痛苦反應都是正常的,

我們需要在傷痛裡多待一陣,多給自己一點時間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社科學院職員李松蔚

作為北大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社科學院職員,臨床心理學泰斗錢銘怡的高徒,李松蔚在汶川地震以後,曾多次被實驗室派往四川從事心理研究和干預的工作,如今,他在知乎、微博上有著50W+的粉絲。

東航墜機事件發生後,李松蔚在微博上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在微博上表示,有心理專家在普及空難帶給倖存者的心理創傷,一些科普文章講到了替代性創傷的症狀。關於這些“症狀”,必須補充說明一句:一切痛苦的反應現在都是正常的。

李松蔚寫道:我認為現在還沒到時候去理智地調整自己的內心。最糟糕的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必須呼叫全身能量去應對。很多人在說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但根據PTSD的定義,症狀必須持續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構成診斷。在那之前的反應就是紊亂的,而紊亂是正常的。

在李松蔚看來,現在正是痛苦的時期,人體需要時間代謝災難帶來的衝擊,可能需要一週,也可能要一個月,但無論如何不會只有一兩天,我們還需要在傷痛裡多待一陣。

網際網路的一個副作用就是讓資訊流變得太快。我們在短短一天之內從第一次聽聞噩耗,到看到墜落的畫面,關注搜救的進展,再到聽航空從業者分析可能的原因,瞭解一些失聯乘客的故事,聽取家屬的心情,然後質疑新聞報道的倫理。現在我們又開始關心自己的心理症狀,擔心自己陷入痛苦無法自拔……這一切太快了,這樣的速度不適合處理如此巨大的悲傷。我們需要多一點時間給自己。

李松蔚說,慢下來,現階段只能這樣。可能的話請丟開手機,和網上的資訊保持距離。多看看現實中的親人朋友,跟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哪怕是糟糕的感受。如果不知道怎麼說,那麼就不說話也好。

不要被自己的悲傷嚇到。儘可能做一點讓自己分心的事,多吃甜的東西。如果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就去做,能讓自己笑出來是最好的,千萬不要覺得“發生這樣的事,我怎麼還可以開心”。

最後,李松蔚建議,或者以上這些你都做不到,那就先允許自己做不到。所有傷痛和混亂的感受都只是一個開始,好在我們還有時間。世界很糟糕的時候,我們就在糟糕的感覺裡躲一陣,儘可能保護好自己。等將來狀態好一點了,我們再想想自己還能做什麼。

南敏 紅星新聞記者 蔣麟

編輯 王禾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