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夫妻二人雙雙患上肝癌,只因吃了這種水果,很多水果店都有賣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小心病從口入

昨日,一則熱搜#水果店夫妻常吃變質水果同患肝癌#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據瞭解這一對夫妻因開水果店,不捨將腐爛水果丟棄,就剜掉壞的部分食用,2人同時被查出肝癌。

夫妻二人雙雙患上肝癌,只因吃了這種水果,很多水果店都有賣

圖1 微博截圖

營養專家表示水果變質黴變後會存在大量的真菌和細菌,即使是剜去黴變部分再吃也不安全,

這是由於黴變產生的黃麴黴素等物質具有強致癌性,對肝臟和腎臟都有危害!

此熱搜一出,大家紛紛表示以後再也不買降價打折的水果了,寧可少吃一點!

夫妻二人雙雙患上肝癌,只因吃了這種水果,很多水果店都有賣

圖2 微博截圖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黃麴黴素導致癌症的報道了。早在之前就有節目曝光,北京一位女士,2013年被檢測出患有癌症,更離奇的是,他的爸爸、哥哥等一家四口全是相繼患癌去世的。

經過調查和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導致這家人患癌的罪魁禍首竟是發黴筷子上的黃麴黴素。

黃麴黴素如此厲害,現實中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呢?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黃麴黴素!

1毫克致癌,20毫克致命!

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

黃麴黴毒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的破壞性極強。

黃麴黴素的中毒症狀表現為嘔吐、厭食、發熱、黃疸、腹水等肝炎症狀,嚴重時將導致癌症的發生。

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將黃麴黴素規定為1類致癌物。

其中1mg的黃麴黴素就是致癌劑量,一次性攝入20mg就足以致命。

千萬別小看了這1mg,

黃麴黴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身影(表1),發黴的花生米飯、變質的堅果、劣質的芝麻醬等等,這些食物中都含有黃麴黴素。今天攝入0。1mg,明天攝入0。2mg,日積月累就會導致肝癌的發生。

表1 黃麴黴素常見來源

夫妻二人雙雙患上肝癌,只因吃了這種水果,很多水果店都有賣

除了黃麴黴素,

這2類致癌因子需特別注意!

除了黃麴黴素,病從口入的1類致癌因子還有苯並芘、亞硝酸胺(前體是亞硝酸鹽,即亞硝酸在特定條件下才能轉化為亞硝胺)等。

1、苯並芘:

實驗證明,長期吸入或食用含苯並芘較高的食物易誘發肺癌、肝癌、腸胃道癌症等。生活中苯並芘的常見來源包括:高溫油炸食品、烤肉、油墨、汽車尾氣等(表2)。

表2 苯並芘的常見來源

夫妻二人雙雙患上肝癌,只因吃了這種水果,很多水果店都有賣

2、亞硝酸胺:

亞硝酸鹽進入體內會和胃內的蛋白分解物結合,形成致癌物亞硝酸胺。常見生活來源主要包括:加工肉製品、隔夜菜、醃製食物、火鍋湯(表3)。

表3 亞硝酸胺的常見來源

夫妻二人雙雙患上肝癌,只因吃了這種水果,很多水果店都有賣

生活中,要如何做才能遠離這些1類致癌物呢?

這樣做,遠離病從口入!

1、勤洗手

除了食物,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有可能被黃麴黴毒素汙染,勤洗手是遠離毒素最基本的做法。

2、儘量不要囤積食物,丟掉髮黴的東西

避免黃麴黴毒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斬斷源頭,防止食物黴變產生黃麴黴毒素。

這是由於黃麴黴素微溶於水,性質穩定,在100℃的環境下存在20h也不被破壞,在208℃高溫下才裂解,故在通常烹調條件下不易被破壞。

因此,購買食物時,如果發現包裝不清潔、已破損的不要買;購買堅果應儘量選擇小包裝。一旦發現食物發黴,要堅決丟掉,不要用水洗或者將黴變部分去掉!

因為黃麴黴只需要一點點就會中毒,肉眼看不見的不一定就沒有毒素。

3、吃堅果儘量不要用嘴破殼

勤快一點,用手或工具剝,壞的不要吃,儘量減少黃麴黴的汙染。

4、儘量不要吃剩飯剩菜

剩飯剩菜由於經過一夜存放,亞硝酸鹽的含量會增加,一旦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成為亞硝胺,從而導致致癌物質。

5、減少飲食高油高鹽的食物,比如烤肉、油炸食物等

烤肉和油炸食品含有大量的苯並芘,尤其是烤焦的肉製品中一般苯並芘的含量較高,因此吃烤串時要儘量切掉烤糊發黑的部分,並且要注意飲食均衡,可以搭配蔬菜和水果一起食用。

參考文獻:

[1]林怡(綜述),黎樂群(審校),彭濤(審校)。黃麴黴毒素B1代謝及致肝癌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藥雜誌,2007。

[2]吳兆蕃。黃麴黴毒素的研究進展[J]。甘肅科技,2010(18):6。

[3]這些一級致癌物,每個人都該看看!健康時報,2017-08-03。

本文首發: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本文作者:玖陸

本文稽核:楊衛生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絡授權

- End -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在稽核透過時的準確可靠,但並不對已發表內容的適時性,以及所引用資料(如有)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諾和保證,亦不承擔因該些內容已過時、所引用資料可能的不準確或不完整等情況引起的任何責任。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者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