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五十五載傳承創新 精誠至善再創佳績

五十五載傳承創新 精誠至善再創佳績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迎來建院55週年

五十五載傳承創新

精誠至善再創佳績

五十五載傳承創新 精誠至善再創佳績

在廣州,看中醫找哪家醫院好?很多“老廣”會推薦:“去三元里那間中醫院啦!”

的確,位於廣州白雲區三元里附近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簡稱廣中醫一附院),雖一向院風“低調”,卻名聲在外。這家創建於1964年的中醫院今年迎來建院55週年慶,它不但深入廣州本地民心,國內其他地區,甚至遠至歐美、東南亞也有不少擁躉,經常有病人“打飛的”前來求醫。

而深厚的中醫學術底蘊,是醫院實力的重要支撐。55年前,廣中醫一附院從一個門診部起步,如今發展到擁有2200張病床,國醫大師2名(鄧鐵濤、周岱翰),全國、省名中醫61名,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6個的大型綜合性中醫院,是國家重點專科專病單位數量最多的醫院之一,被譽為“大師平臺、名醫搖籃、百姓醫院”。

國醫大師

鄧鐵濤教授

五十五載傳承創新 精誠至善再創佳績

五十五載傳承創新 精誠至善再創佳績

國醫大師

周岱翰教授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這家嶺南中醫藥特色鮮明的大型綜合性中醫院,秉承“傳承創新,精誠至善”的院訓,發揮眾多學科、專科優勢資源,正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文、圖/舒嫻、方寧、黃可兒、張秋霞

威水史

學科建設碩果累累

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發展至今,廣中醫一附院已形成了層次豐富的學科/專科群,共有8個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擁有7個國家重點專科、1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6個國家區域中醫診療中心。

走進醫院門診大樓,門口的牆上密密麻麻地掛著數十個“金字招牌”,全是國家級、省級的重點專科,學科建設碩果累累——

8個

國家重點學科

中醫內科學、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外科學、針灸推拿學

8個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

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脾胃病學、中醫預防醫學、傷寒論、溫病學、金匱要略、中醫兒科學

7個

國家重點專科

內分泌科、耳鼻喉科、骨傷科、脾胃病科、婦科、腫瘤科、臨床藥學

14個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

急診科、心血管科、針灸科、腦病科、風溼病科、重症醫學科、護理學、內分泌科、耳鼻喉科、骨傷科、脾胃病科、婦科、腫瘤科、臨床藥學

6個國家區域中醫診療中心

心血管科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內分泌科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脾胃病科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婦科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腫瘤科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針灸科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

院長

訪談

五十五載傳承創新 精誠至善再創佳績

冼紹祥院長

打造優勢學科群

建設高水平醫院

在55年的發展歷程中,廣中醫一附院醫、教、研三綱並舉,堅持學術引領,在科研學術研究領域,形成了“學科為綱、專科為領、平臺為基、人才為本”的鮮明發展脈絡,既注重中醫經典和流派傳承,也堅持透過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驗證和創新中醫理論。

廣中醫一附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冼紹祥教授透露,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醫院將繼續打造優勢學科群,助力高水平醫院建設——

問:

55年來,廣中醫一附院在學術研究方面,以學科為綱、專科為領,取得了哪些成就?

冼院長:

55年來,經過幾代人的積累和建樹,我院已發展成我國高等中醫藥臨床教育、醫療、科研重要基地之一,是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全國首批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和示範中醫醫院、廣東省中醫名院、廣東省高水平醫院重點建設醫院。新中國首位中醫學教授羅元愷、首屆國醫大師鄧鐵濤均出自我院。我院共有國家級重點學科8個、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6個、國家重點專科7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8個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14個,位居全國中醫醫院前茅,擁有“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等一批全國知名中醫專家,是我國中醫技術力量最為雄厚的醫院之一。

問:

廣中醫一附院學術研究氛圍濃厚,實力雄厚,入選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計劃。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如何充分發揮眾多學科、專科優勢資源,助力高水平醫院的建設?

冼院長:

我院能夠成功被納入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對我院歷史成就與貢獻的充分肯定,也開闢了醫院未來發展的新局面,可以說是一次歷史性的機遇。在5年建設期內,我們將圍繞一個核心,打造一流學科,建設兩類平臺,產出三類產品,挖掘嶺南醫學四大特色——

圍繞一個核心:即我們始終圍繞提高臨床療效這一核心,發揮中醫藥優勢。如果沒有臨床療效作為前提,談不上發展中醫藥。這個核心,就是我們發展的“初心”。

打造一流學科:作為國內領銜的幾所中醫藥大學的臨床醫學院,我們必須建設特色優勢明顯的學科群。

建設兩類平臺:即臨床研究平臺和基礎研究平臺,能夠實現基礎與臨床研究的相互轉化,不斷推進中醫藥科學研究發展。

產出三類產品:第一類是“藥”,包括中藥新藥和醫院製劑;第二類是“技術”,包括中醫診療新技術、行業標準和指南等;第三類是“文化”,主要是論文、論著與嶺南醫學文化產品。

挖掘嶺南醫學四大特色:主要指特色體質、特色疾病(地方多發病)、特色用藥(嶺南道地藥材)和特色文化(嶺南人文、非遺)。

五十五載傳承創新 精誠至善再創佳績

亮點

逐個數

學科為綱專科為領

開創傳承發展新局面

在55年的發展歷程中,廣中醫一附院在學術研究方面形成了學科為綱、專科為領的鮮明發展脈絡,幾代人的積累和建樹,開創了醫院傳承與發展並重的新局面。

特別是“十三五”以來,醫院確立“大師平臺,名醫搖籃,百姓醫院”的發展定位,進一步加大科研與學科投入,並在平臺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績,先後被納入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中醫醫院、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建設行列,開創了醫院學術研究發展的新篇章。

國醫大師領銜內科

內科是中醫服務患者最寬泛的臨床學科,常見病與疑難雜症兼雜,是學科植根的豐厚土壤,培育了一代代傑出的內科中醫學人。國家首批、廣東省首位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開創了嶺南醫學研究的先河,他在上世紀60年代即提出“五臟相關學說”,提出用“五臟相關”代替五行學說,並賦予其現代系統論內容;同時發展了脾胃學說,認為脾胃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抓住這個軸心,奇難雜症多可迎刃而解。

在鄧鐵濤、王建華、勞紹賢、許鑫梅等著名學者學術思想的引導下,醫院重視脾胃相關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幾十年堅持不懈,獨樹一幟,碩果累累:“脾虛重症肌無力的臨床和實驗研究”“脾虛證辨證論治的系列研究”先後獲1992年、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醫‘脾-線粒體相關’理論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中醫五臟相關理論基礎與應用”相繼獲2007年、2008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生存質量量表的研製及其應用”獲2011年教育部高校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領域,劉赤選、歐明、劉亦選、陳鏡合、趙立誠、黃衍壽、冼紹祥等知名學者一脈相承,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毛冬青甲素對心血管功能的神經調節的影響”獲1996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開鬱活血法對無症狀性心肌缺血的機理研究”獲2004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應用研究”獲2012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8年,醫院獲批成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以慢性心力衰竭為重點研究病種,由冼紹祥教授統領全面開展各項攻關研究。

丘和明教授等多年從事血證研究,其“紫地合劑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炎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獲198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獎,“血證的系列研究”獲1998年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紫地合劑成為中醫院急診室的必備。

倡經典迴歸臨床

防“非典”顯奇功

《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是中醫指導臨床的經典理論體系。“中醫經典迴歸臨床”、設中醫經典臨床專屬病區,是廣州中醫藥大學著名的辦學特色之一,而第一附屬醫院是該辦學模式的載體與基地。溫病學家劉仕昌、傷寒名家何志雄等對嶺南溫病學說和傷寒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嶺南地區傳染病、內科雜病、風溼病、內分泌疾病診治有顯著療效。以劉仕昌、彭勝權、陳紀藩、熊曼琪、林培政等經典名家為代表,承前啟後,取得了豐碩成果:“嶺南溫病理論與臨床應用研究”獲1999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醫藥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作用環節和機理研究”獲2006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芳香開竅法對急性缺血性腦損傷的腦保護作用研究”獲2010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經方現代應用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第二完成單位)獲得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年傳染病非典(SARS)暴發。作為當年診治SARS的定點醫院之一,廣中醫一附院以鄧鐵濤、劉仕昌為代表的名老中醫,雖耄耋之年,危急時刻更顯“大醫精誠”。時年87歲的鄧鐵濤教授執筆向國家建言,呼籲應讓中醫藥及時介入參與“抗非”。而當年劉仕昌教授88歲高齡仍多次深入臨床一線,直接指導、會診SARS患者。醫院共無選擇性收治SARS患者73例,以中醫藥為主、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使所有病例全部治癒出院,患者零死亡、零轉院、醫護人員零感染。此外,醫院專家先後應邀會診患者37例,均在半月左右出院,無一例死亡。

嶺南骨傷科名揚四方

嶺南骨傷科師宗名老中醫黃耀燊、何竹林和蔡榮,其正骨醫術代表著中醫骨傷界的一流水平,創制有“骨仙片”“雙柏散”等製劑,奠定了嶺南中醫骨科和中醫外科內服外治並舉的學科特色和發展方向。

上世紀80年代,岑澤波、袁浩、陳基長等第二代學科帶頭人繼往開來,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關節損傷的臨床研究,顯示出較大的療效優勢,其影響力輻射海內外。“中西醫結合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其相關疾病的研究”獲1999年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 “中西醫結合治療股骨頭壞死臨床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確立了醫院骨傷科在全國中醫骨科界的龍頭地位。

第三代學科帶頭人樊粵光、何偉,學術上注重活用中西醫,在股骨頭壞死及髖關節疾病研究上頗有建樹:“中藥在成骨與破骨細胞共育系中成骨作用的蛋白質組學分析”獲2006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幾代學人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與時俱進,專科分化,不斷開拓治療骨傷科難治病的新領域。目前,醫院骨傷中心已發展成為涵蓋7個專科(含9個病區)的專科群,開放床位376個,湧現出新一批包括廣東省傑青、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的後備學科、學術帶頭人。

羅氏婦科源遠流長

醫院婦科自創立以來,一直引領全國中醫婦科的學術發展,醫、教、研均創佳績,源遠流長。學科創始人羅元愷教授,是著名的中醫臨床家與教育家,新中國第一位中醫教授,中醫婦科學第一代學科帶頭人。其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為學科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第二代學科帶頭人歐陽惠卿教授,是全國名老中醫、廣東省名中醫,她帶領的中醫婦科學成為國家級重點專科,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出重要貢獻。

第三代學科帶頭人羅頌平教授,秉承家傳、師承以及出國留學的優勢,帶領學科成為全國同類學科中唯一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重點專科、精品課程和教學團隊的學科。她注重學術傳承的流派建設,2013年承擔首批國家“嶺南羅氏婦科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專案,至今已在國內外建立9個流派傳承工作站,服務女性生殖健康。

“嶺南羅氏婦科診法”2018年入選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婦科團隊在嶺南用藥特色方面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並取得豐碩的成果,如:研究開發的有“滋腎育胎丸”和“田七痛經膠囊”“麒麟丸”,研發的醫院製劑有“橘荔散結片”“益母調經化瘀合劑”“助孕丸”和“盆炎康”等,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和社會效應。“免疫性自然流產與免疫性不孕的中醫治療”“腎脾虛弱型自然流產的系列研究”分別獲1997年、2002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滋腎育胎丸”曾獲1997年衛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等獎;“月經週期的調節及其與月相的關係”獲1987年國家中醫藥科技成果乙等獎;“麒麟丸”和“疏肝瀉火中藥對肝經鬱火證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高雄激素血癥的影響”分別獲1995年、2010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輸卵管妊娠的臨床研究”獲2007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

“帶瘤生存”創新觀念

國醫大師周岱翰教授是中醫腫瘤研究的開拓者,中醫腫瘤學領軍人物。周老及其傳人林麗珠教授,較早進行了系統的經典文獻、病因病機、治則治法、抗癌中草藥、抗癌方劑等一系列中醫腫瘤學術資源的挖掘與整理研究,倡導“帶瘤生存”的腫瘤治療新思維,體現了中醫腫瘤治療特色。與之同期的陳銳深教授,對肺癌、肝癌、大腸癌等有較深造詣,擅長運用嶺南中草藥治療惡性腫瘤,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

周岱翰研發的“鶴蟾片”是國內第一個治療肺癌的中成藥,獲1986年全國中醫藥重大科技成果乙等獎;“中醫藥提高肺癌療效和生存期的系列研究”獲2009年教育部高校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周岱翰教授2017年當選為第三屆“國醫大師”。

林麗珠教授致力於學術研究,是廣東省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臨床學科帶頭人,尤其專注於肺癌的臨床研究及基礎研究,積極參與腫瘤治療的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2016年參編的《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榮膺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金獎;2017年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Lancet Oncology》發表臨床研究論文;領銜的“中晚期肺癌中醫綜合治療體系構建及推廣應用”獲2018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9年,醫院創辦了以周岱翰教授任主編、中醫腫瘤學領域首本學術期刊《中醫腫瘤學雜誌》,標誌著醫院腫瘤學科的發展進入了臨床研究與基礎研究緊密結合的新時期。

靳三針療法除痼疾

1964年醫院成立之初即設立針灸科,由靳瑞教授擔任科室主任,開展醫、教、研活動。幾十年間,靳瑞教授及其團隊進行了大量臨床和實驗研究,最終形成了“靳三針療法”的嶺南新學派,促進了針灸學的新發展。後任科主任張家維教授擅長使用飛針療法,在治療小兒多動症、小兒腦癱方面取得良好療效,以不痛或少痛的特點,得到了廣大學者及患者的認可和讚許。

靳瑞的三針療法選穴精要,張家維的飛針手法走針獨特,具有鮮明的嶺南學術特色,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學者前來交流學習,同時也造福了廣大患者。

上世紀90年代至今,針灸學科形成了老、中、青有機結合的學術梯隊,2013年獲批成為國家 “靳三針療法流派傳承工作室”,不斷完善重點專科病種的診療規範,如靳三針治療中風病、壓灸百會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腰夾脊穴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學術影響深遠。

“嶺南火針療法”常用於治療廣東地區炎熱潮溼氣候下引起的各種疾病,具有“溫、通、補、清、消”作用,可治療內、外、婦、兒、骨、五官科等多種疾病,尤其在面板科、兒科、骨科治療上有顯著優勢。“嶺南火針療法”2018年入選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醫院針灸科也是目前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區域針灸診療中心。

中藥臨床研究領先同儕

廣中醫一附院一貫重視臨床研究,是較早開展藥物臨床試驗的中醫院之一,目前擁有GCP專業16個,在藥物臨床研究領域處於行業內領先地位,是中國藥學會中藥臨床評價專業委員會、廣東省藥學會藥物臨床試驗專業委員會主委單位,在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相關研究成果在LANCET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

醫院發揮在中藥新藥研究領域的帶頭作用,協助本土中藥品種獲得北美國家的天然藥品文號,推動廣東省現代中藥走向國際。醫院也是國家幹細胞臨床研究備案機構,積極探索和推動中醫藥臨床前沿研究。

五十五載傳承創新 精誠至善再創佳績

“傳承創新,精誠至善”是廣中醫一附院的院訓。

本文轉載自《廣州日報》2019年11月8日A3版

五十五載傳承創新 精誠至善再創佳績

覺得不錯,請點

好看

五十五載傳承創新 精誠至善再創佳績

五十五載傳承創新 精誠至善再創佳績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