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青年中醫口碑在患者群中發酵,患者不再以年齡和職稱為擇醫標準

看到越來越多的患者不再以年齡和職稱為擇醫標準,更多的中醫也日益年輕化,逐漸成為中流砥柱。

其實人們去看醫生,目的在於解除病痛、早日康復無論老中醫,還是少壯派,只要療效好,才是硬道理。

提及中醫,不少人印象中認為年齡越大就越牛,尤其是一些滿頭白髮的老中醫往往一號難求。但是,在濟南卻有一批青年中醫,名氣靠著口口相傳不脛而走,成為“網紅”。

為了找他們看病,不少患者甚至半夜趕到醫院排隊,更有很多外地患者千里迢迢趕到濟南求醫。而這些青年中醫往往一放預約號,幾分鐘內就被一搶而空。走近這些青年中醫,就會發現他們都有自己的絕招:在診療方式上都有獨特見解,既取中醫傳承之精華,又融入新觀點;在醫患關係上,他們詼諧幽默,講解生動形象,深受患者及其家屬喜愛。

青年中醫口碑在患者群中發酵,患者不再以年齡和職稱為擇醫標準

[隨機採訪]

入院就診你看中的是什麼?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在多家公立醫院的分診臺進行了隨機採訪。一些人慕名而來,更多的人不辨症狀,一上來直奔名老專家。“找專家看準沒錯,”“怕是大問題耽誤了治療,所以才直接選坐診的專家就醫”,“老專家見多識廣,值得信任”。

一個小感冒也要掛個專家號,找個滿頭白髮的老專家問診才放心;好像不去三甲醫院就治不好病。一位名老中醫的預約號,常常放號幾分鐘就一搶而空。

不過,另外一個現象日益凸顯,一些青年中醫的口碑在患者群中發酵。

“看病不就是為了藥到病除,管用就是好醫生”,“這個醫生看得好,便宜的小藥方,就治好了我多年頑疾”,“看過一次病,我們全家人一生病,都習慣找她”……他們平均年齡不足四十,臨床坐診幾年時間就獲得了大批的“粉絲”。

[優秀青年中醫]

他們真的好忙

在濟南市機關醫院中醫科,每逢孫雨菡坐門診,走廊上就會排起長長的隊伍,因為相信她的醫技,喜歡她為病患解答疑惑的方式,孫雨菡積攢了不少老患者。孫雨菡接診的患者大多是年近六旬的叔叔阿姨,

從一開始自己來看病就醫,到後來全家男女老少都找孫雨菡,她成了很多患者的家庭醫生。

幾公里外,山東省婦幼保健院南樓三樓,耿煒正在診室接待當天下午的最後一名患者。因為下午有代課任務,他刻意停掉了門診,但是老患者還是絡繹不絕地來問診,“患者大老遠來一趟,有些特殊原因的,掛不上號也得看。”他熟練地雙手把脈、詢問病情、開藥方,一套程式下來,豪無阻滯。

耿煒是中醫科主治醫生,在治療婦、兒、心、胃和腫瘤等疾病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到看法和行醫風格。

雖然年僅33歲,卻在“江湖”上聲名遠揚,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患者前來就診,甚至有廣州、北京、瀋陽等外地患者遠道而來。

面對成績,耿煒總是一笑了之。因為在他看來,這份“功勞簿”離不開醫院的支援和同事的鼓勵。耿煒每次坐診一天,推出50個號。但是,每次放號一兩分鐘後,預約介面就顯示已經全部約滿。有時候患者網上預約不上,耿煒也會給他們現場加號。

“找到一個好醫生,就像是得了個寶貝。有病就想著找他問問,全家人都受益。”剛在耿煒診室出來的王阿姨,拉住記者的手分享著自己的感悟。

而擁有同樣感受的張阿姨,用了半年的時間,才找到了這個“寶貝”。因為孫子的哮喘頑疾,張阿姨認識了李東醫生,幾副藥下去症狀明顯好轉,就沒有及時複診。待到停了幾個月再去醫院,得知李東已經離職,這可愁壞了她。不禁在網上掛出了“大家知道李東醫生去哪裡坐診了嗎?”的帖子,不少人跟帖回覆想要再去就診,想要再找這位“神醫”看病,追隨好心網友給出的地址,張阿姨才找到了昔日山東省交通醫院中醫科主任,如今東易堂中醫診所的李東大夫。

正值他的門診日,二層小樓滿滿都是人,有已經吃過幾副藥再來複診的;有從外地慕名趕來的患者;當然也有不少四下打聽才再次找來求醫的老患者。

李東醫生從7點半開始忙,一上午的患者看到下午一點才得空吃個午飯,吃完飯緊接著又開始看下午的患者,中途連個廁所也不敢去但是他樂此不疲

“之前在醫院一天看160個患者也不誇張,現在出來單幹患者依舊不少,但是透過預約掛號能自己調控,既能看病還能留出時間鑽研自己的課題,對我來說已經是勞逸結合了。”

面對自己的患者追隨群,李東也曾經有過“抱怨”,原本下午五點半就可以下班的日子,因為患者,他常常晚上八點才能下班。

然而一次患者的排隊經歷讓他感慨萬千。那天下班李東與好友聚餐到晚上十點,因第二天還要坐診,就來到了診室,和衣躺在診室的病床上,想遷就一宿。凌晨兩點,診室外的對話聲將李東吵醒了。原來門外一對老夫妻,正坐在走廊一側的連椅上等著李東第二天門診。

“李醫生你怎麼在,我們老兩口也不懂什麼網上預約,提前一晚坐著長途車趕到醫院,就想著在你診室門口早排上隊,早看完了早回家。”簡單的對話,讓李東感慨萬千。他趕忙為老人看完病,之後更是主動回訪,得知老人病情好轉,李東甚是滿足,在那之後他再也沒有“抱怨”,因為他知道,患者需要他。

[受追捧]

並非一朝一夕

一次精準的問診,一個物美價廉的方子……這些都被患者看做是救命稻草,而這些正是這些網紅中醫的魅力所在。

網紅中醫受追捧,並非一朝一夕,她們的走紅更多靠的是日積月累,口口相傳。走近他們,記者發現在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止於醫術,更多的是擔當,是分擔……

八大體質辨識,望聞問切四診療法,是很多患者對於中醫的認知了解,頭疼醫腳,腳痛醫頭,整體辨識才是中醫的魅力,認識其魅力,活用到臨床應用中,這裡面的學問就大了。

在濟南市中心醫院中醫科王曉茹看來,“身為中醫就要有大中醫思維,堅持老祖宗傳承的望聞問切,具無不細地瞭解病情,不要因一個症狀就被理所當然地帶入治療。

王曉茹在臨床實踐中開始新的摸索,並逐漸練就了自己的“絕活”。“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對於家人,他是全家人的寶貝,對於醫生,他的體質也是獨一無二的。一種疾病不能單看外在表現,還要辨體質。”王曉茹介紹,單說一個咳嗽的症狀,它有可能是咽喉炎症、風吹著了、吃撐了等。由此看病治療要從體質入手,體質相當於土壤,透過改善患兒的體質可以很好地提高患兒的機體免疫功能,糾正免疫功能紊亂,從而從根本上治療疾病,達到釜底抽薪的治療效果。

同樣整體辨識的意識,李東在採訪中也反覆強調。單拿哮喘來看,很多患兒雖經過現代醫學規範化治療,但臨床症狀控制不理想,還易出現撤減激素後病情反覆的問題。“要讓一鍋沸騰的水降溫,“揚湯”或新增涼水,雖能夠迅速但僅暫時有效,鍋下抽火將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李東在十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治療小兒哮喘的中醫特色療法。他說,針對小兒哮喘病的特點,應該從發病機理上綜合考慮診療方式,從根本上治療,而非單純對症治療。“從整體體質入手,釜底抽薪治療”就是顯著的中醫特色。

學醫多年厚厚的醫書,諸多枯燥無味的理論,經過臨床應用實現價值,這正是耿煒從醫多年依舊甘之如飴的最大動力。耿煒給病人開藥,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習慣:開小方。“患者已經很苦了,看病吃藥增加了經濟上的負擔,應該多替他們著想。”從醫多年,耿煒從未給患者開過諸如冬蟲夏草、川貝等昂貴的藥材。名貴中藥材不是不能用,但就一般患者而言,確實沒有必要。能用5塊錢治好的病為什麼要花10塊?”

記者在耿煒的電腦中看到,除了病情特別複雜的患者外,他給患者開藥方的時候,一般每服藥都只用10味藥材左右,而且都是價格相對便宜的中藥。其中一張治療小兒咳嗽的方子,6服中藥,每服8味藥,總價不足80元。其

實,開小方不僅是因為省錢,更源於耿煒的醫學思想。耿煒的小方,價格低、藥味不多,經驗都來自中醫經典。

中醫經方大多都是小方,在他看來,經方經過歷史檢驗,只要運用得當,能有很好的療效。用藥簡練是表象,怎麼用才是關鍵。開小方特別倚仗醫生對病情的準確診斷。耿煒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對待不同的病症,要把握患者在不同階段病因病機變化的本質。

[網紅醫生]

是一把雙刃劍

“成為網紅醫生,實則是一把雙刃劍。”對於諸多患者信任前來求醫,曾經幾度讓李東倍感壓力巨大。“有信任就不能辜負。”這成為李東堅守的一句話,由此,他成為了同事眼中特別容易較真的人。已經是李東老搭檔的李俊峰老師,在藥房工作40餘年,坦言像李東這樣的中醫並不多見。

“現在新到醫院的中醫很少輪轉藥房,自始至終只在課本上看過藥材,就容易鬧笑話,有中醫為了增加藥效,原本6g可以增加到12g,卻不知這味藥重量很輕,但外形上卻很蓬鬆,增加劑量後,患者回去怕是要用臉盆才能煮藥了。”

李東雖然沒有輪到中藥房,但卻是中藥房的“常客”。一味藥的產地來源、什麼時候入藥、和哪些藥可以混在一起煎熬,這些都影響一個方子的療效。好的中草藥,配上正確的熬煮方法,才能將藥效發揮到極致,由此李東養成了愛逛藥房的習慣。

[選擇]

中醫越來越吃香

門診大廳內,記者採訪完王曉茹準備離開,正遇到了一對母女正在商量著掛誰的號問診。

“你搜搜這兩個主任醫師哪個權威?”

“直接掛那個白頭髮中醫的號吧,再晚掛號恐怕今天就來不及看了。”

……

簡單的對話,折射的是諸多患者選擇中醫治療的慣性思維。俗諺:薑是老的辣。“中醫越老越吃香”已成為老百姓不約而同的共識。這裡的“老”有兩種理解,一是年齡大,這是一般的認識;二是老練,指臨證高手。如果是第二種理解,那麼“中醫越老越吃香”毫無爭議。

老中醫的優勢是有非常豐富的切身臨證經驗,但是藉由老中醫的幌子,順應大眾的從眾心理,許多人開始病急亂投醫,費盡周折打聽所謂的“老中醫”,往往被忽悠,輕則被騙去錢財,重則耽誤治療時機而搭上性命。

理性看待老中醫,不盲目追隨,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對的。有報道分析,很多學科的學者做出成就的年齡段都在相對年輕的階段,中醫也不例外,他們真正有創造力的時間是在40歲左右。

一般來講,醫生用10年左右的時間學理論,打基礎;再用10年左右的時間臨床,積累經驗,驗證理論,昇華理論。那麼,醫生的“黃金年齡”應該在40至65歲之間。

老中醫的經驗永遠都是珍貴的,找老中醫看病當然不會錯,

但也提醒大家就醫時不要錯過了年輕的好醫生。

國家級名老中醫熊繼柏在《一名真正的名中醫——熊繼柏中醫真諦訪談錄》一書中曾現身說法,中醫越老越吃香的觀點不完全正確。

“第一,人老了思維不如年輕時敏捷,反應也不如年輕時快;第二,用藥不如年輕時膽大、果斷。1963年、1964年治療流腦、乙腦,我用清瘟敗毒飲,石膏用半斤,黃連用一兩,當年“大砍大殺”,膽子大得很,現在我沒用過了,思維的敏銳性、用藥的果斷性不如從前,這就是年老與年輕的差別。”

令人欣慰的是,追隨青年中醫採訪的這幾日,

記者看到越來越多的患者不再以年齡和職稱為擇醫標準,更多的中醫也日益年輕化,逐漸成為中流砥柱

其實人們去看醫生,目的在於解除病痛、早日康復無論老中醫,還是少壯派,只要療效好,才是硬道理。

I 版權宣告

本文來源“女報”,作者/孫墨琦 李麗娟,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