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鄭魁山先生“溫通針法”

“溫通針法”是已故著名針灸家鄭魁山先生在臨床實踐中獨創的治療各種疑難雜證的特色針刺手法,該手法補瀉兼施,有溫經通絡化痰濁,祛風散寒、行氣活血、扶正驅邪的作用。具有操作簡便,感傳明顯,起效快,療效高等特點,適用於一切虛勞、瘀滯及寒溼、痰濁等虛實夾雜之證。在許多難治疾病如頭面五官疾病、腦病、風寒溼痺證的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溫通針法”的操作方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將針刺入穴內,候氣至,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6或9次,使針下沉緊,針尖拉著有感應的部位連續小幅度重插輕提6或9次,拇指再向前連續捻按6或9次,針尖頂著有感應的部位推弩守氣,使針下繼續沉緊,同時押手施以關閉法,以促使針感傳至病所,產生熱感,守氣1—3分鐘,留針後,緩慢出針,按壓針孔。

一、“過眼熱”

以風池穴為主施溫通針法,使熱感傳導至眼區,稱為“過眼熱”針法。用以治療各種眼疾常獲良效。風池穴處針感較明顯,但臨床不掌握針刺要領,無針感傳導,則影響療效。古人云“氣至而有效”,所以促使針感沿經絡傳至病所是提高療效的重要手段。風池穴為少陽經與陽維脈、陽蹺脈的交會穴,針刺得當可使針感循少陽經、陽維脈、陽蹺脈的走向而達眼、耳、額顳部。

操作方法:

患者正坐,自然體位,督脈風府旁斜方肌外側,枕骨下凹陷中取穴。選用1寸毫針,雙手配合針尖朝向對側目內眥進針0。5—0。8寸,進針後,刺手仔細體會針下氣至感覺,得氣後再行溫通針法,同時緊按在穴位下方的左手大指配合刺手將針感推向眼部,併產生熱感,守氣1—3分鐘,守氣後出針,按壓針孔。常用配穴:攢竹、太陽、內關、光明、太沖透湧泉等。

二、“穿胛熱”

取天宗穴為主施用溫通針法,使熱感傳導至肩、臂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稱為“穿胛熱”針法。治療風寒溼侵襲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天宗穴為手太陽小腸經穴,位於肩胛岡下窩,古人有“肩重,肘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之說。天宗穴用一般刺法往往不易產生針感傳導及溫熱感,採用溫通針法則可使針感定向傳導擴散並在肩關節區域性產生溫熱感,通利關節,溫經活絡止痛。

治療肩周炎:

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處用指壓法找到敏感點,左手拇指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針直上斜刺1寸左右,得氣後即行溫通針法,使針感沿肩胛傳至肩關節部,針尖頂住感應部位守氣1—3分鐘,使患者肩關節部感到溫暖舒適,然後退針至皮下,出針,按壓針孔。囑活動肩關節數次,再取側臥位,針肩前、肩肩髃、肩貞、條口穴,行溫通針法,留針20分鐘。

治療上肢麻木:

取俯伏位,在天宗穴處找到敏感點,左手拇指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針向腋窩方向斜刺,得氣後行溫通針法,使針感經肩關節沿上肢直達手掌,循經產生熱感,守氣1—3分鐘,留針20分鐘。同時配合針刺患側曲池、外關行溫通針法,點刺十宣。此法也可用於治療上肢疼痛、震顫、拘攣等,療效均好。

三、“通督熱”

以大椎穴為主施溫通針法,使熱感傳導至背腰部,稱為“通督熱”針法。用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肩背肌筋膜疼痛綜合徵及肩背腰部寒冷不適諸症常獲良效。大椎為督脈要穴,是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之所,既可調節督脈經氣,又可調節六陽經經氣。因此大椎穴施溫通針法能達到驅邪除蒸、散寒通痺、振奮陽氣、溫陽通督、益氣補虛的功效。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伏坐位,在大椎穴處左手拇指為押手,右手持1—1。5寸毫針直下斜刺0。8—1寸左右,得氣後即行溫通針法,使針感沿脊柱下傳至背腰部,產生熱感,守氣1—3分鐘,然後退針至皮下,出針,按壓針孔。常用配穴:外關、風市、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