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誰說得癌症就等於“判死刑”?5種癌症治癒率極高,別放棄!

審閱者: 李琦(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雖然癌症還不能全部治癒,但有些癌症在治療上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甚至達到了治癒的效果。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在所有癌症型別中,以下五種癌症的治癒機率較大:

一、前列腺癌

5年生存率(美國):99%

許多前列腺腫瘤生長緩慢或根本不生長,一般來說這種腫瘤對生命的危害不大。許多此類腫瘤的男性患者仍可以安然無恙生活多年,癌症通常不是造成他們死亡的直接原因。

而一旦癌細胞開始擴散(出現轉移),便很難治療,一部分癌細胞會以很快的速度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這種情況下,確診後的5年生存率只有29%。但值得慶幸的是,大部分前列腺癌都能在擴散前被查出。

檢查前列腺癌通常有兩種方式:

直腸指檢:醫生會將戴著手套的手指插入直腸檢查前列腺。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透過抽血來檢測。

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PSA水平通常較高,但由於導致PSA水平上升的原因不僅侷限於前列腺癌,所以關於PSA篩查前列腺癌目前還存在爭議,是否進行此項檢查須聽從醫生建議。

此外,如果出現排尿困難或者血尿等症狀,應及時就醫,這些症狀有可能是前列腺癌或其他前列腺疾病的徵兆。

誰說得癌症就等於“判死刑”?5種癌症治癒率極高,別放棄!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甲狀腺癌

5年生存率(美國):98 %(取決於組織型別)

甲狀腺是頸部的一個蝴蝶形腺體,會分泌控制心跳等能量消耗所需的激素。甲狀腺癌多呈乳頭狀,生長緩慢。即使腫瘤很大或已經開始擴散到附近的其他組織,通常也可以透過摘除腺體的方式進行治療或完全治癒。手術後,患者可以透過服藥來替代甲狀腺所產生的激素。

目前甲狀腺癌可以被更早的確診,從而增加了治癒的機率。

但有一種型別叫“甲狀腺未分化癌”,這種疾病的5年生存率僅為7%,該型別非常罕見。

目前沒有特別合適的針對甲狀腺癌的篩查方式。大多數人發覺脖子上有腫塊或發生腫脹時去就診才發現患有腫瘤,有時因為別的原因進行超聲檢查時,醫生也可能會意外地發現患者甲狀腺有問題。如果脖子出現腫塊,伴隨有呼吸困難、吞嚥困難等其他症狀時,務必要去看醫生。

三、睪丸癌

5年生存率(美國):95.1%

在早期階段(腫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時),醫生可以透過手術摘除長有腫瘤的睪丸來治癒此種癌症。通常情況下,如果患者切除一個睪丸,另一個睪丸分泌的激素也足以維持正常性生活及產生精子。

對於晚期癌症,手術聯合放療或化療效果往往較好,有時幹細胞移植也可能有效。很多醫生認為化療藥物順鉑(cisplatin)已經顯著提高了晚期睪丸癌患者的生存率。

睪丸癌即使到了晚期,也有很好的治療方法,這類癌症的5年生存率為73%,在晚期癌症中已算是相當高了。

針對睪丸癌沒有太合適的篩查方式。如果感覺睪丸中出現腫塊,或者其中一個變得比另一個大,應及時去看醫生,這可能是腫瘤的早期徵兆。

誰說得癌症就等於“判死刑”?5種癌症治癒率極高,別放棄!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四、黑色素瘤

5年生存率(美國):91.7%

在早期階段,患者通常可以肉眼發現黑色素瘤。在沒有擴散之前,醫生可以透過手術將其去除並治癒。

如果不及早發現,黑色素瘤比其他面板癌更容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一旦擴散出面板表面,將很難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的患者,確診後的5年生存率只有15%~20%。

篩查是否有用?答案是肯定的,需要注意面板是否出現較大的、深色的、形狀奇怪或凸起的斑點,尤其要著重檢查背部、頭皮、陰囊及腳趾。這些部位一般不易形成黑色素瘤,如果發生任何變化,請立即向醫生諮詢,醫生會判斷是否屬於異常。有個人病史或家族病史的高風險人群,需定期到面板科醫生處進行篩查。

五、早期乳腺癌

早期(0和I期 )5年生存率(美國):99%~100%

在治療乳腺癌方面,現代醫學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醫生比以往更加知道如何確診及治療乳腺癌,同時人們的知識水平也在提高。例如,現在我們知道乳腺癌包括許多種型別而非單純的一種,針對不同型別,將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乳腺癌在擴散之前相比擴散後更容易治療,某些型別乳腺癌的治療也相對容易。例如,透過使用降低雌激素水平的藥物,“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會得以緩解;不過“三陰性”乳腺癌則比較頑固,一些針對性的治療可能並不奏效。

研究發現,定期進行乳房X光檢查有助於延長生存,但檢查頻率應該聽從醫生的建議。有些醫生認為,除高風險人群外,一般人群可從50歲開始每隔一年進行篩查。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女性從45歲開始每年進行乳房X光檢查,而年齡在40歲~44歲之間的女性可根據個人意願選擇是否每年進行乳房X光檢查。

誰說得癌症就等於“判死刑”?5種癌症治癒率極高,別放棄!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歡迎微信搜尋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