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大咖開講|中國腫瘤患者營養不良高發,有何危害?如何加強營養治療?

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創作品

作者丨朱 萍 實習生 楊寧

編輯丨徐 旭

設計丨黃丹虹

圖片丨圖 蟲

大咖開講|中國腫瘤患者營養不良高發,有何危害?如何加強營養治療?

編者按:

5月15日-5月21日是全民營養周。為了傳播營養知”食“、助力提升全民健康素養,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特策劃推出專題報道,透過採訪協會專家、研究學者、臨床醫生等,聚焦營養知識科普、臨床營養治療以及營養食品行業發展等,攜手各方共建營養健康好生活,推動實現“健康中國”。

在疾病的治療中,營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腫瘤治療中。營養治療能改善腫瘤患者營養不良,已成為腫瘤治療的常規手段與基礎措施,中國抗癌協會等權威機構均強調了營養治療在腫瘤患者治療中的重要性。

在2022全民營養週期間,21世紀經濟報道也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腫瘤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腫瘤營養專家委員會侯任主任委員王傑軍進行了專訪。王傑軍教授講述了目前我國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的高發原因,並且分享了對解決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的問題的看法,為我國未來腫瘤患者營養建設提供了建議。

中國腫瘤患者營養不良嚴重

《21世紀》:造成腫瘤患者營養不良高發的因素有哪些?

王傑軍

:在我國,腫瘤患者是營養不良的“重災區”。中國腫瘤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比例在70%左右,但真正有干預的人僅約30%-40%,並且很多是不規範的干預。較大一部分腫瘤患者在醫院裡經過反覆的治療,但它營養始終跟不上,從而導致了營養不良。

與此同時,醫務人員與患者都沒有非常好地理解營養的重要性,僅簡單當作能否吃飽的認識還普遍存在。實際上,營養治療遠遠不是一個吃飽的問題,現在營養治療理念已經完全改變。

《21世紀》:營養不良對腫瘤患者的具體危害有哪些?

王傑軍

:最容易看到的是患者體重減輕;腫瘤患者因營養不良,導致不能夠接受足量的抗腫瘤藥物治療,使得抗腫瘤治療的效果也會減弱;生存時間縮短等。

同時,會導致腫瘤患者抗腫瘤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的比例、程度、種類都明顯增加;化療患者的耐受性會變差;感染的發生率增加;住院時間延長;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等問題。

此外,營養不良腫瘤患者會進展成惡液質,表現為極度消瘦,皮包骨頭,形如骷髏,貧血,無力,完全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極度痛苦,全身衰竭等綜合徵,甚至會直接導致患者死亡。

《21世紀》:哪些腫瘤患者的營養問題會更為突出?

王傑軍

:所有的腫瘤患者都會出現營養不良,因為營養不良不僅是吃不下去,也有代謝障礙的問題,但是發生率最高的是消化道腫瘤。在中國,最常見的胃癌、食管癌是臨床上營養問題較為突出的癌種。

《21世紀》:在腫瘤治療中,一些患者認為“營養好的話,就是會把腫瘤喂大了”,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王傑軍

:沒有足夠的營養,就不能夠耐受抗腫瘤治療。在抗腫瘤治療的不良反應上也會很嚴重,患者的免疫力會減退,導致抗腫瘤效果會減退,嚴重增加不良反應,住院時間延長,帶來很多非常不良的結果。

臨床上,部分醫生對腫瘤營養的知識不夠了解,不能夠很好的說服患者。所以未來提高醫生對營養的認知,這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臨床專家,往往從來不會說滿話,講的話要有臨床資料支援,要對患者負責;但有些小廣告都說滿話,承諾包治百病,這些東西不科學,但確實有很多患者病急亂投醫。所以需要逐漸提高整個公眾的認知,讓更多正確的科學知識能夠更多佔領這個舞臺是更加重要的。

《21世紀》:腫瘤患者如何遠離營養不良的狀況?

王傑軍

:最重要的是,醫務人員、患者和患者家屬都要了解營養的重要性,不要把營養只當成簡單的吃飽、吃不飽的問題。

最近,我們在四川華西醫科大學做了一個調研,讓醫生、患者及其家屬三方評估患者營養狀況,出現評價最不準確的是腫瘤患者自己。當醫生問患者營養狀況如何?患者表示,吃得挺好,因為早中晚都能吃一碗稀飯。但實際上,這個患者營養狀況已經很差了,已經明顯營養不足了。也有部分腫瘤患者家屬也覺得還挺好,認為患者剛治療完以後能這樣吃算不錯了。

同樣,在臨床上,很多醫務人員對營養的評估也是不足的,不能非常準確地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也沒有非常好地認識到營養治療的重要性,所以導致了很多腫瘤患者,不能得到非常好的有效的治療。

所以醫患提高認識非常重要,要不斷去推廣一些有關腫瘤患者營養管理、營養治療的一些共識和指南。

《21世紀》:如何提高醫生和患者的營養治療認識?

王傑軍

:首先,透過醫生的認知提高以後對患者進行教育。其次,透過媒體去做相關的教育宣傳。我們也不斷地在不同的平臺上做科普講座,不斷提高醫生相關意識。

再者,需要專業的醫生做一些科普活動,幫助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認識,做好腫瘤的營養治療工作。

《21世紀》:除了認知以外,我國目前腫瘤營養治療還可以從哪些方面改善?

王傑軍

:可以採取MDT(多學科)形式。未來一定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所有腫瘤科醫生都懂得營養是挺難的,為此,營養科的醫生配合腫瘤醫生做這件事將會更加好,現在有很多醫院有營養醫生下病房,參與腫瘤病人的治療計劃制定,這樣可能是我們未來要走的一個合理的方式。

新生力量特醫食品

《21世紀》:目前在腫瘤患者營養治療和補充方面,有哪些相關的原則?

王傑軍

:儘量透過腸內營養。腸內不行的話,就腸內腸外結合,實在不行的話再靠腸外。但腸外補充不能長時間,用腸內補的方式最好,一是能保持消化道的功能,再者,對肝臟功能也有保護作用,而且,對腸道菌群也有保護,這樣對患者是更加有利。

目前出現了一個新的力量即特醫食品,給腫瘤患者的營養治療帶來新的機會。在腫瘤的特醫食品裡,有更多的組成方式,針對不同疾病區分,也便於我們靈活地根據患者的需求去製作一些個性化的營養。

《21世紀》:特醫食品沒有收費碼,醫生開具處方後患者只能院外市場購買,尤其可能對住院患者更為不便利,如何解決這最後一公里問題?

王傑軍

:因為特醫食品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很多管理規範上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收費碼等相關問題目前也有地方在試點推廣中,後續預計或能更好地解決。

實際上,腫瘤患者住院的時間非常短。如上海三甲醫院腫瘤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3~4天,所以患者在醫院內的時間是非常短的,而居家管理則是長期的,也需要更為重視。

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國家釋出了針對腫瘤患者營養治療指南,但最終效果要看患者依從性,按照要求堅持吃下去。國外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患者要從營養治療裡獲益,那依從性必須要好,最起碼要遵守75%以上,這樣才能獲得效果。

未來,我們會更加強調腫瘤患者營養的長期管理,特別是院外的管理。我們也在嘗試做一箇中國腫瘤患者症狀管理平臺,專門針對患者的院外營養管理,安排營養師為患者做線上的服務,並長期維護,讓患者能夠更好地堅持把營養做下去,提高對營養治療的認知。

《21世紀》:有種說法,腫瘤患者在後期的話其實是餓死的,特醫食品在此階段能起到哪些作用?

王傑軍

:腫瘤患者裡出現營養不良的患者比例非常高,70%-80%的患者會營養不良,在這個裡大約有50%的人會從營養不良變成惡液質的。

營養治療是阻斷惡液質的一個必要手段,但也不是唯一的手段。因為惡液質不完全是營養不良的問題,還有代謝等其他問題,但是營養支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現在營養支援的特醫食品裡面逐漸出來很多,有抗炎的、有調節免疫的,改變腫瘤微環境的等,未來的機制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精準,對未來整個的腫瘤治療,將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替補。

《21世紀》:目前,中國這個針對腫瘤營養治療的研究如何?中國保健食品和特醫食品是否一樣?

王傑軍

:保健品和特醫食品的概念並不一樣,但未來部分保健品可能會向特醫食品轉變,但需要做更多的臨床研究。

最近我們正在啟動幾個臨床研究,研究方向針對腫瘤患者的用營養干預後,腫瘤微環境的改變,以及它跟免疫治療結合對療效的影響;也包括對腫瘤患者不良反應的減少的研究等。我們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有遠見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能夠出來推動這件事情朝前走。

現在很多做分子靶向藥物、做大分子抗體藥物的企業或者做細胞治療企業也在積極推進新藥的研發,同時更加註意市場培育的投入。需要強調的是,未來一定是市場為先導,不能走以前的以銷售導向為主的模式。這也是未來中國的一些新藥的研發,包括一些特醫食品研發的未來必由之路。

《21世紀》:特醫食品相比創新藥的研發週期以及審批的時間是不是更短,企業投入各方面的,回報週期會更快一點嗎?

王傑軍

:相較於創新藥,特醫食品的研發、審批等週期較短,相對回報週期也短一些。但若都是做同質化東西,沒有差異化、缺乏市場的培育,市場又將一團亂。所以,企業佈局的特醫食品需要有自身的特點,企業需要做一些大的臨床研究,做出差異化,未來也會形成越來越多的細分領域。

此外,我們還在做一個腫瘤患者症狀監測網站,監測患者回家以後的營養管理,希望未來透過我們的管理,收集相關資料,發現對腫瘤患者在不同治療中的具體應用。

《21世紀》:特醫食品的這個市場容量其實是很大的,未來肯定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進來。監管層是否會透過各種法規做一個指導?

王傑軍

: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小段混亂時期,但後期會快速理順,市場未來也一定會規範起來。在法規建設上我國已經提前做了一些佈局。醫療衛生行政決策部門的專家們現在越來越有遠見,能夠做出相應的預判,這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