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濃情粽意,

端午安康。

壬寅年

四月廿七

編輯: 尋秦君

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它承載了中華民族勤勞、忠誠、勇敢、愛國、熱愛和平等優秀品質,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之一。

提起端午節,相信大家很容易就能想到吃粽子、賽龍舟、掛荷包等習俗,關於端午的來源,相信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屈原。

事實上,璀璨的端午文化與豐富的端午習俗不僅包括屈原的傳說,曹娥、伍子胥也有一席之地。他們的故事不僅值得我們深究,他們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傳承發揚。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不過,今天尋秦君想和大家一起聊聊陝西的端午習俗。畢竟,故事聽多了,反倒不如家門口的文化來的親切些。

吃粽子

粽子,又稱“角黍”。作為端午節的節令食品,可以說是在端午前後風行全國。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陝西人的粽子一般是三角形狀,用竹葉做外皮,配料一般是在糯米里加紅棗、花生米,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時候再加上蜂蜜特別香甜爽口,後一種不管什麼時候在陝西的小吃攤上都能找到。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西安的蜂蜜涼粽了。

西安的蜂蜜涼粽子始於唐代,是由唐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上的“賜緋含香粽”演化而來的,註釋是“蜜淋”,意思是給粽子淋上蜂蜜。在涼粽子上淋上蜂蜜,是一種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點。蜂蜜涼粽的主要原料是糯米、蜂蜜。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述當時唐長安城裡“庾家粽子,白瑩如玉”。唐元稹詩云:“彩縷碧筠,香粳白玉團。”這些都充分說明,遠在一千多年前的古長安,上自宮廷,下至市肆民間,以糯米加蜂蜜製成的粽子,已成為膾炙人口的風味佳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演變為今天的蜂蜜涼粽子。所以,如果端午來西安,記得嚐嚐西安的蜂蜜涼粽哦。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蜂蜜涼粽子的特點就在於:只用糯米包成,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醃桂花醬。其色潔白,其形嬌美,其味甘甜。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涼粽子淋上蜂蜜即成,是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泌人肺腑的特點。相比蜂蜜蘸白糖來說,更加的甜蜜柔和,芳香四溢、唇齒留香!

吃臊子面

陝西西府人在端午節當天是一定要吃臊子面的,這與平時的飲食有關。

新收的麥子磨成粉,加以反覆的揉搓,最後切成細長的哨子面,下鍋煮熟後,一份濃香的湯澆進去,十米之外都能聞到香味。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陝西臊子面歷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是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相傳,周文王時期,岐山有蛟龍出現,傷害百姓,周文王便下令除掉蛟龍,得知蛟龍肉味道鮮美、吃了可延年益壽、驅惡除邪,於是將蛟龍肉切成小塊,給百姓食用,就是現在的臊子。岐山地處北塬,適合小麥生長,種出的麥子磨成麵粉,白皙筋道。岐山人將臊子與當地麵食相結合,就有了現在的岐山臊子面。民間相傳,臊子面諧音嫂子面,周文王感染風寒,吃了嫂子做的面,身體好轉,被稱此為“嫂子面”,關於臊子面傳說還有很多…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正宗的岐山臊子面,講究的是麵條薄精光,湯水煎稀旺,味道酸辣香。臊子鮮香,油光紅潤,麵條柔韌,入口爽滑,唇齒留香。筋道的細面順著喉嚨滑溜下去,再喝一口酸酸辣辣的臊子湯,暢快舒坦美的太!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吃雞蛋

同粽子一樣,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早晨孩子還沒出被窩時,大人就把雞蛋送到孩子嘴邊。民間相傳吃蛋生心。因為蛋形如心,民間普遍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端午節吃蛋一方面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改善生活。用艾葉煮雞蛋,不但會有艾葉的特殊香味,還能祛除晦氣和疾病,關於端午吃雞蛋的民俗,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年端午總要溜到民間播疫害人,受害者多為孩子,輕則發燒厭食,重則臥床不起。做母親的對此十分心疼,紛紛到女媧娘娘廟燒香磕頭,求她消災降福,保佑後代。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女媧得知此事後,便去找瘟神說:“今後凡是我的嫡親孩兒,決不准許你傷害。“瘟祖知道女媧法力無邊,不敢和她作對,就問:“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女媧一笑說:“我的孩兒很多,這樣吧,我在每年端午這天,命我的嫡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隻蛋袋,凡是掛有蛋袋的孩兒,都不准許你胡來。”

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見孩子們胸前都掛著一個小網袋,裡面裝有煮熟的鹹蛋。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了。這樣,端午吃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據說這一天用煮雞蛋的水來洗臉,一年也不會遭蚊蟲叮咬,又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另外,由於早年生活條件差,吃雞蛋是比較奢侈的事情。除了老人,孩童,產如及傷病者,常人能美美地吃上幾枚雞蛋的日子大概只有端午節了。

喝雄黃酒

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面板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樣能讓蚊蟲、五毒(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穿五毒兜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於中國的西北地區,而陝西最盛。

民間說法中,五毒一般指蛇、蠍、蜘蛛、壁虎、癩蛤蟆等。這幾種動物都帶毒,咬人之後能使人中毒。特別是小孩更容易受到這些動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這些動物活躍的時期,所以在端午節時,民間用巫術的方法鎮壓五毒。繡制帶有五毒圖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這些帶有巫術意義的民俗,表示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節日之前,小孩子,特別是不滿一週歲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來的“五毒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紅色,五毒圖樣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綠色,用其它綵線搭配縫製而成,非常精美。有些做成短褲形狀,孩子整個夏天輪換著穿,一直穿到秋涼。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因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歡,小孩穿上也開心。有些小孩可以穿兩三個夏天。小孩長大了不能穿了,母親還會把它像寶貝一樣收藏起來。有的還會轉贈別人,接受的人也會很開心,因為這不是人人都會做的,一般年輕人可能都不會做。

綁五彩縷

“五彩縷”是由五種顏色的綵線合成的,據說在漢代就有了這種習俗,在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沖走。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陝西地區的傳說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蹟有關,將花線丟進河裡,等於百病也被帶走了。

製作荷包

荷包又稱香囊,在陝西的端午節前,各家各戶心靈手巧的婦女都要用彩色花布和綢布縫製各式各樣的荷包,裡面裝上香料和中藥材,如雄黃、蒼朮、香藿、丁香、白芷等,在節日當天給孩子們佩戴香包,這種香包就叫“祛災包”。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荷包製作工藝十分精美,裝有藥材和香料,帶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香包的大小,形狀沒有規定,小則直徑只有半釐米,陝西關中人稱之為杏核,一般串在彩縷上。

懸掛艾草

端午節時,許多地區家家戶戶都要在房門上懸掛艾草藉以避邪。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藥性最好的時候,採之入藥,可以防病治病。所以在端午節的早晨,人們都要到野外去採摘艾蒿。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按陝西關中人的說法,把艾草懸掛在門口和床頭能起到辟邪、防護家宅的作用。

以上分享的這些,只是陝西端午節比較普遍的幾個點,而且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傳統節日習俗很難見到了。你的家鄉有沒有什麼特殊習俗呢,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漲漲知識。

陝西人的端午節,是這樣過的~

部分圖文來自網路

更多三秦好物 敬請關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