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針藥並用治療脾胃氣虛型耳鳴

耳鳴是指患者自覺耳內鳴響,且無外界聲源的干擾,可妨礙聽覺,是一種主觀上的症狀,可導致不同程度聽覺減退、失眠、心煩不安、焦慮、抑鬱等不良心理反應。周婷是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從事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採用針刺方法治療多種常見疑難疾病,如圍絕經期失眠、周圍性面癱、卒中後半身不遂等。現介紹周婷用針藥結合為主要方法治療耳鳴的經驗如下。

方藥治療

健脾益氣開閉通竅周婷用益氣昇陽、調補脾胃之法,方以補中益氣湯加減來治療耳鳴。補中益氣湯出自《脾胃論》,方中重用黃芪為君,臣以用人參、炙甘草,君臣相伍,可補中氣、固表氣,補一身之氣;白朮、當歸為佐藥,白朮可健脾補氣助運化,當歸可補養營血,且使所補之氣有所依附;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升麻與柴胡用為佐使之藥,使所補氣血上升通於耳竅。全方可健運脾胃之氣,又能恢復中焦上騰下達之功,從而清陽之氣通致耳竅使其得以濡養。

抑木扶土息風降火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相乘相侮。肝病鬱久化火生風,風火上犯耳竅,則鳴響不止,應抑木扶土。脾胃應分治,方以逍遙散合左金方加減,兩方配合加減即可疏肝理氣健運,又能清降胃火;耳鳴久病陽氣內閉者,配通氣散加減可開鬱昇陽,鬱開陽氣上達則竅通,竅通則耳鳴耳聾可愈。

針刺治療

區域性取穴聽宮、翳風。聽宮是手太陽小腸經,與手、足少陽經相交會,可使氣通耳竅,能夠聰耳啟閉,是治療耳疾的要穴;翳風是手少陽經耳部穴位,二者相配能疏經氣、通耳竅。

遠端取穴足三里、三陰交、百會、印堂、太沖、中渚。《黃帝內經》:“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胃下合穴,是治療虛勞諸證及保健要穴;三陰交是足三陰交會穴,可健脾氣、滋陰,二者可健運脾胃,使耳竅得養;百會、印堂、太沖以調暢氣機,安神定志;中渚為手少陽三焦經遠端輸穴,循經遠近配合可通上達下,疏經氣、通耳竅;諸穴配合以開竅復聰。

典型醫案

患者,女,27歲,因“雙耳耳鳴1個月餘”就診。耳鳴常勞累後加重,似蟬鳴聲,呈間斷性,無閉氣感及聽力下降,既往體健。近一週來患者自覺耳鳴加重,呈持續性,納眠欠佳,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無力;就診前於耳鼻喉科進行專科檢查,結果示雙側耳郭無畸形,無牽拉痛,耳屏及乳突區無壓痛,鼓膜完整無破損,診斷為“神經性耳鳴”。周婷根據症狀辨證綜合考慮後,中醫辨病耳鳴,辨證為脾胃氣虛證;治則為健脾益氣、開閉通竅。治療取穴:聽宮透翳風、足三里透三陰交,透刺用5寸芒針;中渚、百會、印堂、太沖等穴,用1~2寸毫針,刺入深度安全且有針感為度。得氣後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1次,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並予補中益氣湯加減口服,共7劑。患者治療1個療程後自述耳鳴症狀較前好轉,勞累後不易發作,納寐明顯改善;兩個療程後詢問患者,稱基本痊癒。囑其規律作息,宣暢情志,後隨訪,諸證皆除。

按本案屬中醫脾胃氣虛型耳鳴。周婷針藥並用治療耳鳴時,常從脾胃生理功能出發。首先,脾胃乃胃氣化生之源,滋養元氣之根,其腐熟運化功能正常,則水谷精微化源充足,脾氣上升胃氣下降,升降樞紐協調一致,則水谷精微向內可濡養臟腑經絡,向上向表能佈散全身,精氣神可得養,遂九竅通利。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胃論》曰:“谷之所注者胃也……”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充足;反之若脾失健運,化生氣血不足,則無營養物質濡養五臟,故九竅亦失養,則耳竅經絡無氣血滋養可見耳鳴之症,即《靈樞·口問篇》:“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耳鳴。”

其次,脾為胃行津液。若飲食不當,可導致脾胃升降失常,可見胃氣上逆、脾氣下洩,濁氣中阻,脾失健運,則水溼運化功能失常,水液停聚,而致水溼痰飲,痰飲流竄,可致諸竅阻塞不通;痰鬱久化火,上擾清竅,亦致耳鳴,甚則氣閉耳聾。

另外,脾運化正常,脾氣充足,則脾的升清胃的降濁功能則正常,水谷精微可上輸心肺,充養全身孔竅;若脾氣不足,升輸無力,或濁陰不降,耳竅失養,又受濁陰之邪來擾,也可見耳鳴、耳聾。(於麗  安徽中醫藥大學)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責任編輯:劉茜)

文字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