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為劉備取得了西川,但是其大戰略上卻沒能抓住

諸葛亮以《隆中對》戰略,為劉備取得了西川而名垂青史。但是他的戰略,我認為是形式上對,但其大戰略上未能抓住歷史實質,所以不能完全實現其戰略。本文要說一下這件事的哲學啟示。

01歷史的實質諸葛亮沒有抓住

我認為:歷史形式上,雖然是一代一代地簡單更替,而實質上是當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不能適應時,就是玩牌的技術提高了,但是玩牌的規則卻不適應了。於是玩不下去了,就要重新洗牌。

諸葛亮以為:幫劉備搞一塊地盤,東聯東吳,北拒曹操。一旦天下有變,就可以像漢尼拔攻羅馬一樣;或像秦國一樣,在關外強大後,一統六國,從而攻入許昌,天下而定。這在形式上是對的。

但是,我認為:歷史的實質,是爭天下須有經濟基礎。這點諸葛亮沒有抓住。為什麼這樣說?

02益州的經濟基礎沒有抓住

劉備借過荊州,取了西川。他的目標是北圖中原。那麼按《隆中對》戰略,益州應是一個糧倉和兵源之戰略要地。對此戰略要地,需要實行完全的控制。

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為劉備取得了西川,但是其大戰略上卻沒能抓住

但是,由於攻取益州後,對當地的豪強不好處理,導致了後續問題。

本來,益州基本不養兵。劉備的人馬就是劉璋借來的僱傭兵。劉備入川后,帶來一大批荊州人馬,益州的經濟負擔一下子加重了。

劉焉、劉璋期間,益州當地計程車族很有勢力,把控著益州的經濟基礎。劉焉、劉璋對當地計程車族的政策把握不準,有時嚴厲,有時寬容 ,以致

“蜀土人士,專權自恣”

。 而法-正曾提醒劉備要注意

“客主之宜”,

這是讓劉備的外來軍團,處理好與益州當地士族的關係。

益州劉璋的是投降後,原來計程車族仍然是當地的經濟主力。

劉備集團與益州士族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矛盾。由於古代“皇權不下鄉”,劉備集團需要當地士族的支援。所以,由於生產資料(土地)劉備集團不能完全掌握,需要當地士族的支援(供應軍需糧草)。這樣的經濟基礎是劉備集團在益州的致命隱患。

但當益州士族勢力坐大後,就會威脅劉備集團。例如。諸葛亮北伐時,李嚴押運糧草不利,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後期姜維連年發動對魏國的征戰 ,巨大的軍費開支影響了益州士族的利益。益州士族對征戰態度就不熱心。益州本地豪強對於鍾會、鄧艾的進攻,則漠不關心。例如,勸劉禪投降的譙周祖籍西充國縣,就是當地大姓士族。

所以我認為:《隆中對》戰略不能實行到底,就是卡在軍需糧草這裡!

03諸葛亮雖然“威之以法”,但無法改變益州的經濟基礎

劉備、諸葛亮主政時期,諸葛亮“威之以法”,震懾了益州豪強,依法懲治了為非作歹者,制止了此前益州士族“專權自恣”的為所欲為的混亂局面 ,恢復了秩序。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郭衝五事》載: “

亮刑法峻急 ,刻剝百姓 ,自君子小人鹹懷怨嘆

” 。

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為劉備取得了西川,但是其大戰略上卻沒能抓住

諸葛亮在手段上採取了制定嚴明的法律條文、和堅決的依法治國態度,對一部分以身試法的益州豪強產生了威懾作用。但是益州豪強中也仍有心懷不滿和怨恨者。這些人以後也不會支援諸葛亮征戰魏國。

對照比較成功的例子是,曹操收了黃巾軍後,採用的是墾荒屯田,以解決軍需糧草問題。在三國後期,姜維也因軍需糧草的支援不足,也搞起了屯田。

所以我認為:由於生產資料(土地)問題沒有解決,後期的軍需糧草,仍需要當地士族支援。這是諸葛亮《隆中對》戰略及在六出祁山的征戰中體現出來的戰略弱點。

04天下時機未到,諸葛亮發動征戰

諸葛亮北伐時,軍事力量主要靠荊州集團,而軍需糧草主要靠益州集團。而當時,正是司馬懿集團在北魏當政。當時天下並未有變化。那麼諸葛亮為何寫《出師表》發動北伐?

我認為:主要原因荊州集團骨幹正在消失。例如,趙雲臨終時高呼:“北伐!北伐!”,就說明,益州是一個暫居之地。五虎上將的趙雲尚且不願在益州偏安一隅,何況已經正在老去的臥龍先生的諸葛亮呢?

我認為:諸葛亮擔心如果荊州集團骨幹消失後,後續的軍事人才和行政人才都將由益州集團產生。所以我認為:在益州,由於劉備的荊州集團對當地的經濟基礎不能掌握,其人才,特別是軍事人才出現了斷層。有句話:“

蜀中無太將,廖化作先鋒

”。就連諸葛亮的接棒人姜維,也要從敵營中勸降而來的。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在天下時機未到,不得不主動發動北伐中原,是擔心入西川的荊州集團幾萬人馬,被逐漸溶解於益州的人口之中了。那麼荊州集團原有的軍事力量就會衰弱。所以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因為當時的歷史侷限性。

05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失敗的哲學啟示

我認為:諸葛亮一統中原的戰略的一個大漏洞,就是沒有解決好生產資料(土地)由自己掌控這個關鍵。這意味著,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前期,是可行的。而後期,入主西川后,沒有好的手段解決軍需糧草。

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為劉備取得了西川,但是其大戰略上卻沒能抓住

諸葛亮《出師表》

我認為:由於諸葛亮也沒有組織起力量,進行墾荒屯田,而軍需糧草,則要從益州士族豪強手中自徵收,自然這些人就不願意。甚至於糧草運輸裝備,益州士族對此也不願意生產和發明,而只好有勞諸葛丞相本人

親手

去搞發明木牛流馬。這也說明了益州士族並不真心支援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為了糧草、戰爭物資、運輸裝備,雖操勞過度,但也沒有彌補《隆中對》戰略的失敗。

我認為這其中的哲學啟示是:

歷史的程序和戰爭的勝利,不在於木牛流馬,不在於計謀,而在於對生產軍需物資糧草和礦產的土地的生產資料的完全掌握,這才是決定歷史的關鍵。

如您有同感,歡迎:

收藏、關注、點贊、轉發、評論

(本文圖片來源於版權方,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版權方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文丨貝海吟(原創)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