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代官員的官運到底有多好?為什麼官員在官場上總是能取得多大成就

在古代,一個官員在仕途上能取得多大成就,主要取決於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出身背景,二是為官之道,第三就是“運氣”。

這三點當中,出身背景由先天決定,為官之道也有跡可循,總之大體都可以提前預知。唯獨“運氣”有些虛無縹緲,而它也時常成為左右仕途成敗的關鍵因素。

大凡來說,每到一處地方,總是風調雨順、太平無事,不用太費力氣就可以取得政績,則謂之“官運亨通”。反之,在不同地方連續遇到糟心事務,即便宵衣旰食也難以出彩,則謂之“官運不濟”。

古代官員的官運到底有多好?為什麼官員在官場上總是能取得多大成就

官運亨通的例子,在歷史上不勝列舉。而官運不濟的情況,也不算少見。本文要介紹的人物,就是一個官運不濟的例子。他的名字叫做秦世英,明崇禎四年至五年之間擔任登州府蓬萊縣知縣。

對膠東歷史比較熟悉的朋友,從崇禎四年至五年這個時間段上,應該就能猜出個大概。沒錯,孔有德叛軍發動登萊之亂時,秦世英正好就在蓬萊縣任職。

當時的蓬萊縣,不僅是登州府城所在,而且系登萊巡撫之駐地。有如此多的上司在城中,秦世英的自主權顯然有限。實際上,在叛軍攻打登州城期間,負責城防事務的主官就是登萊巡撫孫元化(表現好與壞另說)。也就是說,後來登州城的失陷,與秦世英的關係並不大。但這場“飛來橫禍”,卻讓他的仕途跌入谷底。

古代官員的官運到底有多好?為什麼官員在官場上總是能取得多大成就

叛軍進城之後,將上至登萊巡撫孫元化、下至蓬萊知縣秦世英等大小官員一併俘獲囚禁。對此,《崇禎實錄》記載道:

“辛丑,登州城陷。……夜漏十刻,內應合,開東門,殺官吏紳民幾盡,執元化及兵備道宋光蘭、知府吳維城、同知賈傑、知縣秦世英及鄉紳梁之垣,拘於遊擊耿仲明宅。”

由於孫元化之前對孔有德等人有恩,加之後者企圖利用他嚮明廷提談判條件,因此過了幾天之後,叛軍將這些官員釋放,讓他們經海路進入明廷控制地界。

在叛軍這邊,孫元化、秦世英等人雖然死裡逃生。但在明廷那面,卻難脫失土之責。最終,孫元化被問斬,而秦世英等被判處流徙充軍。《山西通志》載:

“秦世英,陝西三原人,進士,蓬萊知縣。後戍陽和,講學賦詩,與諸士為忘年交,後赦回。至今後學思之。”

按照這段記載,秦世英的仕途在登萊之亂後就已經終結。他被充軍到了山西的“陽和衛”,與當地文人講學賦詩,後來被恩敕回鄉,平淡終此一生。

看到此處,有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登萊之亂中受到牽連的官員很多,為何單單說秦世英“官運不濟”?說起來,這就與他之前一段經歷有關。

調任蓬萊之前,秦世英曾在北直的遵化擔任知縣。遵化位於山海關與京師之間,地當要衝。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當中,後金軍曾攻破此城。對於明朝的官員來說,遵化知縣絕非一個好差事。在這種背景下,秦世英大概也自認為此地不可久留,於是謀求調到其他地方。

當時的蓬萊,雖然也算是海上前線。但由於後金軍不擅水戰,這裡的風險顯然要低一些。因此,秦世英從遵化調任蓬萊,本以為可以做個安穩官。但沒想到卻從一個“火坑”跳到了另一個“陷阱”,前腳剛離開己巳之變的傷心地,後腳就趕上了登萊之亂的爆發。如此來看,他的官運也實屬不濟。

古代官員的官運到底有多好?為什麼官員在官場上總是能取得多大成就

秦世英官運不濟的案例,在明末的官場上可能廣為人知。東林文士楊士聰就曾在《玉堂薈記》中專門提及此事,稱:“遵化知縣秦世英,己未進士,忽調蓬萊,蓋以遵化經己巳之警,不為善地,登州僻處一隅,可自固也。未幾,孔有德發難吳橋,旋破登州,世英死焉。……以此見禍福之來,非人所得而趨避矣。”

在這段記載當中,“世英死焉”應屬訛傳,但並不影響最後那句總結中蘊含的道理。在官場沉浮,運氣是好還是壞,誰又能提前知道呢?(本文作者:耳左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