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死無葬身之地是什麼意思?死無葬身之地是怎麼一回事?

引言

在一些影視劇中,角色若是碰到了令他們深惡痛絕的人,往往會詛咒他“死無葬身之地”。“死無葬身之地”多用於形容慘死,多用於惡貫滿盈的壞人身上。而在現實生活中,說出讓一個人“死無葬身之地”,這樣的句子未免太過嚴重,讓人聽了很不舒服。古代封建社會有一種關於喪葬的迷信說法——人死後必須入土為安,好生安葬,如若不然,便會化為孤魂野鬼,無法再次託生成人了。

死無葬身之地是什麼意思?死無葬身之地是怎麼一回事?

01

當這些封建迷信被打破後,人們雖對“神鬼”一類的迷信象徵不再相信,但在過去盛行一時的喪葬文化與習俗,大多依然被保留至今,被許多百姓所遵守、重視……

中國人對故國故鄉自古便有獨鍾的深情,遠在異國他鄉的遊子,即使在生前沒能回國,死後卻依然更願意被埋葬在自己的故國家鄉。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土葬都是各地較為流行的喪葬方式,在入土之前,生者還會特意為死去的親人安排一次身體清洗、更衣、化妝等等,待這些完成之後,死者才被裝入棺木,入土為安。

死無葬身之地是什麼意思?死無葬身之地是怎麼一回事?

在土葬流行的初期,棺木等並沒有被使用,人去世之後,只是用席子卷,然後被埋葬;隨後,棺木在喪葬中得以運用,根據死者身份的不同,其運用的棺木等級也有所不同——窮人家遇到喪事,請木匠打造一口棺材的錢都可能付不起,而有錢人家自然不必多說,“金絲楠木”棺材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了。

春秋戰國時期,在“禮樂崩壞”之後,厚葬之風在各個諸侯國逐漸流行開來,人們對位高權重的死者給予了過分的喪葬“待遇”,如在棺木中放入錦衣與珠寶,在墓穴內放入價值連城的古玩與金銀,在孔子所處的時期,甚至還流行以活人殉葬的陋習。這種非人性的陋習自然遭到了孔子的極力反對,而在電影《孔子》中,孔子的一個徒弟漆思弓,原本就是用來殉葬的家奴,不過,孔子不惜得罪季平子,將其救下,收為徒弟……

死無葬身之地是什麼意思?死無葬身之地是怎麼一回事?

02

火葬開始實施的時間,則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大概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將“土葬”改為“火葬”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節約土地資源,保護農民的耕地。但是,“火葬”在施行初期,引起了許多百姓的不滿,認為這是一種不尊重死者的行為。將死者的屍體化作灰燼,這是死者親人大多都不願意接受的。

至於“火葬”會汙染環境這一說法,也是不爭的事實。不過,“火葬”最終在全國基本得到了全面實施。在一些偏遠地區與沿海地區,“土葬”、“海葬”也依然存在。

最近,相關部門推出了一種全新的殯葬方式——“冰葬”。“冰葬”的使用並非前無古人。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寒冷的北極地區,對於死去親人的屍體,他們往往會採用“冰葬”的方式。而我國推出的冰葬,與之有所不同。“冰葬”利用處理手段,將屍體冰凍住,隨後利用超聲波儀器將人體“震碎”,形成粉末狀的碎塊。此後,再利用儀器將其風乾後儲存,收納在盒子中。

死無葬身之地是什麼意思?死無葬身之地是怎麼一回事?

“冰葬”完美地解決了“火葬”中的汙染問題,節能減排,更有利於對環境的保護。不過,對這種屍體處理的方式,許多人仍然表示無法接受——在人死後,卻依然要對死者進行冰凍、粉身碎骨、煉爐風乾等一系列的折磨,這會不會是對死者的不尊重呢?若是一個人生前已經生活得十分辛苦,死後還要受盡折磨,似乎太過悽慘了……當然,亦有人對這種新的冰葬方式表示了認同。既然是國家推廣的,自然是對廣大百姓更為有利的,在新時代,我們應該“放寬心”,對新事物有選擇性地適當接受。

不論是在死後屍體被侵蝕腐爛,還是化作灰燼,亦或是變成風乾的屍塊,都代表著生命的一種終結。由此來看,以何種方式入土為安,又有多大的關係呢?

死無葬身之地是什麼意思?死無葬身之地是怎麼一回事?

結語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生命在終結之後,不論葬禮有多麼風光,對死者來說都成了無關緊要的了。因此,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我們應當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活出自己的精彩,找尋生命的真諦。只有這樣,在死亡即將來臨之時,人們才能不陷入懊悔與恐慌,坦然地接受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