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跟著南師學國學裡的智慧

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跟著南師學國學裡的智慧

今天繼續跟著南懷瑾老師所著《歷史的經驗》一書,學習國學中的《反經》裡的智慧,該書為唐末縱橫家趙蕤所著。今天該讀到“忠孝”的反面概念,和解決的對策。

一、“專君非忠,專父非孝”~春秋時代的晏子對忠孝觀念的解讀。

《反經》借用了晏子的口說, “晏子曰: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妻專其夫,謂之嫉妒。——反忠孝也。”是說忠孝一旦做過了頭,就會成為忠孝的反面,變為不忠不孝的行為。

忠孝怎麼可能做過頭呢?做過頭又有哪些害處?先來了解一下,晏子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這些話。

晏子又叫晏仲、妟嬰,春秋時齊國的大夫,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以“矮矬醜”的形象,和樸素愛國、憂民直諫著稱,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他歷任靈公、莊公和景公三朝卿相,輔政齊國長達50餘年。

晏子的治國之道是“仁者長壽,和則養生。”孔子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同樣作為齊國的上大夫,梁丘據對君主齊景公本人極為忠心,並深得景公信任。據說有一次,齊景公想找晏嬰一起喝酒,就派了梁丘據去請晏嬰~君主派上大夫去請人喝酒赴宴,這個面子可謂不小。哪知道梁丘據來回折騰了三次,晏子連續拒絕了三次,就是不給這個面子。

還有一次,同為大夫的梁丘據對晏子推心置腹的說:“我到死恐怕也趕不上您的水平了!”晏子馬上反駁他道:“我只是經常做而不放棄,前進而不停止罷了。您怎麼會趕不上我呢(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難及也?)”

有一篇古文叫《晏子答梁丘據》,詳細講述了晏子和齊景公之間有關梁丘據的故事,內容就涉及到晏子對忠孝思想的深刻理解。

大夫梁丘據去世後,齊景公打算厚葬他,連帶著把他的墳墓建得高大些,晏子問因為啥?齊景公說:“我喜好的東西連主管的官員都備不好,梁丘據卻毫不猶豫的把自己的拿出來給我。一到颳風下雨或者夜間找他,他一定熱情的問候我,他對我真是既忠誠又熱愛。”

晏子說,我理解的和君主您理解的恰恰相反,然後就說了類似開頭的話,大致是說,“做臣子的心思專門用在他的君王一個人身上,就是不忠;做兒子的心思專門用在他的父親一個人身上,就是不孝。”~這就是“專君非忠,專父非孝”的意思。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忠孝呢?晏子說道,“事奉君王的原則是,勸導君王親近父兄,對群臣以禮相待,對百姓施加恩惠,對諸侯講信用,這是忠。做兒子的原則是,團結鍾愛兄弟們一起來孝順父輩,對子侄們都慈愛仁惠,對朋友都誠實守信,這才叫做孝。”

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跟著南師學國學裡的智慧

說完了這些話,晏子開始評判起梁秋據的“專君”行為,大意是說他的行為只算得上“私忠”,而算不上真正的忠心為君為國。晏子言辭犀利的說:

“如今四境以內的人民,都是君王您的臣子,可是隻有梁丘據竭盡全力愛護您,為什麼愛您的人這樣少呢?四境以內的財富,都是您所擁有的,卻只有梁丘據用他的私財對您盡忠,為什麼盡忠的人這樣少呢?梁丘據阻塞群臣,矇蔽君王,恐怕太厲害了吧?”

聽到晏子分析說,類似梁丘據這種忠心實意的行為,卻容易造成“阻塞群臣,矇蔽君王”的道理時,估計齊景公也嚇了一跳。他說:“好啊!要不是你提醒,我不知道梁丘據達到這樣的地步了。”

於是齊景公“遂罷為壟之役,廢厚葬之令,令有司據法而責,群臣過而諫。”這是《晏子答梁丘據》一文裡的原話,最後一句是讓群臣指出君王的過失進行諫諍,於是“臣無隱忠,而百姓大悅。”

晏子的忠心為君,和梁丘據的“專忠為君”顯然有不小的差別,他完全站在國家和君主的整體和長遠利益角度看問題,而不考慮所謂的私人關係。這種不去阿諛奉承、無私為國為君、敢於諫諍的智慧和膽略,不禁讓人想起了李世民和魏徵,以及君臣二人“太宗懷鷂”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隻珍貴的禽鳥,正在愛不釋手的把玩,恰好侍從稟報說,愛提意見的魏徵進宮來了,唐太宗慌忙把這隻鳥藏在了襟袍裡。

魏徵賊的很,不一會就洞察了這個事,於是彙報完了工作還賴著不走,故意嘚啵嘚、嘚啵嘚的說個沒完,叨叨什麼作為君主不該玩物喪志之類勸諫的話,唐太宗也只好耐著性子聽下去。

等魏徵終於走了之後,這隻珍貴的禽鳥已經被捂死了。唐太宗一時氣急敗壞,在內宮跳著腳大罵起來,說早晚要殺了魏徵這個“田舍翁”,罵魏徵不過是個很二的鄉巴佬。恰好皇后聽見了,就和顏悅色的勸了幾句,唐太宗才緩過神來。

現在再看這個歷史故事,雖然作為一代明君,唐太宗不會真的一氣之下殺了魏徵,但是魏徵因為完全的忠實於君主和國家,敢於冒極大的風險直言進諫,是真的讓人覺得很了不起的。

這正是,看起來“專忠於君”的人,卻造成了“專君不忠”的後果;表面上不那麼“忠”、似乎對領導不滿和“對著幹”的人,骨子裡卻是真“忠君”的。這就是個人理解的“專君不忠”的道理。

“子專其父”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晏子說的非常清楚,他對孝順的理解顯然要深的多,對那種境界的要求也多很多。至於“妻專其夫”,現在沒有古代的三妻四妾制度,也就沒必要再去解讀那個道理。

二、從《呂氏春秋》中的一句名言,學習怎樣避免“專君不忠”的不良後果出現。

簡介一下《呂氏春秋》。戰國晚期的呂不韋,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國君,進入政治高層。他志向宏大,組織智囊團主編了《呂氏春秋》。

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跟著南師學國學裡的智慧

《呂氏春秋》堅持道家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

據說,書成公佈以後,呂不韋曾經宣佈,有誰能更改其中的一個字而改得更好的,就賞千金。公佈了幾個月,竟然沒有人去改一個字,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的由來。

南懷瑾老師解讀時這部書時說,“我主張大家要讀。它也是中國雜家之學的大成(雜家可不一定是壞的,正的反的,好的壞的,包羅永珍,叫作雜學)。”南師說,這本書講了許多不偏不倚的道理,其內容豐富,包羅永珍。

《反經》借用的書中這句名言是,“《呂氏春秋》曰:夫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人之主,不阿一人。”

南懷瑾老師解讀說,“天下雨,需要水的地方下,不需要水的地方也下,公道得很,這就是天地無私。人要效法天地。所以當領袖的人,萬民之主,不能為了一個人而偏私。”

從以上的名言,和南懷瑾老師的解讀看,譬如作為一個小單位的頭頭,即便有人再對你個人“私”好,也不能完全放手靠他一個人去專權,或者專聽他一個人的,否則會引起其他同事的嫉妒,這個單位也早晚會亂了套。

不偏私任何人,也不把單位的一切處置權交給一個人去做,不去任人唯親,做到“兼聽則明”,就避免了“專忠”的人可能帶來的麻煩。這也應該是《反經》隨後採用《呂氏春秋》這句話的思想邏輯。

三、申不害談論解決“專君”問題的具體做法。

隨後,《反經》又引用了申子的話,進一步表述這個道理,“申子曰:一婦擅夫,眾婦皆亂;一臣專君,群臣皆蔽。故妒妻不難破家也,而亂臣不難破國也,是以明君使其臣,並進軸輳,莫得專君焉。”

申子就是申不害,戰國時期法家重要創始人物之一,思想家。他把道家“靜因無為”的哲學思想用於“權術”之中,後人尊申子為法家之祖。

申不害在韓為相15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他的變法使韓國強盛起來,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並列的戰國七雄之一。

​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就是出自申子的運作。在他改革期間,韓國上下一派生機勃勃的局面,有“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再來解釋上面這些話。來看南師的精彩解讀:“一個高明的領導人,對於部下,不能只偏愛一人,偏聽一個人的意見,也不專權任用一個人,凡事大家一起來,像古代車輪的支桿,一起都動,於是就不會有專君的現象了。”

就是說,小單位的各部門一起協調的動起來,好似“並進軸輳”,則“莫得專君焉”。申子形容的多好。

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跟著南師學國學裡的智慧

四、尾言~對孝順的一點心得。

《晏子答梁丘據》這篇文章,據說出自四年級的教案,但是個人以前確實沒有學過。所以,晏子對孝順一詞的解釋,突破了自己個人原來的理解。

對於“專父不孝”的問題,晏子說,孝順還包括了對弟兄姐妹們的“悌”,和對子侄們的愛,還有對朋友們的信。就是說,要站在家長的角度,團結一大家子人對上孝,對下慈,包括對朋友們講信義,才稱得上孝。

晏子作為和孔子同時代的賢者,雖然和儒家整體的“家”思想差不多,但還是有不同之處。國學真是學無止境。

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跟著南師學國學裡的智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