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呂布殺死董卓後,王允招降李傕、郭汜等西涼軍,大漢能中興嗎?

漢靈帝駕崩之後,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劃誅殺靈帝時期受寵的宦官,少帝劉辯的母親何太后不肯配合,於是二人腦子抽風了,商量召西涼董卓率軍進京,以此逼迫何太后就範。

但是沒想到,董卓還沒來,大將軍何進就被宦官給殺死了,何進部下的軍將一片大亂,趁機相互攻殺,京師洛陽火光四起,皇帝劉辯被中常侍張讓、段珪等人劫持到了北邙山。

董卓趁京師內亂,率軍以勤王名義進入洛陽,憑藉彪悍的西涼軍,掌握東漢朝政,董卓生性貪婪殘暴,剛掌握朝政,就擅自廢黜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是為漢獻帝。

呂布殺死董卓後,王允招降李傕、郭汜等西涼軍,大漢能中興嗎?

權傾朝野的董卓日益驕橫,殘暴不仁的性格展露無遺,殘害朝中的忠良之士,盧植等賢臣紛紛逃亡出京,關東張揚、曹操、袁紹等人形成反董聯盟,董卓被迫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

董卓到長安後,一些忠於漢室的大臣,如司徒王允等人,一直謀劃除掉董卓,正巧呂布因為小過失,受到董卓的猜疑,甚至向呂布擲出手戟。

呂布又與董卓的婢女有染,擔心被董卓發覺殺死,於是接受王允的拉攏,在初平三年四月,董卓乘車入宮的參加慶典活動時,在長安北掖門外被呂布聯合李肅殺死。

呂布殺死董卓後,王允招降李傕、郭汜等西涼軍,大漢能中興嗎?

董卓死後,其部下李傕和郭汜等人本來打算解散西涼軍,歸隱田野,遇到賈詡後,接受建議,集中西涼舊部,反攻長安,經過八日血戰,攻破長安,徹底將東漢王朝推向了滅亡。

那麼如果董卓死後,王允招降了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大漢是否能重新安定,迎來中興的局面呢,答案是否定,董卓之亂已經徹底將東漢王朝推向了滅亡的邊緣,更不要說中興了。

黃巾起義,對東漢王朝的打擊是致命性的

公元184年,在宦官、外戚和士大夫的內鬥中,底層民眾不堪壓迫,終於在太平道首領張角的領導下,爆發了足以摧毀腐朽的東漢王朝的黃巾起義。

呂布殺死董卓後,王允招降李傕、郭汜等西涼軍,大漢能中興嗎?

黃巾軍在張角兄弟的率領下,一個月之內,波及了東漢七州二十八郡的土地,其中以冀州、青州、豫州等地最為嚴重,黃巾軍兵力強大,漢軍一時間節節敗退。

在皇甫嵩、盧植、朱儁等人率領的漢軍鎮壓之下,到同年的11月,朱儁基本平定潁川、宛城一帶的黃巾軍,皇甫嵩在冀州先後殲滅張梁、張寶,黃巾軍被基本平定。

雖然黃巾起義並沒有持續多久,僅僅十個月左右,但是黃巾起義給東漢王朝留下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遺症,那就是軍閥割據,這才是真正讓東漢王朝走向滅亡的根源。

呂布殺死董卓後,王允招降李傕、郭汜等西涼軍,大漢能中興嗎?

黃巾之亂剛爆發時,義軍聲勢浩大,朝廷上下立時六神無主了,漢靈帝匆忙任命的大將軍何進也是草包一個,漢靈帝慌亂之間,下詔各州郡募集軍隊、訓練士卒、鑄造兵器,嚴防黃巾軍,協助官軍平叛。

這是東漢朝廷放開的第一個口子,第二個口子是一心想著割據一方的劉焉提出的,加強刺史的權力,將部分刺史部的刺史改為州牧,享有一地的軍政大權,以方便其鎮壓不斷髮生黃巾殘部的叛亂。

這兩項措施,起初並未令中央朝廷對地方失去控制,但是董卓之亂,讓關東諸侯形成聯盟對抗董卓,一舉讓東漢朝廷在天下失去了威信,各地只認州牧,而無朝廷的局面逐漸形成,東漢朝廷對天下失去了控制。

呂布殺死董卓後,王允招降李傕、郭汜等西涼軍,大漢能中興嗎?

作為後人,從漫長的歷史長河來看,軍閥割據是天下混亂的根源,但對於一個王朝來說,在藩鎮割據的情況下,未必就沒有中興的可能。

假設東漢末年的歷史沒有什麼意義,我們以唐朝安史之亂後,天下藩鎮割據為例來分析,東漢朝廷為何無法中興。

打鐵還得自身硬,朝廷手中缺少強有力的軍隊來統御天下

安史之亂後,唐朝陷入藩鎮割據的亂局中,但是經歷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三代的平定和治理,唐朝逐漸恢復元氣,在唐憲宗時期形成元和中興、唐武宗時期形成會昌中興、唐宣宗時期完成大中之治,之後唐朝才走向滅亡。

呂布殺死董卓後,王允招降李傕、郭汜等西涼軍,大漢能中興嗎?

唐朝能夠在安史之亂後,先後實現三次中興的局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朝廷手中掌握了一支實力強勁的禁軍神策軍,任何一個藩鎮都不敢單獨挑戰朝廷,只有形成穩固的藩鎮聯盟,才能跟朝廷掰手腕。

但是董卓死後的東漢朝廷,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中央朝廷只有一群在董卓手下委曲求全,默默在心裡與董卓抗爭的大臣,以及呂布手中的少數幷州軍,在李傕、郭汜的進攻下,很快就敗亡了。

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後,能像唐朝整編隴右、河西的邊軍,形成朝廷的禁軍力量嗎?恐怕很難,作為董卓部下的李傕、郭汜,其本身就對以王允為首的東漢朝廷信任度不高,不可能像哥舒翰一樣交出兵權,軍隊才是他們的立身之本。

呂布殺死董卓後,王允招降李傕、郭汜等西涼軍,大漢能中興嗎?

因此,即使李傕、郭汜二人接受朝廷的招安,也只會形成如唐朝時期的“河朔三鎮”這樣獨立性很高的割據勢力,不會成為朝廷手中的打手,那麼朝廷手中真正的力量也就只有呂布的萬把兵力,要想威懾敵方,無異於痴人說夢,朝廷對天下諸侯失去控制是難以避免的。

中興需要名臣,曹操梟雄之心已露,王允非名臣之材

大唐王朝的中興之路,湧現了一批精明強幹的文臣武將,郭子儀平定叛亂,李泌、裴度、楊炎、李德裕等人,都是非常有才能的改革弊政,中興社稷的名臣。

而董卓之亂後的東漢王朝,能拿得出手的名臣還真不太多,有些人肯定要說三國時期,人才濟濟,怎麼就不如中唐時期的那些人了呢,問題是如果沒有曹操、孫策、劉備等人,那麼三國的人才,能出現在東漢朝堂發光發熱嗎,我認為機率不大。

呂布殺死董卓後,王允招降李傕、郭汜等西涼軍,大漢能中興嗎?

而且東漢後期,用人風氣不正,朝廷非常重視隱士,喜歡重用有歸隱經歷計程車人,問題是大部分隱士都是喜歡誇誇其談,有真才實學的卻不太多,東漢的這種風氣,是魏晉空談之風的前兆,治學有用,治國恐怕就無益了。

再說,漢末第一梟雄曹操,世人評價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如果說是在董卓之亂前,曹操還真有一心效忠漢室,報效朝廷的心思。

但是到曹操逃出洛陽,在陳留矯詔討伐董卓之後,這個青年內心就不純潔了,梟雄的本色展露無遺,他已經不可能為大漢的中興而奮鬥了。

呂布殺死董卓後,王允招降李傕、郭汜等西涼軍,大漢能中興嗎?

最後就是王允這個人,真不是什麼能夠中興大漢的臣子,從能力上來說,王允成為大漢的司徒,並非其能力多出眾,而是在董卓執政時期,他比較聽話,沒有像皇甫嵩、盧植等人一樣反對董卓。

就德行來看,王允謀劃殺死董卓之後,日益驕縱,目中無人,連蔡邕這樣的博學文人,僅僅因為嘆息董卓被殺,就被王允不容,將其害死。

其次在對董卓舊部的涼州兵的處理上,王允搖擺不定,起初想赦免,後來又計劃加罪,皇甫嵩以前是董卓的上司,涼州兵曾是皇甫嵩的部下,群臣建議讓皇甫嵩統領涼州兵,穩定局勢。

王允擔心皇甫嵩權力太重,超過自己,所以不同意,準備解散涼州兵,而且王允與呂布的關係也越發緊張,最後釀成涼州兵反叛,攻入長安,徹底將東漢王朝推向滅亡,這樣的臣子如何肩負中興的大任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