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他文武雙全,是功勳卓著的平陳名將,歷侍兩朝五主卻因言獲罪被誅

他文武雙全,智勇兼備,是平陳戰爭中隋文帝任命的下游主力戰將;他名列隋朝“

四大名將

”,功勳卓著,被朝廷封為上柱國宋國公;他恃功自傲,目中無人,遭致牢獄之災,被除名為民;他批評皇帝,違背父命,最後因言獲罪,慘遭屠戮。那麼他到底是誰?他有何功勞,他的性格如何,為何這麼一位赫赫有名的功臣將領,最後竟會因言語不慎,落個慘死的下場呢。

他文武雙全,是功勳卓著的平陳名將,歷侍兩朝五主卻因言獲罪被誅

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金州刺史賀若敦因抱怨朝廷賞賜不公,被權臣宇文護逮捕下獄,最後定下死罪。臨死之前,他對一年輕人說:“我一生立志平定江南,現在要死了,肯定實現不了這個志向了,你一定要繼承我的遺志,完成我的心願。我就因為亂說話才遭致死罪,你千萬要記住這個教訓”。說完這話,他讓眼前這個年輕人張開嘴,然後拔出一個錐子,一陣亂捅,只見這個年輕人滿口流血,慘不忍睹。那麼這個慘遭捅舌的年輕人到底是誰?他與這個賀若敦到底是何關係呢?

雖說此時,這個二十二歲的年輕人還名不見經傳,但二十四年後,他將一鳴驚人,成為朝堂顯貴、位列公卿。他就是隋朝一代名將賀若弼。

他文武雙全,是功勳卓著的平陳名將,歷侍兩朝五主卻因言獲罪被誅

少年英雄,文武雙全

賀若弼從小就胸懷大志,好讀書寫文。非但如此,他還繼承了父親能騎善射、驍勇異常的非凡武略基因,應該說年紀輕輕,他就是一個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年輕俊才,在當時也是名重一時,小有名氣。北周宗室,齊王宇文憲聞得賀若弼的大名,就延攬他到自己的麾下,充作幕府親信。

北周武帝在位時,上柱國王軌曾對皇帝宇文邕說:“我曾和賀若弼談論太子,他也認為太子將來不宜為帝”。宇文邕一聽,就召來賀若弼問話,賀若弼深知此時太子地位已固,難以撼動,為避禍患,就違心對武帝說:“皇太子德業日新,未睹其闕”。這話的意思是說:太子現在聲望很好,學業有成,也沒有聽說有何過失。武帝聽完這話,默不作聲,我猜測武帝可能知道賀若弼言不由衷,故而以沉默應對。等賀若弼退出皇宮,王軌氣得渾身發抖,質問他為何言口不一。賀若弼就說了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意思是說:君王做事不密就失去臣子信任;臣子做事不密就喪失生命。果然,待到武帝駕崩,太子繼位後,周宣帝宇文贇就藉故處死了託孤老臣王軌。賀若弼因為謹言慎行,得以保全性命。

他文武雙全,是功勳卓著的平陳名將,歷侍兩朝五主卻因言獲罪被誅

效力新朝,委以重任

大象二年(580年),楊堅矯詔輔政,成為大丞相。來年,也就是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代周自立,建立大隋,改元開皇。隋文帝那是雄才大略的君主,繼位伊始,他就有心蕩平江南,一統九州,於是就向高熲徵詢平陳大將人選。高熲和賀若弼是至交好友,自然很瞭解好友的才幹。藉著這次皇帝問話之機,高熲順勢就推薦了賀若弼。並對文帝說:“朝廷大臣,論及文武才幹,沒有超過賀若弼的”。於是文帝就任命賀若弼為吳州總管。賀若弼聰明過人,他馬上就從這道任命詔書中,看出皇帝隱秘的用心所在。為此還賦詩一首給壽州總管源雄,表達建功立業的豪邁之情。詩曰:交河驃騎幕,合浦伏波營,勿使騏驎上,無我二人名。

擔任吳州總管期間,賀若弼仔細勘察隋陳邊境地形,研究陳軍佈防情況,還向文帝上表,進獻平陳十策,文帝大喜。賜賞寶刀,以示優寵。坐鎮吳州幾年,賀若弼就經常對陳朝實施疲敝之計。每次換防,賀若弼就命軍士遍張軍旗,故意把聲勢造得很大,吸引陳軍,待到陳軍集結完畢,準備迎敵時,賀若弼再分遣軍隊調防,長此以往,陳軍對隋軍換防時的大陣勢就見怪不怪,開始習以為常、麻痺大意起來。

他文武雙全,是功勳卓著的平陳名將,歷侍兩朝五主卻因言獲罪被誅

跨江作戰,平定江南

開皇八年(588年),五十萬隋軍,兵分三路,準備渡江平陳。賀若弼隸屬長江下游戰鬥序列,受行軍元帥晉王楊廣節制。次年正月,賀若弼趁陳軍鬆懈之機,突然渡江,陳軍猝不及防,大驚失色。很快遭到突襲的陳朝南徐州被攻佔,刺史黃恪被捉,賀若弼首戰告捷。為爭取民心,嚴肅軍紀,統帥賀若弼下令:隋朝軍士但有擾民、向民間買酒者,立斬不赦。因此賀若弼統帥的軍隊過境時秋毫不犯,此舉大得陳民之心。

在蔣山白土岡戰役中,賀若弼力戰魯達、周智安、任蠻奴、田瑞、樊毅、孔範、蕭摩訶等人。隋軍起先因寡不敵眾,作戰不利,暫且退走。待到陳軍兵疲將惰之時,賀若弼大叫一聲,一馬當先,率領隋軍殺了個回馬槍,陳軍恃眾無備,因而大敗,陳軍大將蕭摩訶竟也被生擒活捉,做了俘虜。

因為被陳軍主力拖住,賀若弼進軍遲緩,等到賀若弼率部從北掖門進入建康城時,韓擒虎早已趁虛而入,搶先一步,攻入宮城,活捉了陳叔寶。等到韓擒虎喚來陳後主與賀若弼相見時,陳後主戰戰兢兢,跪拜於地,賀若弼就安慰後主說:“上國之臣當下邦之主,這是跪拜的禮節,你歸降大隋,仍不失王侯之位,不必憂慮”。其實賀若弼對陳叔寶未能被自己所擒一直耿耿於懷,為了這個首功,他甚至與同僚韓擒虎互相責罵,拔刀相向。

他文武雙全,是功勳卓著的平陳名將,歷侍兩朝五主卻因言獲罪被誅

榮寵已極,恃功自傲

高祖楊堅聽聞平陳戰鬥過程,深知賀若弼居功至偉,就特別下詔,專門表彰。當賀若弼得勝還朝時,文帝猥自枉屈,還親自迎接遠道而來的賀若弼。並握著賀若弼的手說:克定三吳,公之功也。意思是說:平定江南陳朝,都是你的功勞啊!

論功行賞,文帝特授官賀若弼上柱國,加封宋國公,食邑三千戶。拜右武侯大將軍。另賜縑帛八千段,寶劍、寶帶、金雍瓦、金盤各一個,和雉尾扇、曲蓋,雜採二千段,女樂二部。還賜給他一個陳國公主為妾。賀若弼的兄長和弟弟都被朝廷封官刺史或將領之職。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出將入相的傳統,賀若弼在平陳戰爭中功勞很大,因此他就盲目地認為,自己得勝還朝肯定會被任命為宰相,結果自己沒能榮升為宰相,倒是和他一起參與平陳的功臣,楊素被授官尚書右僕射。賀若弼不由得妒火中燒,常懷怨望之意,文帝得知後非常不快,但念及他的功勞,僅頒旨將其免官。按說皇帝此舉,已經算是給居功自傲的賀若弼敲響了警鐘,但賀若弼並未體諒皇帝的良苦用心,依舊我行我素,後竟因罪下獄,不過念及賀若弼平陳功勞,一直到文帝駕崩,賀若弼都安然無恙。

他文武雙全,是功勳卓著的平陳名將,歷侍兩朝五主卻因言獲罪被誅

隨扈北巡,因言被誅

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崩殂,楊廣繼統。隋煬帝其實對賀若弼一直很不感冒,在煬帝心中,賀若弼其實就是一根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大業三年(607年),賀若弼隨扈,從駕北巡,行至榆林。因為私下和高熲宇文弼議論皇帝,被小人告發,隋煬帝聞知情況後龍顏大怒,竟以“誹謗朝政”之罪,將其誅殺,時年六十四歲。

他文武雙全,是功勳卓著的平陳名將,歷侍兩朝五主卻因言獲罪被誅

將星隕落,死因之謎

賀若弼一生,大起大落,他早年既有跨江飲馬、平定江南的輝煌,又有晚年被天子疏遠冷落、閒置在家的落寞,最後竟因言獲罪,死於非命,其命運實在讓人唏噓感嘆。行文至此,我們不禁好奇,私下議論皇帝,這原本不算什麼大過,為何楊廣非要置賀若弼於死地呢?這其實內含深刻原因。我覺得賀若弼之死,既有賀若弼本人性格原因,又有皇帝自身的考慮。

(一)居功自傲,皇帝不滿

平陳之後,賀若弼常以未能官至宰相而大發牢騷,以致被下獄論罪。有一次隋文帝就對賀若弼說:“我以高熲、楊素為宰相,汝每倡言,雲此二人惟堪啖飯耳,是何意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讓高熲、楊素做宰相,你總是說這兩個人沒什麼本事,只會白吃乾飯,這是為什麼?

賀若弼就說:“熲,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並知其為人,誠有此語。”

這話大意是說:高熲是我的朋友,楊素,那是我舅舅的兒子,我很瞭解他們的本事,所以才那麼說。

雖說與賀若弼對話的是隋文帝而不是隋煬帝,但是這番對話,楊廣後來肯定會知道的。在權欲極盛的楊廣看來,你賀若弼憑藉功勞,對我父皇都能如此不遜,恐怕內心深處,就更不把我這個嗣皇帝放在眼裡了。

他文武雙全,是功勳卓著的平陳名將,歷侍兩朝五主卻因言獲罪被誅

(二)妄自尊大,得罪太子

當年平陳戰爭中,賀若弼所部隸屬晉王楊廣麾下,可是賀若弼為搶功,竟然先期決戰,違抗軍命,這讓行軍元帥楊廣非常不爽,在楊廣看來,賀若弼目無上司,有組織無紀律,這還得了。不過整個戰爭中,賀若弼的確功勳卓著,父親文帝又很寵信他,而當時自己僅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普通王子,因此即便生氣也無可奈何。

開皇二十年(600年),楊廣替代楊勇,成功奪嫡,成為新任太子。有一次,太子楊廣問賀若弼:“楊素、韓擒、史萬歲三人,俱稱良將,優劣如何?”

這話是說:楊素、韓擒、史萬歲這三個人,被世人一致認為是今之良將,相比之下誰優誰劣呢?

賀若弼回答:“楊素是猛將,非謀將;韓擒是鬥將,非領將;史萬歲是騎將,非大將。”

這話大致意思是:楊素是員猛將,不是謀將;韓擒虎是員戰將,不是統帥之將;史萬歲是馬上將領,不是大將才。

於是楊廣就又問:那誰是大將呢?

賀若弼說:只有靠殿下抉擇了。

言外之意,大將肯定是我賀若弼啊,捨我其誰。

楊廣聽到賀若弼這個回答,會不會很高興。當然不會,因為楊廣那也是自視甚高、驕傲之人,他哪裡容許別人如此無視自己,他之所以和賀若弼有此交談,其實就是希望賀若弼承認他這個太子才是大將之才!而現在賀若弼卻不揣冒昧,想搶這個榮譽頭銜,楊廣當然非常不悅。

他文武雙全,是功勳卓著的平陳名將,歷侍兩朝五主卻因言獲罪被誅

(三)清除遺存,新君立威

自文帝登基稱帝以來,賀若弼就追隨左右,文帝統治的時間又比較長,因此像高熲賀若弼這幫老臣,其實都已經習慣於文帝的治國風格了,那就是崇實務本,不慕虛華。而新任皇帝隋煬帝,一上臺就營建東都,開鑿運河、巡行塞北,南下江都。這一系列大工程和大活動,在這幫崇尚艱苦樸素的老臣看來簡直就是犯罪,新君楊廣如此勞民傷財,不恤百姓、好大喜功,儼然就是胡作非為的暴君嘛。賀若弼和高熲私下就曾說:“當年周宣帝大興土木時,我們就說他像亡國之君,而當今皇帝所為和宣帝相比,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這個兒皇帝和文帝相比,差遠了”。你想這話傳到楊廣耳朵裡,隋煬帝能不火冒三丈嗎,心說你們這幫老傢伙挾功自傲,憑藉我爸爸的寵幸,不把我這個當今皇帝放在眼裡,分明就有無君之心。為此,惱羞成怒的隋煬帝才對賀若弼等人痛下殺手。這也可以理解為因治國思路不同,清理文帝政治遺存,殺人立威,人為製造上君殺臣的歷史悲劇。

(四)殺一儆百,拒諫飾非

某種意義上說,隋煬帝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例如營建東都,開鑿運河,修築長城這些大工程,從鞏固隋朝統治這個角度上來講,其實並無不妥。只是具體實施,節奏太快,超出了當時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因此這些利在千秋的大工程,雖說對中國歷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我們今人看來也無比正確,但它卻罪在當代啊。當時苦不堪言的民眾肯定不會有我們今天這樣的認識,他們當時絕對都是詛咒這些工程的。

楊廣雄才大略不假,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極其自負、剛愎自用、驕傲自大的狂人,從來不以善於納諫見長。他自己就曾說: 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

這話的大概之意是:我生性最不喜歡別人提批評意見。如果位高權重的人還希望以此來獲取名聲,我很看不慣。如果是地位低的人進諫,雖然可以稍微寬恕諒解,但最終也不會放過他。你要知道。

我猜測隋煬帝肯定是商鞅“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這句話的忠實信徒。楊廣規劃這些大工程,事先徵詢大家意見時,其實很多大臣都是反對的,這些老成持重的大臣認為工程浩大不說,還太勞民傷財、損耗國力,但是一意孤行的楊廣絲毫不為所動。因此繼位三年來,朝廷不斷有人挺身而出,指摘批評皇帝,這就讓唯我獨尊的楊廣忍無可忍,所以他這次就借誅殺賀若弼高熲宇文弼來震懾群臣,行為背後的意思是說:連功勳卓著的老臣重臣,因為議論我,我都毫不留情,予以殺戮,更遑論你們這幫資歷很淺的官員了。後來的歷史表明,誅殺老臣等於是在為後來他西行張掖,經營西域,三徵高句麗鳴鑼開道。

總之,賀若弼以悲劇結束人生,一定程度上和他驕傲自大,口不擇言的性格密切相關,畢竟帝制時代,作為一個大臣,即便一時的無心之言,都有可能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何況賀若弼侍奉的又是隋煬帝這樣千年不遇的暴君,那橫死的機率就更大了。臨終之前,賀若敦對兒子有兩大遺願,第一平定江南,賀若弼做到了,但是第二要謹言慎行,賀若弼卻未能慎終如始。例如早年他曾和王軌議論太子宇文贇,這其實已經犯了人主之忌,只不過在周武帝面前賀若弼臨時改口,才得以與死神擦肩而過。可是等到後來平定江南,成為顯赫功臣後,他就開始居功自傲,忘乎所以了,以致最後慘遭屠戮。估計九泉之下,賀若弼也定然因違背遺訓無顏見父親於地下(完)。

他文武雙全,是功勳卓著的平陳名將,歷侍兩朝五主卻因言獲罪被誅

參考文獻:

《隋書》——魏徵(唐)

閱覽後請別忘關注、點贊、收藏、分享和轉發支援作者。關注賬號:歷史探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