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中國古代姓氏起源與發展——以先秦時期為例

中華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其貫穿於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其大概經歷了有姓無氏、姓氏分離、姓氏合一三個重要階段。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的是先秦時期的姓氏制度和文化。其在姓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可以說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先秦階段晚期,政治紛亂,朝綱不振,周天子失去了對於天下的掌控;然而政治上的紛亂卻孕育出了文化上的繁榮。以儒家、道家、法家為代表的各個思想流派激烈碰撞,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經濟上井田制逐漸被廢除,刀耕火種開始逐漸被鐵犁牛耕所替代。而姓氏也真正合二為一,普通人也真正擁有了自己的姓氏。可以說先秦時期是我們中華文明真正走向成熟的重要轉折點,我們的社會形態也由奴隸社會邁向了封建社會,而我們的姓氏文化的興盛也正是始於此。那麼我們的姓氏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又有什麼特點呢?

一、姓和氏的區別——上古時期姓、氏的發展

1、姓的形成,是中國文明的開端

據《說文》中記載:“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從說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在上古時期我們是沒有氏的,由於受母系社會環境和各部族宗教崇拜的影響,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透過一些姓氏的對比我們也可以發現,早期的姓大充分體現了對於母系社會的崇拜,從姓氏結構上看多以“女”字旁為主。如“姒、姬、妘、婦、媯”等等。而最初的姓氏也只是在母系社會區別婚姻,區別種族,區別部落的一種手段。直到今天我們中華民族,也大多保留了當年的“以母同族”的風俗習慣。

中國古代姓氏起源與發展——以先秦時期為例

2、氏的出現標誌著中華民族邁向了新的臺階。氏的出現相對來說比較晚,基本上到原始社會末期才出現了“氏”。當時社會環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產力方面,人們已經由當時的遊牧時期進入到農耕時期。而且火的出現也意味著人類最終戰勝了自然。人口數量也大量增加,新的部族不斷出現。但是當時的母系社會已無法適應當時的生產力,人們發現只有姓,已經不能區別各自的部族。於是“氏”就橫空出世,筆者認為氏的出現更有利推動原始部族社會向奴隸制國家過渡。而姓氏之間關係緊密,氏為姓的分支。例如一個大家族的子女一般以氏來相互區別,如始皇帝就為贏姓,趙氏。據《通籤·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這已經足以說明二者之間的關係。同時我們也能從蛛絲馬跡中探索姓氏的起源。

中國古代姓氏起源與發展——以先秦時期為例

二、周朝時期的姓氏——中華姓氏文化史上的飛躍

1、兩週時期的姓氏組成與特點

到了“兩週”時期中國姓氏文化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官職為姓、以國為姓、以職業為姓、以王父字為氏等各種新的姓氏模式,而且兩週時期的姓氏與周王朝的宗法制與分封制緊密結合。而這種姓氏文化對於穩固統治秩序和社會基礎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雖然在後期成為加速周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說到兩週時期的姓氏,筆者首先為大家介紹這幾種姓氏模式。第一種以官職為姓,這種模式在在兩週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並沒有被推廣。而兩週時期講這種姓氏模式發揚光大。比如“司馬、司徒、司空、司寇”等姓氏都是起源於此時,而第二種以職業為姓氏的模式也是起源於三代,發展於二周。夏朝時期,屠、陶、甄、卜、巫等都是以職業為姓的。但當時這些人都屬於低階貴族,數量較少,直到西周時期。隨著分封制的實行,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也使得被稱為“百工”的工匠、技師隊伍迅速擴大。至此,以職業為代表的姓氏模式得到發揚光大。(筆者認為屠岸賈祖上肯定是從事過諸如屠夫之類的職業);第三種則是以國家為姓,這主要得益於二週時期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正是由於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據《荀子·儒效篇》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其中比較著名的以國為姓的國家如韓、趙、魏、邢等國。如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魏公子無忌,推動秦國走向強國之路的商鞅都是以國為姓的典型代表。另外 最特殊的一種則是由於當初周天子分封同姓的子弟,作為周天子的小宗,以達到拱衛周室的目的(此類諸侯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氏區別大小宗)。但是由於東周時期禮樂崩壞,周天子已經喪失權威。各個老牌諸侯不斷吞併周邊小國。而被吞併諸侯國的後人為了紀念先祖就以自身的氏為姓。如衛、鄭、燕、姜等。在此,筆者為大家補充一個小知識,在夏商周三代時期,一個大的部族只能有一個姓,如秦國為贏姓,周朝為姬姓。但是,為區別諸子一般冠於不同的氏。另外氏是隻有貴族才有的喲!一般人只能擁有姓,所以才出現了百姓這一名詞。而占人口大多數的庶人(郭沫若認為庶人為耕作奴隸)有名無姓、氏,這和戰國時期的日本有許多類似之處,都出現了廣大人民無有名無姓,姓氏政治化的現象。或許這就是中國宗法制在日本的具體體現吧!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是推動二週姓氏發展的主要原因。

中國古代姓氏起源與發展——以先秦時期為例

兩週時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實施宗法制與分封制。兩種制度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的具體表現,而當時姓氏制度與宗法制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宗法制是二週姓氏文化的基礎。據《左傳·隱公八年》記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這一句話直接道出了姓氏在當時宗法制度下的本質。列土封侯,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各個諸侯為周天子的小宗。而在其國內又是各個卿士的大宗,卿又為各個士大夫的大宗。以此類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統治體系。另外,姓氏是不能分離的。前文我們也提到姓是氏的基礎,一個大的宗族只能有一個姓。並且同姓之間不能通婚,以達到嚴嫡庶,區別大小宗的目的。例如宋祖微子為殷商帝乙之子,為子姓,祖帝乙;齊太公出於姜族,為姜姓,祖炎帝。只有透過不同的姓區別了各個宗族,才能實現“胙之土而命之氏”例如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則圍繞著周天子有許多不同的小宗,如魯公伯禽封於魯地為魯氏、衛康叔封於衛地為衛氏、晉公唐叔虞封於晉地為晉氏。透過筆者表述我們可以總結出姓氏的本質,就是大小宗之間互為統屬的關係。而姓氏制度則與宗法制相互依存,互為表裡。

中國古代姓氏起源與發展——以先秦時期為例

另外分封制推動了姓氏的發展,是姓氏多樣化的原因。由於周天子的列土封疆的政策。促進了姓氏的發展,同時地又誕生了許多新的姓氏。如齊國田氏、晉國韓氏、趙氏、韓氏等。而新的姓氏的出現一方面對於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從某一個角度來分析,對於鞏固周王朝統治起到了促進作用。

最後,筆者認為兩週時期的姓氏對於樹立社會秩序和確立綱常體系起到了推動作用。 當時武王認為“同姓即同德,異姓即異德,異德即異類。男女不相及,畏黷敬也。黷則生怨,怨則毓災,災毓滅姓。故取妻避其同姓,畏亂災也”只有異姓的婚姻才能興旺自己的部族,才不會有怨氣而子孫才會繁盛。另外,男子有氏,而女子只稱姓或者有氏或不稱,這在家庭上確立了尊卑順序。而天子和大臣、諸侯之間亦用宗法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統治鏈條。這就社會關係方面確立了先後秩序,使自身的統治得到了鞏固,同時也使得社會能夠維持相應的穩定。

3、兩週末期姓氏制度的大革新,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文化傳承的巨大動力

春秋戰國禮樂崩壞,王道不振。各國紛紛出現了臣弒君,宗族相殺。如戰國初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以至於社會動盪不安,宗法制度已然無法適用大變革下的王朝更替,社會進步。從而使得宗法制下的大家族退出了歷史舞臺,而以父權為代表的小農戶的自由民登上了歷史舞臺,同時也使我們的中華民族邁向了封建社會。最後,筆者認為在那個社會大變革的年代,所謂的姓氏已經失去了之前所代表的含義,真正實現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使得廣大的庶人,民眾都有了自己的姓氏,從而也推動了社會邁向封建主義,而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由於姓氏的多樣化發展,以及宗法制與姓氏文化的深度結合使得我們對於家庭文化的傳承有了飛躍的進步,如工匠技藝在同姓相傳的條件下得以發揚光大,而中華文化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國家。

中國古代姓氏起源與發展——以先秦時期為例

總結:

先秦時期對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在兩週時期我們尋常百姓也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姓氏,同時也正是這個時候我們的姓氏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統一,而從政治中剝離出去。而姓氏的去政治化推動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同時,我們的姓氏也逐漸地形成了體系,從而實現了發揚光大,而中華文化也真正意義上得到了世代相傳。

參考文獻:《說文解字》

《左轉》

《國語》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