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激盪四百年:司馬炎懶政怠政埋禍根,外戚專權開啟八王之亂

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盪四百年》的第5篇

太康年間,西晉迎來了一次難得的發展黃金期,外界環境的穩定,保證了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繁榮,史稱太康之治。

儘管司馬炎是太康時期的最高統治者,但我並不認為太康之治是他的功勞,或者說,他做出的貢獻極其有限。

統一三國的巨大成功,讓司馬炎徹底迷失了自己,沉醉於醇酒美人中不能自拔,自動遮蔽了帝國內部各種危機。

曹魏時期,在陳群的建議下,朝廷選拔人才採用九品中正制,在郡國設定中正,州設定大中正,選取本地德高望重的大臣擔任中正,按照士人的才能、政績、資歷分為九品,如果言行卓越就可被提升,道義缺損就被降級,吏部以此來補充朝廷或地方官員。

西晉建立後,沿用了九品中正制,但很多中正自己都不合格,選拔的人才更是濫竽充數,甚至以權錢影響品級,弊端越來越大。

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劉毅為此上書道:“中正掌握著人君才有的威福,奪取朝廷權勢,對公不因自己的考察失實而覺得有所虧負,對私不為揭人隱私而有所避忌。為了品級,士人百般鑽營,廉恥盡喪,以至於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臣以為,應當罷免中正,廢除九品,拋棄魏氏的敝陋之法,重新建立一代美製。”

劉毅,西漢城陽王劉章之後,最早出仕於曹魏,少有孝行,節操清正。西晉建立後,劉毅歷任要職,以忠貞正直著稱,尤其是在擔任司隸校尉期間,糾正豪門貴族的不法行為,京師秩序肅然。

有一次,司馬炎在南郊祭天,祭禮畢,他忽然問劉毅道:“你以為朕可以和漢代哪個皇帝相比?”劉毅回答道:“可與桓、靈相比。”

東漢的桓、靈二帝歷來被視為昏君典型,劉毅將司馬炎比作他們,分明是在搞事情。司馬炎不服氣道:“朕雖不及古人之德,尚能克己為政。又平定東吳,統一天下,比作桓、靈,是否貶抑過甚。”

劉毅回答道:“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由此說來,不如桓、靈。”司馬炎大笑道:“桓、靈之世,聽不到這些話,朕有直臣,所以和桓、靈是不同的。”

這段對話,鮮明的刻畫了司馬炎的性格。《晉書》對司馬炎的評價是:帝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納讜正,未嘗失色於人;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

簡單來說,司馬炎是那種脾氣特好的皇帝,也並非沒有自知之明。但他最大的缺點是知錯而不能改,虛心認錯,堅決不改。

太尉、汝南王司馬亮、司空衛瓘也上疏道:“魏氏在喪亂之後當權,人才四處流徙,不可能詳細考察,所以建立九品中正制,以為權宜之計。如今,九州一統,應當全部廢除此制,另立新法。”

對於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司馬炎並非毫無所覺,他也贊同劉毅、司馬亮、衛瓘等人的意見,但他就是不改,於聲色之中盡享人生得意。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淮南相劉頌上疏直陳道:“陛下即位已近三十年,各項事業沒有比以往更加興盛,也沒有糾正時弊,更沒有建立制度傳之後世,這難道不值得憂慮嗎?假使以後大業不安,責在陛下。”

劉頌,西漢廣陵王劉胥之後,自少明辨事理,曾代理廷尉一職,在職六年,號稱詳察公平,被時人比作西漢張釋之。

和劉毅一樣,劉頌的進言也很尖銳,但司馬炎依然不為所動。

不僅懶政怠政,司馬炎還重用外戚,導致外戚政治沉渣泛起。從某種程度上說,西晉的八王之亂是從外戚開始的。

司馬炎的第一任皇后名叫楊豔,父親是楊炳;第二任皇后是楊芷,父親是楊駿。楊炳和楊駿是親兄弟,楊炳早死。

一門出了兩位皇后,難免讓人羨慕嫉妒恨。比如,鎮軍大將軍胡奮曾當面對楊駿道:“歷觀前世,與天家婚,未有不滅門者,但早晚事耳。”

這句話相當惡毒,比罵人家的祖宗十八代還讓人難受。楊駿不以為然,他的弟弟楊珧卻開始慌了。

當司馬炎到楊駿家納聘時,楊珧上了一道表,大意是:“自古一門二後,沒有能保全宗族的,希望陛下能將此表藏於宗廟,萬一以後要滅我楊家,希望可以饒臣一命。”司馬炎很納悶,但也沒當回事,就收起來了。

楊珧早早預見到了被滅門的命運,卻又無法改變,只好提前跟皇帝討個免死金牌。事實證明,這完全是自欺欺人。

楊芷被立為皇后後,楊駿因為國丈的緣故,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封臨晉侯。從此,楊氏兄弟把控朝政,時人稱為三楊。

三楊之中以楊駿為首,也是最沒見識的一位。楊珧和楊濟不贊同哥哥的某些舉措,卻又成了事實上的幫兇,命運牢固的綁在一起。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底,沉迷酒色的司馬炎積勞成疾,隨時可能駕崩,為了保住楊家的權力,楊駿決定趕走司馬亮。

在楊駿和楊芷的蠱惑下,司馬炎將司馬亮任為侍中、大司馬、假黃鉞、大都督、都督豫州諸軍事,鎮守許昌。

但與此同時,司馬炎又將司馬衷的同母弟司馬柬封為秦王,都督關中諸軍事;第五子司馬瑋封為楚王,都督荊州諸軍事;第九子司馬允封為淮南王,都督揚、江二州諸軍事,並假節,各自回到封國。

除了以上手握兵權的三王,又立皇子司馬乂(音同意)為長沙王,司馬穎為成都王,司馬晏為吳王,司馬熾為豫章王,司馬演為代王,皇孫司馬遹為廣陵王,司馬迪(司馬允之子)為漢王,司馬儀(司馬瑋之子)為毗陵王,司馬暢(司馬駿之子)為順陽王。

司馬炎這麼做的目的很明顯,他是吸取了曹魏亡國的教訓,讓宗室鎮守地方,達到屏障京師的目的,也能震懾權臣。

但是,他似乎沒有想過,萬一這些握有兵權的諸侯王擁兵自重怎麼辦?事實證明,這就是一個巨大的BUG,讓司馬氏陷入泥沼。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