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德行和能力並不出眾的李世民,之所以成為明君,關鍵懂得如何用人

隨著隋朝覆滅,大唐政權隨之替代了大隋的天下。而對於大唐王朝的建立,這其中李淵二子李世民的功勞最大,甚至可以說,大唐王朝能一統天下,這裡面有一大半的功勞都是李世民做下的,因而,唐高祖李淵對於次子李世民十分器重和寵愛,李淵雖然深知歷朝歷代我那皇位儲君之爭的殘酷性。

德行和能力並不出眾的李世民,之所以成為明君,關鍵懂得如何用人

按道理來講,他應該壓制李世民,扶持大兒子李建成,這也是為了大唐江山能夠長治久安的最好做法。然而,李淵的帝王格局卻受限於子女之情,他不忍心對子女痛下殺手,因此,他一直想要權衡住李建成和李世民這兩個兒子之間的平衡,於是在明面上他大力扶持李建成,而在實際上他又不虧待李世民,妄想營造出兄弟相處融洽的狀態。

不過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恩怨早已超脫兄弟之情,他們也知道為了皇位,兄弟兩人是走不到一起,最終兩人爆發了數次對弈,而在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擊敗李建成和李元吉,開始徹底的接管大唐的軍權。而很快唐高祖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史稱唐太宗。

德行和能力並不出眾的李世民,之所以成為明君,關鍵懂得如何用人

那麼李世民繼位後,他執政的貞觀時期也被稱為大唐最輝煌的時代,而李世民本人也被塑造成為千古一帝。然而史料評論卻認為李建成的執政能力比弟弟李世民更好,李建成也一直是大唐群臣都殷殷期盼的聖君,那麼李世民比不上哥哥,為何也能被稱為聖君,其實李世民能夠創造如此偉業,歸功於他能夠明於知人,善於用人。

李世民對用人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在晚年所寫的《帝範》一書中特別置下《求賢》一篇,全篇開明宗義地指出:“夫國之匡輔,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李世民深諳人才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又有:“黃金累千,豈如多士之隆,褚亮曾是薛秦的太常博士,但未被委以重任。

德行和能力並不出眾的李世民,之所以成為明君,關鍵懂得如何用人

李世民平薛仁果後,就親自慕名訪之,以禮相待,並說道:”寡人受委專征,喜於克敵得俊“。一語道破了他頻繁地在東征西討中,不僅為了統一國家,更重要的是為了網羅人才來輔助自己。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他的府邸秦王府就已經人才濟濟,然而,李世民能夠得到許多優秀人才的輔助,這與他有意識的招賢納俊分不開的。

在繼承皇位後,李世民還是認為人才遠遠不夠,因而繼續加大力度招募人才,其中發現和重用馬周就是一個例子。曾經朝廷的中郎將常何代寫了一個奏疏,李世民看完後龍顏大悅,他覺得常何這篇奏疏寫得水平非常高,心中非常開心。但是轉念一想,按照以往,常何的奏疏不管是內容還是文采都達不到現在這種水平,那麼為什麼忽然就寫出如此優秀的奏疏,李世民內心裡還是覺得常何寫不了這麼好,便專門去問常何,而常何只好說是馬周代寫的。

德行和能力並不出眾的李世民,之所以成為明君,關鍵懂得如何用人

李世民聽說後,立即遣使召來馬周,在李世民的幾輪詢問下,李世民認可了馬周的才能,並破格擢用委以中書舍人,後遷升其為吏部尚書。對於馬周,李世民一再地對群官們說:”馬周見事敏速,性甚慎重,朕委任之,多稱朕意,既寫忠誠,親附於朕,實為此人,共康時政也。“

李世民求賢若渴的心情躍然紙上。李世民為了廣泛蒐羅人才,還非常注意不因政治身份及家族門第的不同而厚此薄彼。張亮出身寒賤,李世民同樣對他信任有加。正是在上述認識和行動的基礎上,貞觀一朝才能出現多士盈廷的盛況。

德行和能力並不出眾的李世民,之所以成為明君,關鍵懂得如何用人

唐太宗既然求賢若渴,那麼,他的用人標準是什麼呢?魏徵曾提出了十二條識別官員的標準,即《說苑》中 所說的”六正“和”六邪“,併為李世民所”嘉納“。在 ”六正“中的六類大臣裡,良臣、忠臣、貞臣、直臣主要是指德行而言的,智臣和聖臣主要對才行而言的。而”六邪“中的、奸臣、讒臣、賊臣、臣和亡國之臣都是由於無德。由此可見,李世民用人堅持的是”德才兼備“,但實際上他是把”德“置於”才能“之上的。

即用人首先是看其人政治上是否可靠,作風是否正派,至於工作能力則是屬於第二位的。他認為,如果用人只注意才能而不注重德,危害是極大的,雖然事後可以發現其”惡跡始彰“ 加以處罰,但已經使百姓深受其害了。關於這一點,魏徵說得更清楚:”知人之事,自古為難,故考績黜陟,察其善惡。今若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害,然後用之,設今此人不能濟事,只是才能不及,不為大害。

德行和能力並不出眾的李世民,之所以成為明君,關鍵懂得如何用人

誤用惡人,在實際生活中,李世民基本上是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選拔任命官員的。重用虞世南是因為他“博聞、德行、書瀚、詞藻、忠直一人而已”,是具有五善的全面人才。越級提拔盧祖尚是因為他“才兼文武、廉平正直”。對不稱職的官吏,他也能夠按正、邪的標準行事,堅決罷免。對於缺乏政治品德的人,他更是拒之不用。

要做到選賢任能,首要的是要知人。不知人,就談不上合理用人。所以,知人是用人的前提。作為至高無上的君王,李世民是能夠明察秋毫分辨朝中臣子的德行和能力水平,並且對臣下的優缺點了如指掌,這一點的確是李世民值得後世稱道的地方。有一次他對長孫無忌等人說:“朕聞主賢則臣直,人若不自知,公宜面論,攻朕得失。”

德行和能力並不出眾的李世民,之所以成為明君,關鍵懂得如何用人

無忌不敢直說,反而把皇帝頌揚了一番,李世民非常失望,故而面論群臣得失,並首先提到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此;而總兵攻戰”。從上述事例說明,李世民對臣下的情況是比較瞭解的,這為他正確合理地使用人 才提供了條件。當然了人總是有缺點的,鉅細兼顧,面面俱到的人畢竟只是少數。

一個人如果在某領域達到了過五關、斬六將的高度,這就免不了在 另一場合走麥城,所以用人要舍長取短。李世民認為:“人才有長短,不必兼達。”關於這一點,他在所著的《帝範》中有一段極其精闢的議論“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末”。

德行和能力並不出眾的李世民,之所以成為明君,關鍵懂得如何用人

一個人的功與過,優點與缺點往往在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這種人格和行為矛盾的現象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那麼如何根據這種並存的人格行為,進行賞罰分明,這卻是用人之道的又一重要方面。對此,李世民主要的做法是抓住主流,舍其支流。其中房玄齡、杜如晦、溫彥博都是當朝重臣,功績卓著, 但御史大夫蕭王禹卻因他們“嘗有微過”而上書彈劾。

對此,李世民置之不理,因為李世民認為,一個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他既然能夠在一些領域做到極致,就沒必要抓住他身上的一些小缺陷而一直說事。李世民在派遣使巡察天下時候,一次就處死七人,流放和罷免數百名官吏,而大唐政權當時能夠對貪官汙吏進行有力的打擊,是具有王朝生命力的表現。這一點李世民從維護政權統治出發,賞罰分明,選賢任能是難能可貴的。

德行和能力並不出眾的李世民,之所以成為明君,關鍵懂得如何用人

一次李世民的姐夫長廣公主的丈夫楊師道鞫獄失當受到處罰,為此,他向其姐解釋說:“賞不能避嫌,罰不阿親。此天下至公之道。”他不但能不私親屬,對秦王府的舊部下,也能出於公心不無故升遷。玄武門事變後,有人建議給秦府舊兵授以武職,李世民說:“朕以天 下為家,不能私於一物。唯有才行是任,豈以新舊為差?” 而在這方面他是身體力行、言行一致的。

李世民的寵將尉遲敬德是玄武門之變的關鍵人物,由於當初擁立李世民自持有功,於是尉遲敬德就經常放肆的攻訐房、杜等大臣,甚至動手毆打任城王李宗道。對此,李世民對尉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而魏徵原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馬,李世民即帝位後卻對他深信不疑,便是很好的證明。

德行和能力並不出眾的李世民,之所以成為明君,關鍵懂得如何用人

雖然李世民在選用人才方面也有缺點,如規定工商雜流不能授官,玩弄權術等等,但縱觀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總體上也是從江山社稷的根本利益出發,按照德才兼備的 原則來擇官用人的,這也是他政治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能夠成為偉君,並不是因為他個人能力有多麼出眾,也不是因為李世民的德行有多麼好,而是因為李世民很明白,如何用人,如何管人,如何更好地將人才運用於大唐的盛世發展中。而在李世民的倡導下,貞觀盛世的塑造是由一批又一批的能人志士所締造出的輝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