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建文帝忠厚溫和,而親手劍誅一位大臣,建文帝:誅了他亦不解恨

建文帝忠厚溫和,而親手劍誅一位大臣,建文帝:誅了他亦不解恨

《明史》評價建文帝帝朱允炆天資仁厚,而且非常孝順,他坐上皇位之初積極推薦仁政措施,為百姓減免徭役,博得了“仁君”的美名;但一向性情溫和的建文帝,而在1402年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親手殺掉了一位大臣,使朝堂上的所有人倒吸冷氣;被建文帝誅殺的這位大臣,乃是“中山王”徐達的兒子徐增壽,如此一位大明頂級“官二代”,竟然被建文帝不顧天子顏面與朝廷法度,親手持劍誅戮在朝堂之上,徐增壽是因何讓建文帝如此憤怒呢?

建文帝忠厚溫和,而親手劍誅一位大臣,建文帝:誅了他亦不解恨

建文帝自幼受到大儒的教導,自身也並非嗜殺暴君,他親手殺掉徐增壽,背後有不容寬恕的原因;明太祖死後建文帝繼承大統,但是年紀尚淺的建文帝,想要鎮住朝堂上的狼虎大臣,與戰功赫赫的親王們並非易事;因此他上臺過後更改朱元璋建蕃拱衛之策,火速削藩廢封,欲將權利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此舉引起了藩王的一致抗議;燕王朱棣甚至抬出“清君側”的旗號,打響了“靖難之役”反抗建文帝。

建文帝忠厚溫和,而親手劍誅一位大臣,建文帝:誅了他亦不解恨

四年之後朱棣“笑到最後”,將建文帝趕下臺取而代之;這場戰爭中不僅存在於朱棣與建文帝叔侄之間,朝堂之上每一位大臣的“站隊”,都對勝負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建文帝身為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自然有無數人效忠,但“良禽擇木而棲”,“中山王”徐達的兒子們,每人的選擇並不統一;長子徐輝祖襲封魏國公後,一直是建文帝的“鐵桿”擁護者,徐輝祖早在洪武年間就在山西、北平等地立下戰功,“靖難之役”爆發後,他被任命為南軍統帥,在白溝河掩護李景隆一部撤退;隨後徐輝祖還不負建文帝的信任,在齊眉山大敗燕軍,當頭痛打朱棣。

建文帝忠厚溫和,而親手劍誅一位大臣,建文帝:誅了他亦不解恨

在朱棣勝利之後,對徐輝祖懷恨在心,他將徐輝祖官爵削掉,囚禁在家中不得離開;徐達的幼子徐增壽,和大哥徐輝祖背道而馳,在徐輝祖為建文帝流血流汗之時,他則堅定的站在了朱棣的身後。

建文帝忠厚溫和,而親手劍誅一位大臣,建文帝:誅了他亦不解恨

當時徐增壽在朝中任右軍都督府左都督,同樣身居要職,他在“靖難之役”期間,利用職務之便,在暗中頻繁向朱棣傳遞朝廷兵力部署情報,以及軍隊調動方向的核心機密,使得朝廷的一切機密行動,都逃不過朱棣的眼睛。

建文帝忠厚溫和,而親手劍誅一位大臣,建文帝:誅了他亦不解恨

在朱棣起兵之前,就有大量傳聞說燕王要反,建文帝也察覺出一些端倪,還曾親自詢問徐增壽,燕王是否會反;徐增壽回答說:“燕王與先帝朱標同氣連枝,現在也是富貴至極,怎麼會作反呢?”徐增壽的這番話為朱棣贏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後來朱棣起兵之後,動作總是先建文帝一步,建文帝覺得徐增壽有問題,等到朱棣打過長江直逼南京之時,建文帝叫來徐增壽當面質問,徐增壽一時無法自辯,建文帝更堅信了徐增壽是朱棣臥底的事實;旋即大怒拔劍而起,一劍將徐增壽刺死在朝堂之上。

建文帝忠厚溫和,而親手劍誅一位大臣,建文帝:誅了他亦不解恨

徐增壽是大明功臣徐達之後,建文帝繼位之後對他也十分信任,對其委以重任;可身邊信任的大將,卻在暗中與朱棣合謀,欲將自己趕下臺,將朝廷機密全部通報給朱棣,時使得朱棣愈戰愈勇,自己皇位與小命都因此難保,也怪不得建文帝震怒刺死了徐增壽,真是殺了他都不解恨;在朱棣上位之後,將徐增壽這位“功臣”追封為武陽侯,諡號“忠愍”,這一結局也可謂是以命許成祖了。

【參考資料:《明史》,《徐增壽與“靖難之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