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首個寫信給英皇的中國商人,控告英國大班,落馬的卻是清朝二品官

明清兩朝,廣州口岸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視窗,這裡的商人尤其是十三行的保商,整天跟洋人打交道,不但自學成才粵味英語,還學會了洋人的思維方式,用洋人的辦法來對付洋人。

雍正十年,即1732年,有一位名叫陳芳官的保商給英皇喬治二世寫了一封信,內容是控告東印度公司的兩位大班法扎克雷和尼什,收取中國商人陳壽官的回扣。

首個寫信給英皇的中國商人,控告英國大班,落馬的卻是清朝二品官

這可是開天闢地的大事,別看廣州十三行的商人富可敵國,社會地位卻不高,平常見個廣州的官員都很費力,至於給雍正皇帝遞摺子,更是想都不用想。那這位陳芳官怎麼會有膽子給英皇寫信告狀呢?更稀罕的是,這封信還真的送到了英皇的手裡。

這要從陳芳官和陳壽官的關係說起,兩人的名字只差一個字,可一點親戚關係也沒有,都是十三行保商而已。其實這兩個名字並不是他們的本名,只是因為花錢捐了官銜才改的名字。保商們買官銜是為了與官員打交道方便,必要時也可以多一張護身符,當時流行這個。

首個寫信給英皇的中國商人,控告英國大班,落馬的卻是清朝二品官

本來陳芳官與東印度公司的兩位大班都已經談好了一筆茶葉生意,沒想到陳壽官趁大班回船時半路截胡,以更便宜的價格把這單生意給搶了下來。陳芳官備好貨後等大班來提貨,這才發現他們的船已經滿載茶葉開走了。

陳芳官也不是省油的燈,很快了解到是陳壽官做的手腳,茶葉的單價和重量都不變,只是品質下降了一個等級,省出來的錢則變成了陳壽官孝敬給兩位大班的回扣。陳芳官甚至還拿到了回扣的清單,證據再鐵不過。

首個寫信給英皇的中國商人,控告英國大班,落馬的卻是清朝二品官

陳芳官這個氣啊,有心想把陳壽官告到衙門去,可轉念一想,陳壽官與粵海關監督二品大員祖秉圭交情深厚,恐怕自己告不贏。於是,他想出了向英皇告狀的主意,東印度公司對大班們管理很嚴,貪汙收回扣都是大罪。

陳芳官找到平時關係比較好的另外一位大班,託他把告狀信交給英皇。他非常清楚英國大班之間同樣存在競爭和矛盾,能打倒一個對手,又增強在公司裡的地位,這種事情何樂而不為呢?陳芳官的判斷一點也沒錯,信被完全無損地交給了喬治二世。

首個寫信給英皇的中國商人,控告英國大班,落馬的卻是清朝二品官

喬治二世看完信後大怒,國王有東印度公司的股份,貪公司的錢不就等於貪國王的錢嗎!他下令東印度公司馬上成立秘密調查組,將這事調查清楚。

調查組一到廣州,便引起了陳壽官的注意,他知道是陳芳官乾的好事,自然想找粵海關監督祖秉圭幫忙。祖秉圭立馬下令緝捕陳芳官,罪名是通洋,都把信寫到英皇那裡了,還不是通洋?這是株連九族的大罪。

那陳芳官呢?早就躲起來了,他知道自己這麼幹的後果,早就做好了準備,不但躲到鄉下,還暗中收集了一大堆新的證據,他要殊死一搏,不過這次的物件不再是陳壽官,而是祖秉圭。

首個寫信給英皇的中國商人,控告英國大班,落馬的卻是清朝二品官

只要祖秉圭還在粵海關的位置上,陳芳官肯定鬥不過陳壽官,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連祖秉圭一起解決掉。他找到一個多年給祖秉圭記賬的書辦,重金買下祖秉圭貪汙的賬本。然後,他把賬本交給兩廣總督鄂彌達,也是祖秉圭的政敵。

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鄂彌達一個摺子告到雍正皇帝案前,祖秉圭貪汙十四萬兩銀子,還有允許洋商走私銅料兩項罪名鐵證如山。眼裡不揉沙子的雍正大怒,下旨捉拿祖秉圭並抄家。

首個寫信給英皇的中國商人,控告英國大班,落馬的卻是清朝二品官

就這樣,陳芳官和陳壽官兩位商人的勾心鬥角,倒黴的卻是粵海關監督祖秉圭,陳壽官也受到牽連,從此一蹶不振。而陳芳官恢復了保商的身份,繼續做他的生意。

至於喬治二世派來的秘密調查組,從印度到中國,再回到印度查了一圈,最後卻不了了之,也沒有人受到處罰。不知道是因為維護東印度公司內部的穩定,還是兩位大班背後有某些人撐腰,或其他什麼原因,反正英國人也精著呢。

陳芳官這位福建商人不但給英皇寫了封信,打倒了競爭對手,還憑一己之力扳倒二品朝廷大員,內務府的包衣奴才,膽識和手腕實在令人欽佩。滿清官員如果有陳芳官這樣的見識,恐怕鴉片戰爭的歷史會被改寫,至少戰後的談判不會那麼窩囊。

相關文章

頂部